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珂,张 娜,王筱春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产业结构趋同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三次产业层次、第二产业层次、制造业层次。但随着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农业品滞销等问题的出现,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正在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随着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亟待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研究。鉴于此,笔者对我国现有学者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趋同,一些学者也称为产业结构同构、产业结构相似,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学术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塞风等最早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同内涵进行总结,认为产业结构趋同是指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过程,即区域之间产业结构逐步相似或者相同[1]。认为对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我国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大的建设性意义。
陈耀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趋同的表现特点进行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趋同不仅仅表现为产业结构差异趋于缩小,还表现为地区特色不突出、各地区产业种类逐渐齐全,产业体系、主要产品的空间布局分散化等。并对“产业结构趋同”与“重复建设”、“大而全”从内涵、概念上进行异同分析,认为“结构趋同”应侧重于从空间角度对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进行研究[2]。
李荣国等总结认为产业结构趋同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工业产品、工业部门在结构上的趋同,地区之间在主导产业的定位与选择上的趋同,在产业结构上各地区存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现状,不同地区之间分工协作的意识淡薄等方面,并通过建立模型对如何合理布局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提出了对策建议。
韦智兰等认为产业结构趋同表现在3个层次:首先是区际结构差异表现为缩小的趋势,产业的地域特点表现不甚明显;其次是各地区产业门类逐渐发展齐全,逐步演变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最后是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表现出空间分布均衡化、集中度下降等特点[4]。
刘杰认为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共同倾向性,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区际产业结构差异趋于缩小,产业的地域特点不明显,各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分布均匀化,集中度下降,相互间缺乏应有的分工与合作。换言之,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地区之间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以及产品结构安排等方面的雷同现象[5]。
我国学术界自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趋同,就十分注重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对产业结构趋同状况进行测度分析。该研究收集梳理了现有文献中有关产业结构趋同测度的多种方法。
朱晓明等对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总结[6],主要有: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结构相似系数。该方法可以从整体进行“区域-区域”间相似系数的测度,能直观表现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使用最为普遍。②区位熵可以从区域分工角度衡量产业或产品趋于专业化的程度,以展现区域产业专业化情况,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产业定位的依据。③Krugman提出的用于总体衡量区域间分工程度高低的区域分工指数分析,该方法可以进一步验证结构相似系数的结论,使用的较为广泛。④其他一些使用的较少的测度方法,例如霍夫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洛伦兹指数和动态产业集聚指数等。除此之外,还有1981年联合国专家总结提出的结构差异度指数法、Landesmann&Szekely提出的结构差异度指数法、Finger&Kreinin提出的结构重合度指数方法。
上述关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方法,最为常用的是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熵,属于标准测算方法;克鲁德曼指数、结构差异度指数、Landesmann&Szekely的结构差异度指数等也可以从产业集聚角度进一步验证标准测度方法的结论,一般作为辅助测算方法。
我国学者对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工业内部、制造业内部等,但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较少。其中,较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贾生华,他在对我国农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农户的自给行是农村产业结构趋同的微观基础,乡镇企业、示范机制、政策、区域本位利益、消费结构相似等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并分析了后果和相应的对策[7]。
王丙毅等最先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定义,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就是指区域间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构成形式、比例关系趋于相同,即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及产品结构安排等方面的雷同现象[8]。然后根据山东省农业产值数据,运用结构相似系数对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测度分析,认为农业结构趋同不利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也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并分析了其原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相同或相似;政府政策存在计划经济思维以及地方意识较强、注重局部利益;农业科技进步的状况不理想,依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制度和文化等环境也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趋同。
何有良等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对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在自然禀赋条件相似、制度文化因素相同和共同的市场腹地是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必然条件,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农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供给不足,是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后天因素[9]。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标准化农业产品质量体系;实施特色农产品地域保护制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宋瑞敏等利用结构相似系数对河南省“地域-地域”间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发现基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计算的产业结构趋同较为严重,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对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影响却更明显,主要是导致产品无差异化,加剧同质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不利于特色产业与产品的形成以及地区之间农业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同时还会打乱市场秩序,加剧产业结构失衡,抑制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从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优势产业缺乏、农产业标准化建设、农业服务体系等因素分析趋同原因,在此基础上,认为应该从拓宽融资、加强政策科学性、突出特色、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10]。
陆建飞等定性分析了区域农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的原因,主要是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主体的局限性、地方政府行为的局限性、市场信息导向的局限性;认为区域农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会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影响农业区域分工协作,阻碍特色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区域农业结构趋同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认为农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的因素将长期存在,不能简单地否认农业结构的非合意性趋同[11]。
近年来,产业结构趋同引起愈来愈多学者的关注,现已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学者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还极少,还没有整体性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方法体系,在内涵方面、测度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等方面都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4.1 内涵方面 学术界针对产业结构趋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较多的是从工业、制造业角度对其内涵进行研究,没有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有必要进一步加深理论和实证研究,丰富产业结构趋同的内涵。现有研究一般认为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可以表现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产生有其合意性与非合意性。因为这一系列的变化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只有根据产业结构趋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才能正确判别其产生的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由此产生的对策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还是较多地关注其非合意性方面,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在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区域间在农业内部行业、产品和主导产业趋同的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4.2 测度方法 现有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主要来源于国外,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属于标准测度方法。克鲁德曼指数、洛伦兹指数、结构差异度指数、Landesmann&Szekely的结构差异度指数等可以进一步验证标准测度方法的结论,属于辅助测度方法。一般是综合使用几种方法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进行测度。但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大部分为结构相似系数,还没有公认的测度指标体系。在后续研究中应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现状进行测度,加强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以便科学测度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趋同的价值判别。
4.3 研究对象 现有研究大多针对省域内部地市间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且停留在农林牧渔行业层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我国主要农产品区、省域之间、农产业外销区等区域的研究,以及应深入到农业内部,特别是主要行业、主要产品层次。
4.4 研究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态势,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变革,以及随着土地使用权流转、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针对可能出现的主要农产品种植区、生产区、外销区的结构趋同等问题,有必要加深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从理论研究角度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塞风,朱春明.试论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1990(4):45-50.
[2]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4:)37-43.
[3]李荣国,陈君.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及发展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0(8):44-47.
[4]韦智兰,陈君,封永梅.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综述[J].改革与战略,2006(3):21-23.
[5]刘杰.山东省西部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经济地理,2013(9):101-106.
[6]朱晓明,许山白.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7(2):20-22.
[7]贾生华.现阶段我国农村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倾向[J].经济纵横,1990(7):52-54.
[8]王丙毅,徐鹏杰.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负效应与政策建议——基于山东省农业产值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2008(2):35-38.
[9]何有良,张翼.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4):7599 -7603.
[10]宋瑞敏,刘文谦,汪彬雯.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6):3703 -3705.
[11]陆建飞,宋奇,陈品.区域农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的成因、危害与长期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69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