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家国情怀

2015-12-18 08:35周兴飞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郭沫若胜利爱国

周兴飞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面战争。带上武器,在枪林弹雨中打击敌人是最重要的反侵略方式,而运用文字和艺术的力量,鼓舞人民斗志,增强人民自信力、自豪感,也是不可或缺的抗战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众多学者、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画家积极用手中的笔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很多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便是这支笔部队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坚守时间最长,最为活跃,成果最为丰富的著名战士之一。

那时,有许多人都去日本留过学,许多人在留学期间逐渐被“日化”,忘记了祖国——中国。没有被日化的除鲁迅外,还有郭沫若。留学期间,郭沫若从实践中不断加深了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由此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在日本的心情就像当年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异地,但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

1915年4月,留学日本的郭沫若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内容是:欧亚战争,尚未解决,中日交涉现亦在胶葛,想不出今夏当必有水落石出之一日也。现在国家软弱到如此地步,生为男子,何能事不学无术,无一筹以报国也。这封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青年爱国者的胸襟气概和壮志豪情,一旦涉及到国家的利害和民族的安危,郭沫若的感触总是十分敏锐,情绪总是十分激昂。1915年5月7日,当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逼迫承认“二十一条”的时候,郭沫若再也不能忍耐,立即邀请几位留日同学一同回国,决心投笔从戎,为保卫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

当他们回到中国的时候,袁世凯政府已向日本军国主义屈服了,郭沫若等热血青年的爱国行动得不到任何支持。他们十分无奈,只好返回日本继续学习。

留学期间,郭沫若不断了解到日本的居心叵测,更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1920年3月,郭沫若同田汉参加福冈的工业博览会,他在博览会上看到了几个恼人的别馆,沿海而立。第一是“朝鲜馆”,其次是“台湾馆”,最可恨的是,还设立了一个“满蒙馆”。难道中国的满蒙以后就同台湾、朝鲜一样了吗?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乔装回到祖国,积极参与抗日战争。他组织文化界抵御日军的兽性,出版的《救亡日报》宣扬了中国的精神风貌,抨击了日本的兽行。他与文化界的宋庆龄、潘汉年、邹韬奋等人一起义务写稿,不要稿酬。《救亡日报》宣传的内容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让人民变得不悲观、不踌躇、不畏怯,力争拼搏到抗战最后的胜利。

郭沫若在抗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把人当成人。把人当成人,就是要提振民族信心,捍卫人类文明,尊重人的精神生命。郭沫若对困窘中的文人学者大力支援。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后方物资极度匮乏,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的生活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煎熬。1940年2月,戏剧家洪深一家服毒自杀。郭沫若得知消息后,立刻带着医生前往抢救,直至洪深一家脱险后方才离开。1943年9月,郭沫若闻知田汉生活艰难,特意将历史剧《高渐离》的稿费赠送,用来救急。

今年是2015年,距离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了70年。9月3日,我国在北京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活动,此次阅兵就是要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

郭沫若在抗战中饱受痛苦和寂寞,同时也备受争议。尽管如此,他也没动摇抗战必胜的信念。他的不倦追求鼓舞了中国人民,使中华民族凝聚并更加强大,直到走向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指导老师:刘翠萍)

★老师点评:

认真读郭沫若其人其文,堪称荡气回肠!一个生前就备受争议的人物,身后仍然有着文品人品之争。

文的角度选的就极为宽容,一个华夏子孙孜孜以求、百折不挠的救国之路,一个惊世才子的拳拳爱国之心,一个热血青年的耿耿报国之路,一副助人敬人尊重人的古道热肠,一腔为捍卫自由和平而呼走奔告的热血,沸腾了抗战多年的一代代青年,也沸腾了今天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代青年!

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的郭老,不仅仅是“文化巨人”,他真真切切的是一个抗日志士、抗日先锋!周恩来总理评价道:“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我们的时代,不正需要这样的向导吗?我们怀念郭老,当我们弘扬沫若文化时,更应弘扬郭沫若为民族解放勤劳奔走的精神!endprint

猜你喜欢
郭沫若胜利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坚持就是胜利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佚诗一首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反七步诗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