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松 肖能武 张凡 蔡高磊 杨立军
摘要: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实地普查、定点监测站和孢子捕捉仪收集条锈菌孢子等方法进行精准监测,初步研究了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冬繁区的核心地带和传播路径;通过大田药剂喷雾和盆栽药剂拌种试验,筛选出适合秦巴山十堰麦区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杀菌剂和剂型,总结出一套适合该麦区小麦条锈病的综合治理技术。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精准监测;杀菌剂;秦巴山十堰麦区
中图分类号:S43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2-5603-04
Abstract: The shiyan wheat wheat stripe rust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PST) winter multiplying in the core zone and transmission path was preliminary studied by collecting historical data, field survey, the fixed-point monitoring stations and catching spores meter article collect precision monitoring methods such as rust spores. Suitable Qin Ba Mountain wheat areas in Shiyan wheat fungicid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stripe rust and dosage form were selected, through field ethephon spray and potted plant the seed dressing test, and a set of suitabl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echnology against PST in Qin Ba Mountain wheat areas in Shiyan was summed up.
Key words:wheat stripe rust(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precision monitoring;fungicide;Qin Ba Mountain wheat areas in Shiyan
小麥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是小麦最重要的气传性病害之一,由于各生态麦区地理气候条件、耕作栽培制度的差异性,造成该病具有“大区流行”的特点[1]。因此,各地开展条锈病的调查、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工作对治理小麦条锈病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指导当地小麦品种合理调整布局,而且为条锈菌鉴定、抗病遗传育种和综合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中国中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与鄂、渝、陕、豫毗邻,是华中、西南、西北三大板块的结合部,也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越冬和冬季繁殖区之一[2-4]。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伴随气候异常、冬季气温变暖、春秋季沙尘暴天气增多等因素,使十堰麦区成为小麦条锈病的多发区、重灾区和病源繁殖与扩散区。本研究从2009年开始,根据十堰小麦条锈病历年发生情况统计数据,在常发地区设立定点观察站和锈病孢子捕捉仪,定点定时进行监测,结合冬春季大面积普查结果,对秦巴山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冬繁区范围、关键地带实施监测勘界;通过药效试验筛选适合秦巴山十堰麦区高效、安全的杀菌剂和剂型;以合理布局种植抗病品种和播前药剂拌种为主,保健栽培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结合小麦“一喷三防”项目示范应用,从而达到实施小麦条锈病菌“咽喉阻击”即“控鄂保豫”目的,从而切断小麦条锈病向周边省、市传播的渠道,为全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大田药剂筛选试验选择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岳家川村进行(库区上游的平坝地区,海拔214 m),药剂拌种试验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提供。
1.2 方法
1.2.1 历史数据 十堰市1980~2014年35年的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的统计数据,丹江口市、竹山县1990~2014年2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的数据。
1.2.2 药剂筛选 大田种植郑麦9023、绵麦37、鄂麦18各1 400 m2,于小麦条锈病发病初期和盛期各喷药1次,分别采用125 g/L氟环唑悬浮剂90.0、112.5、135.0 g/hm2和250g/L粉唑醇悬浮剂60.0、75.0、90.0 g/hm2对受害叶片进行喷施,末次喷药后每7 d调查一次。拌种药剂采用强压接种盆栽试验,使用7种小麦拌种剂、包衣剂拌种。选择发芽率高的鄂麦18,穴播于塑料花盆中,于小麦苗期摩擦接种小麦条锈菌CYR32,接种后覆膜保湿培养24 h,自条锈病显症开始,每7 d调查病情一次。以上试验小区面积30 m2,3次重复,共调查5次,按0~9级标准[5],计算病情指数,并作显著性分析。
1.2.3 孢子定点收集和监测 选择与陕西省、重庆市、河南省、襄阳市交界的郧西县城关镇、竹溪县中峰镇、郧县谭家湾镇、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常年发病较早、地势平缓、开阔、有利于锈病孢子随风降落的4个地点,每处设置4~6台孢子捕捉仪(每台捕捉仪相隔150~250 m)。在当年11月初至翌年3月,每周收集一次条锈病孢子,收集到条锈菌孢子后,即对周边500 m范围的小麦进行普查,统计小麦感染条锈病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对小麦条锈菌的防治效果
药剂试验结果(表1)表明,氟环唑悬浮剂90.0、112.5、135.0 g/hm2和对照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35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8%、77.6%、80.5%和71.3%,药后病指分别比对照药剂低0.34、1.55、1.69,而空白对照的病指高达20.18,是对照药剂的3.47倍,说明药剂对病害再次侵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方差分析显示,与对照药剂相比,氟环唑悬浮剂112.5 g/hm2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氟环唑悬浮剂135 g/hm2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粉唑醇悬浮剂60、75、90 g/hm2和对照药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7.5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6%、75.5%、80.6%和68.8%。粉唑醇悬浮剂的防治效果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增强,药后病指分别比对照药剂低0.26、1.62、3.03,而空白对照的病指高达20.88,是对照药剂的3.13倍,说明药剂对病害再次侵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方差分析显示,与对照药剂处理相比,粉唑醇悬浮剂75 g/hm2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粉唑醇悬浮剂90 g/hm2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2)。
表3显示,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萎锈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戊唑醇悬浮种衣剂、三唑醇可湿粉剂和三唑酮可湿粉剂拌种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3.8、46.1、46.0、47.5、7.5、0.1和1.2。其中,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拌种效果最好,防效达99.8%,其次是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拌种和戊唑醇悬浮剂1∶1 000包衣,防效分别为97.3%和83.2%,其他藥剂效果不明显。方差分析表明,与其他药剂处理相比,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拌种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拌种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小麦条锈病传播路径和冬繁区的核心地带
鄂西北是小麦条锈病最重要的冬繁地带,传播途径一条是从西北部陕西安康和商洛地区传入鄂西北地区[6-9];另一条是从西南部四川、重庆经三峡口传入恩施、宜昌[10]。据十堰市条锈病历史记载分析,20世纪70~80年代该病在主产区每3~4年就暴发流行一次,进入90年代后,每2~3年暴发流行一次,发生频率趋于频繁。近十年,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小麦田间管理粗放,冬春季气温逐步升高,条锈病发生程度也随之加大,2005~2014年10年出现3次4级,4次3级,成为十堰小麦减产的主要病害。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汉江及其众多支流两岸,适宜的小气候十分有利于条锈病菌的侵染、越冬及后期的扩散、蔓延,成为全国小麦条锈病南北扩散流行的中间传播地带和重要的菌源基地。结合十堰六县市35年大面积普查的历史资料和小麦条锈病多处定点监测及小麦孢子捕捉仪定点收集小麦条锈病孢子情况,根据始发病期和发生程度,初步查明了小麦条锈病在秦巴山十堰麦区的传播路径为冬前和早春始见条锈病主要分布在汉江及其众多支流河域两岸,菌源从西北部的陕西汉中地区经安康、商洛等地传入十堰市。汉江流域的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常年先见条锈病,且发病较早较重(发病最早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发病后逐步向汉江流域的其他地方扩散,而地处十堰南部的竹山、房县、竹溪则始见病相对较晚、发生相对较轻(以汉江以北丹江口市、汉江以南竹山县两地25年数据为例,如表4所示)。明确了适合小麦条锈病冬繁的核心地带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及其支流一带:郧县的城关镇、白桑镇、谭山镇、安阳镇、柳陂镇,郧西县的城关镇、观音镇,涧池、河夹、上津,丹江口市库区流域的习家店、凉水河、六里坪、官山,竹山县的堵河流域,竹溪县、房县的低山平坝地区;茅箭区、张湾区沿汉江支流及黄龙水库沿岸等地[11]。
2.3 定点收集孢子监测情况
从孢子捕捉仪收集条锈菌孢子情况看,最早收集孢子在12月下旬,到周边田块侵染显症需要35 d左右,且只有零星病叶,遇上干旱低温,病情不会扩散,显症高峰期集中在4月上中旬。表明冬季外来菌孢子在十堰麦区能冬繁,积累菌源后引起春季病害流行。从病害扩展的情况来看,邻近区域病害急增期为4月中旬至4月底,从病害发生程度来看,初侵染点发病程度明显重于相邻株,重于周边田块。冬季侵染越早,离初侵染点越近,春季流行越长,发病越重。
3 小结与讨论
3.1 初步筛选出4种高效低毒药剂
本研究结果表明,125 g/L氟环唑悬浮剂135 g/hm2和250 g/L粉唑醇悬浮剂90 g/hm2大田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防效达80%以上,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药剂拌种防效均达90%以上,4种药剂均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3.2 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十堰麦区传播流行路径和冬繁区,为条锈病预测预报和方法提供依据
十堰市位于秦巴山片区中心地带,属鄂西北地区,是小麦条锈病从西南、西北向华中、华北传播的主要通道。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小麦条锈病传播流行的路径:即冬前和早春始见条锈病主要分布在汉江及其众多支流河域两岸,菌源从西北部的陕西汉中地区经安康、商洛等地传入十堰麦区,汉江流域的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常年先见条锈病,且发病较早较重,发病后逐步向汉江流域的其他地方扩散。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西北部的条锈菌源在冬季更易随西北高空气流沿汉水峡谷向汉水中下游传播[12],另一方面可能是汉水流域的湿度较大,适宜的小气候比其他非水域地区更有利于条锈病菌的侵染和繁殖。小麦条锈菌在十堰麦区可以冬繁,但繁殖缓慢[13],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及其支流一带,是小麦条锈病冬繁的核心地带。春季由于受秦岭和汉江特殊环境的影响形成秦巴山区汉江流域独特的小气候,小麦条锈病菌的孢子极易在汉江流域迫降,加之本地冬繁菌源的积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孢子流,相互交叉流行,随着中后期田间温、湿度升高,极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3.3 总结出适合秦巴山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的综合治理技术
以合理布局种植抗病品种、播前药剂拌种、苗期药剂预防为主,环保型、保健栽培和“一喷三防”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南水北调源头水源库区环境保护、确保源头水质安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优选抗病品种和布局(推广绵麦37、鄂麦18、郑麦9023、瑞星1号[14]),减轻条锈病防控压力;强化农业健身栽培措施,增强小麦抗病能力;普及药剂拌种技术,控制越冬菌源;加强监测预报,做好综合防控准备;选用高效低毒药剂,点片结合挑治普防;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办好示范促推广;流行时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
致谢:十堰市六县市植保站提供了小麦条锈病的历史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振歧,曾士迈.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吳立人,牛永春.我国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5):46-54.
[3] 马占鸿,石守定,王海光,等.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既越冬又越夏地区的气候区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S1):11-13.
[4] 陈万权,徐世昌,吴立人.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与持续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S1):177-18.
[5] NY\T1443.1-2007.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S].
[6] 谢水仙,陈万权,陈扬林,等.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与治理[J].植物保护学报,1997,26(1):29-34.
[7] 姚 革,蒋 滨,田承权,等.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持续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253-256.
[8] 万安民,张忠军,金杜林,等.湖北省西北部山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研究简报[J].植物病理学报,2004,34(1):90-92.
[9] 沈 丽,罗林明,陈万权,等.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及菌源传播路径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9,38(3):220-226.
[10] 黄朝炎,杨立军,张 君,等.襄阳麦区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新特点及影响因子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098-5100.
[11] 叶青松,肖能武,张 凡,等.湖北十堰小麦条锈病越夏和越冬研究[J].麦类学报,2015(9):1306-1313.
[12] 张 凡,叶青松,杨立军,等.鄂西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定点接种监测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8):11370-11372.
[13] 谢水仙,汪可宁,陈扬林,等.我国小麦条锈病菌传播与高空气流关系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2(3):203-209.
[14] 杨立军,唐道廷,向礼波,等.近10年来湖北省审(认)定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J].麦类学报,2012,32(5):982-985.
(责任编辑 丁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