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439)
上海某平原水库工程位于杭州湾 -3.0~-5.0m滩面处,堤基为淤泥质粉砂或粉土,堤身采用聚丙稀编织袋充填管袋结构,堤坡均采用灌砌块石结构,水库新建围堤形成总面积约1.25km2。工程在水库上下游分别设置引水泵站和排水闸,促使水库水体进行交换,保持水库水体的水质。该工程于2007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截至2012年6月已经使用5年。
2012年6月29日管理人员在巡查水库大堤时发现排水闸北侧25m范围内,大堤水库侧(内侧)灌砌块石护坡段出现裂缝,7月5日管理人员巡查时发现该段堤坡进一步由裂缝变成局部塌陷,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塌陷迅速扩大,25m范围内的内侧灌砌块石护坡塌陷70%,且随着外海侧高潮位的时候,塌陷区内侧水域有较明显的冒水。如图1所示。
图1 护坡塌陷及冒水图
根据水库侧护坡塌陷及其内侧水域的冒水现象,初步分析导致大堤护坡塌陷的原因,主要是渗透破坏。初步推测为大堤堤身防渗墙与排水闸防渗墙之间衔接处出现间隙,渗流通过此间隙形成渗漏通道,并带走了堤身砂,使灌砌块石下产生空洞,在重力的作用下出现了塌陷现象,当外海侧高潮位时,渗流通过此渗漏通道进入水库形成冒水现象。
根据目前大堤现状及塌陷冒水的原因分析,对大堤的加固处理分两步进行,即防渗加固和堤身恢复。
(1)防渗处理:在排水闸北侧25m范围内增设一道防渗墙,防渗墙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且对大堤防渗墙与排水闸防渗墙衔接处增设三角形加固区,确保全面封堵衔接处的间隙,截断渗漏通道。旋喷桩采用直径0.6m,间距0.4m,桩底高程为-9.0m,伸入地基淤泥层,桩顶高程为堤顶高程。
(2)堤身恢复:拆除塌陷破坏的灌砌块石护坡,对护坡下的空洞回填袋装砂压实,重建灌砌块石护坡结构层。
上述加固处理方案实施完成后,2012年10月22日在排水闸的水库侧消力池与海漫之间的接缝处发现有冒水,如图2所示。
图2 排水闸漏水图
图3 排水闸旋喷桩布置图
大堤段加固后未再现漏水现象,而排水闸分缝处却出现了冒水现象,由此可见,导致此次大堤护坡塌陷的渗漏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防渗加固处理未能截断渗漏通道,仅仅是封堵了渗漏通道的出口,使渗漏改变了路径,从排水闸消力池与海漫之间的接缝处冒出。
排水闸与大堤衔接处以及以北25m范围内堤防均增设了防渗桩,不可能存在渗漏通道,因此,渗漏通道仍然存在于排水闸内部,且存在于排水闸底部,闸底板与防渗桩的衔接处。
为了全面截断渗漏通道,在排水闸闸底板外侧设置一道防渗墙,防渗墙采用高压旋喷桩,两侧与已实施防渗墙连接,形成防渗封闭圈。旋喷桩采用直径1.0m,间距0.7m,桩底高程为-9.0m,应伸入地基淤泥层,桩顶高程应高于闸底板底高程,旋喷桩布置图如图3所示。
但旋喷桩在施工时发现,由于渗漏通道存在时间较长,排水闸闸底板下的砂土被渗流淘刷严重,根据旋喷桩的钻孔测量结果,施工区的闸底板下1~3m内基本为空隙,无地基砂土,旋喷桩无法成桩。因此,旋喷桩成桩前应采取措施填充该区域的空隙。
对此,我们预先钻好旋喷桩的所有孔位,通过此钻孔填充砂土。由于钻孔直径较小,一方面砂土下填速度缓慢,另一方面砂土仅堆存于孔下很小范围,难以满足旋喷桩成桩直径1.0m的要求。因此,我们又尝试在砂土中加水和水泥浆等方法,经过多次试验及观测,在砂土中加入水灰比为1∶10左右的水泥浆后,砂土在孔下能够流动,但又不至流失,且能够满足旋喷桩的设计直径1.0m的要求。
上述工程实施后,旋喷桩成桩效果良好,成功截断存在于闸底板下的渗漏通道,此次加固工程取得预期目标。
由于水库大堤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闸底板下的防渗墙与底板之间产生裂隙,在堤身形成渗漏通道,经过长时间的淘刷,将闸底板下及堤身局部区域的砂土带出堤身,大堤内坡灌砌块石受重力作用发生塌陷,导致闸底板下渗漏通道被及时发现,尚未对排水闸造成较大损坏。
但是由于率先塌陷处位于大堤内坡,导致我们误认为渗漏通道位于大堤防渗墙与排水闸防渗墙衔接处,经过对该处的防渗加固后,渗漏通道仍然未截断,才使我们寻找出渗漏通道的正确位置,采取合理的高压旋喷桩防渗加固措施,并且在旋喷桩施工时遇到较大空隙,成桩困难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填充稀水泥浆加砂土的方法,有效解决旋喷桩成桩困难的问题,成功截断排水闸下的渗漏通道。
[1]吴伟明.化学灌浆技术在排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防汛抗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