试论端砚文化景观的保护

2015-12-18 10:14徐义伟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保护

摘 要:端砚文化景观作为一种非常宝贵的独特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却不够充分,我们从分析端砚文化景观的特点出发,结合旅游景观学和文化景观学知识,对其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端砚文化景观;保护;旅游线路

端砚自从端州(今广东肇庆)大地诞生以来,到现在已有约1300年的历史,勤劳勇敢的端州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把一块块藏之深山的璞石,精心打磨成一方方精致的端砚,以其“能发墨、不损毫”而声闻天下,名列四大名砚之首,为世人所喜爱。1300年来,人们制砚、用砚、藏砚以及一座座生产砚石的宝山,一条条传说,一项项制砚技艺,都成了一种景观,一种饱含端砚文化肇庆所独有的文化景观。然而如此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却不够充分,我们试着从分析端砚文化景观的特点出发,结合旅游景观学和文化景观学知识,对其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一、端砚文化景观的特点

端砚文化景观,肇始于端州,以端砚为核心要素,有其自身的特点。

1.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端砚文化景观既包括丰富的端砚物质文化景观,也包括丰富的端砚精神文化景观;而且这些景观分布在北岭、斧柯山、鼎湖山、砚洲岛、羚羊峡、紫云谷、七星岩、端砚文化村等几乎肇庆城区的各个角落。

2.中心明确,线路清晰

虽然端砚文化景观内容丰富,但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端砚,无论是砚石的开采,砚台的打磨雕刻等技艺,以及对砚的欣赏、收藏等都是围绕着端砚而进行,这就使整个端砚文化景观有了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端砚文化景观分布地点比较广泛,但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端砚,这些地点共同体现了端砚生产制作加工及产生作用的全过程,因此从采石地到收藏地也就有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3.特色鲜明、整体价值高

端砚文化景观最大的特色就是端砚文化,这是独一无二的,要深入了解端砚,就必须了解端砚文化,就必须到肇庆来,这是任何地方都取代不了的。砚为文房四宝之一,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特色鲜明,端砚又名列四大名砚之首,因此端砚文化景观也就具有极高的价值。

4.分布零散,缺乏保护

目前,民众对端砚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一些物质文化景观的破坏,一些精神文化景观也面临着消逝的危险。相关机构也只对一些重点的端砚文化景观做了保护,对端砚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规划和措施还没有出台。

5.与自然景观联系紧密

大多数文化景观都有一个特点,与自然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端砚文化景观也是如此。端砚石出自自然青山,千百年来,人们涉溪水跋青山,觅砚石于青山深处,给自然留下了一道道人文的坑洞。现如今,“五大名坑”仍隐居于深山,有的还藏于水下,人们若想一睹它们的真面目,就非得游于青山绿水之间。

端砚文化景观的这些特点,完全具备开发成文化旅游景观的条件。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业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七星岩摩崖石刻的展示,中国端砚文化村的开发与建设,端砚展览馆、端砚民间博物馆的成立,但鉴于端砚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及其特点,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端砚文化特色彰显还存在极大的拓展空间。我们认为,端砚文化旅游景观的开发还存在以下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

1.景点分散,主题不明

现在的一些端砚文化旅游景观,大多分布在其他主题的旅游线路上,造成端砚主题的不够鲜明。如七星砚摩崖石刻位置在七星岩风景区,该风景区浓郁的自然山水必然会对石刻的端砚主题造成一定的影响。

2.景点孤立,不成系统

端砚文化景观的自然分布特点,造成端砚文化旅游景点的分布比较分散、孤立。成点状分布而没有一条进行合理串联的线,显得不够系统。而至今也没有一条以端砚文化景观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3.景点开发不深入,不够完善

如端砚文化村的开发,就显得比较粗糙,不够深入。紫云谷的开发,文化元素明显不足。

另外,对端砚精神文化景观重视尤其不够,亟待开发。如采石过程中的医疗文化,是采石人在极艰难的条件下,为防治意外跌伤、虫蛇咬噬,长年累月,世代相承总结出来的富有砚文化特色的又极具价值的医学经验,尚未引起重视。

4.观众亲身体验较少

目前的一些线路景观,观众多是用眼睛看,有些甚至是匆匆一瞥、走马观花,难以留下较深的印象,更不用说对端砚文化进行深入的体悟领会了。因此,景观开发设计者就应该想方设法不仅让观众用眼睛看,更要让他们用手做用心体会。让观众参加到景观设计者为他们提供的活动中,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这样才不至于让观众对景观蜻蜓点水,景观掠过目前就如过眼云烟,片刻化为了虚无。而是文化的美妙因子,巧妙地渗入他们的心灵深处,留给他们美好的不想忘却的记忆。

存在的这些问题,限制了端砚文化景观旅游的发展,影响了端砚文化的宣传,更与中国砚都之名不相称,极不利于中国旅游休闲之都的打造,也不利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进一步建设。总之,要宣传保护利用好端砚这一肇庆最富地方特色、最有文化品位、最具历史价值的文化“名片”,使悠久的文化彰显活力,推动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下大力气去做。

我们建议开发端砚文化旅游景观也是鉴于以上原因。开发是以保护为目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保护好进而弘扬好我们的端砚文化,开发过程中所有与这个目的相悖的措施或举动均不应发生。

下面,我们就根据端砚文化景观的实际情况,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及文化景观学相关知识,对端砚文化景观的开发提一些建议。

三、端砚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

1.端砚文化全景展示游线路

此线路从端砚石的开采处景点(羚羊峡砚坑)开始展示一直到端砚的收藏与鉴赏景点(广东砚文化博物馆),向观众全景展示端砚由开采到使用收藏的全过程。观众走完全程,对端砚的整个生产过程就有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对端砚历史及现状也会有进一步的把握,从而加深对端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endprint

主要景点有:砚源紫云谷——羚羊峡——砚洲岛——端砚文化村——广东砚文化博物馆

各景点规划设想:

(1)砚源。紫云谷位于肇庆市东南郊烂柯山、西江羚羊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谷深林秀,风景优美。端溪水从这里静静流过,端砚最著名的三大名坑——老坑、坑仔、麻子坑结伴隐居其间,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也错落相伴。中国品质最好的端砚出自这里,开采千年的老坑洞在这里休息。这里是砚坑的集聚地,端砚的源头。建议以“端砚之源”为中心规划设计。

端溪。端溪为端砚得名之神奇之水,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其东石质优良,端砚各坑星罗其间。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入江处。沿溪而上,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错落分布,宛如一天然砚坑博物馆。建议在端溪临江处设立端砚起源石牌,请书法名家书写“端砚起源”四个大字,石牌形制为端砚形状,纹饰根据端砚起源传说反映“仙鹤溪水”内容。砚石背面镌刻端砚起源传说内容: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背面文字可请当代书法名家书写,也可集古代书法大家字体,最好从书圣王羲之书法中集字。以突显端砚与书法的关系,端砚源地斯文之盛。

老坑。老坑于唐初开采,年代久远,砚石石质优良,品位高雅,砚石开采却极为艰难。年代久远代表着端砚悠久的历史,石质优良代表着端砚质量的上乘,开采的艰难却代表着采石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所以说老坑坑洞是最能代表端砚砚坑的坑洞。但由于险恶的环境和年代的久远,现已封坑。

在老坑洞口镌刻书法字体“老坑”二字,要突出字体的书法艺术性,字体不宜过小。洞口旁边修一碑亭,碑上介绍老坑情况,包括开采历史现状、石品石质、采石工洞内活动情况等。碑雕琢成精致的端砚式样,“砚”上装饰花纹可采用砚工采石图,也可采用砚坑分布图,突出砚文化特色。字体均宜用书法名家字体,最好请肇庆市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

砚坑展示园  此地砚坑种类多、名坑多,且比较聚集,利于砚坑的展示。建议选择坑洞集聚地,专门开辟一块砚坑展示园。在各砚坑口,设立铭牌,介绍各砚坑情况,尤其是所产砚石情况。开辟小道,连接各坑口,形成一个砚坑欣赏小区,有些砚坑所处位置险要,不宜辟路,能望到即可,但要在坑口醒目处设立铭牌,能和整个小区融为一体。展示园内可选择安全性高、展示性强的坑洞进行合理开发,让游客能够进洞浏览,亲身感受一下洞内的环境,亲手触摸砚石开采后留下的痕迹,体验到砚工的艰辛。整个小园的开发,以整治砚坑为主,安全为首,保护为重。

(2)羚羊峡。羚羊峡位于肇庆城区东南部,由羚羊山和烂柯山夹西江而成。山高水深峡长,峡谷绵亘7.5公里,河道窄、河床深,两岸陡坡险峻,肇庆城区附近江面宽过千米,而进入峡内河道宽才330米,最窄处仅200米,水流湍急、风景如画。峡岸两侧,文物古迹众多,有“江上清风”、“裴公十九桥”、“山川秀美”、“天开灵岩”等摩崖大字。更重要的是,这里也是紫云谷砚石出山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砚石由紫云谷运往端州城区,大多要经此峡道,多处必须拉纤才行走,因此在崖岸两侧也留下了一道道纤绳的印迹。羚羊峡既是砚石的黄金水道,也是一道采石工、拉纤人的辛苦史。

建议此段景点以保护原貌为主,保住青山绿水,切实保护好两岸历史遗迹,免遭再受破坏。游客乘船游峡,能欣赏到两岸的文化遗存,如摩崖刻字、砚坑砚洞、制砚小村、纤绳遗痕等。

(3)砚洲岛。砚洲岛位于羚羊峡下游,岛在江中心,岛上自然村落规整、田园风光优美,包公祠、陈家祠人文胜迹鼎盛,是融旖旎自然风光与深厚人文胜境于一体的岭南第一大岛。更可贵之处是,岛因砚而名,因包公传说而盛。包公掷砚成洲的传奇赋予了砚洲岛砚的文化,“不执一砚归”的故事也将给予砚洲岛新的魅力。

游客出紫云谷,过羚羊峡,砚洲小岛绝不能错过。让游客登岛以览,不是为了推介岛上的美丽风光,而是给他们讲述包公与砚洲岛的故事,让他们感受到端州人民对砚的喜爱,对包公的敬仰。

(4)端砚文化村。端砚文化村,本文指位于肇庆城区黄岗镇的白石村。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批名砚和名师在这里产生和走出。如今,白石村家家户户门前的砚石堆如小山,全村半数以上人口从事制砚工作。走进村里,可欣赏到端砚从选石、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形的整个过程。周边有中国端砚展览馆、张之洞碑、拦街递品碑、品砚园、李氏宗祠等景点。

关于端砚文化村的建设,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中国端砚展览馆现已建成,端砚文化广场、文房四宝一条街等相关配套项目以及对白石村的整体建筑进行全面宋式包装,形成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也在筹划之中。相信这些项目落实之后,端砚文化村必将成为肇庆市的一张更为靓丽的文化名片。

我们的建议是,在文化村建一游客体验馆。在体验馆内,游客可以亲身尝试端砚制作的各个环节。馆内石料、工具齐全,并有专人负责引导。游客可以参加到锯石、围璞、磨璞、光身、雕花、打磨、染黑、褪黑、上蜡、退蜡等端砚工序的制作中,若游客喜欢可把自己做的砚作为纪念品带走。

(5)广东砚文化博物馆。广东砚文化博物馆即在建的肇庆市博物馆新馆,将是一个集肇庆市历史文化与端砚文化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位于复原的两广总督府内,将有专门的端砚文化陈列室,将会是一个端砚文化的“集大成者”。游客在这里能够查漏补缺,对自己的端砚文化之旅有一个完美的总结。

此线路的设计,整体上重视端砚文化的全面展示,按照端砚的生产过程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各景点的设计上突出端砚文化的彰显与保护,重视观众的亲身体验与活动参与。

以上线路设计,尚显粗糙,有待以后加以完善,文中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并予以谅解。

参考文献:

[1]杨世瑜,庞淑英,李云霞.旅游景观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

[2]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1.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

[4]王明星.区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二)——广东省肇庆市区域规划与旅游发展研究[R].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1.

[5]欧荣生,陈羽.肇庆城区骑楼街保护和利用研究[R].2011.9.

[6]戴代新、戴开宇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

[7]端砚[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7414.htm.

作者简介:徐义伟(1983-6-),男,汉族,研究生学历,现在肇庆市包公文化园从事包公文化、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为肇庆市文博协会理事、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理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