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英,陈慧斌*,吴云辉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系,福建厦门361100)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经济结构形态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经济制约因素的变化改变了人力资源结构,对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1]。继2006年教育部启动“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福建省于2007年下发关于《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启动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07]120号),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的积累建设,顺利完成2011年度“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评审答辩,并于同年启动示范性院校项目建设。该文就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对推进学院开展又一轮建设以及同类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2005年国务院35号文件关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专题会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中指出“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是国内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办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基本走向。校企合作是一个意义明确含义广泛的概念,广义的校企合作被定义为“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或行业机构、职业学校与企业或其他职业教育机构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包括所有形式和类型的合作”[2]。其中所有形式和类型的合作包括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合作教育、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对校企合作概念进行完善,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三个主体”、“一个途径”和“四大特征”。“三个主体”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一个途径”是指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四大特征”是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有学者对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进行概括,即“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结合,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证书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3]。校企合作从“理论联系实际”到“实践—认识—实践”等规律都充分体现了优秀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2.1 食品加工行业现状 食品加工业在全国轻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97年至今,中国食品行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2006~2010年食品工业发展年均递增率为12%,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3.6万亿元,2011年达到7.8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7万亿元,利税达到1.6万亿元[4-5]。食品加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福建省是食品加工大省,食品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食品加工者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简单,主要集中在食品检验分析、食品制作、食品包装、基层管理等方面,而一线质量控制、食品工程技术人员、食品研发技术工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无法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部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任务时,提到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2.2 食品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描述人才培养模式时提到“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6]。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规格要求包括基础能力要求、专业基础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和专业拓展能力要求。
2.2.1 基础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具体外化的表现是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其基础性和工具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英语和计算机。具体表现在工作岗位上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
2.2.2 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要求。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对养成专业核心能力起到铺垫作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包括掌握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解释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功能作用、化学成分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规律;掌握微生物相关知识,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腐败菌、致病菌以及特定菌进行检测分析;掌握仪器分析的相关原理,对食品中的基础成分、未知成分、各种添加剂、农药畜药残留、重金属等进行检测分析;掌握食品加工机械设备和厂房设计等工程原理,对加工设备进行操作及维护、厂房设计以及工程进行计算;掌握食品加工的安全管理知识,具备食品加工的安全意识及操作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熟练掌握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农产品贮藏与保鲜(以水产品贮藏与保鲜为主)、食品加工技术(包括焙烤制品工艺、畜产品加工工艺、水产品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饮料工艺、罐头工艺等)、食品检验分析(包括理化成分检测分析、微生物检测分析、感官检验分析、食品真伪检验等)、食品营养学(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功能食品、食品原料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ISO、HACCP、SSM体系等)、食品工程技术(包括食品化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等)、各项综合实训以及生产毕业实训等。
2.2.3 专业拓展能力要求。专业拓展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交叉学科的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包括食品营销、食品物流、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生命科学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海洋类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一批具有显著海洋特色的专业群,其中食品加工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传统专业,也是示范性建设中的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始终坚持开展校企合作,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3.1 分段式食品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分段式食品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是将人才培养的进程以学习时间和任务进行划分,该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根据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环境,设置在校学习模拟企业环境,最终以培养企业需要技术人才为中心,将学生学习的三年(6个学期)划分为2-2-2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2学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完成“认识职场”,以熟悉岗位环境、体验职业氛围为主要目的,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中以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第二阶段是第3、4学期在校内完成“仿真训练”,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实施“学训同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行对单项技能以及综合技能的实效考核评价,课程学习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通过培训使学生获得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ISO22000、QS、HACCP内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第三阶段是第5、6学期在企业完成“职场实习→职场跟班→职场顶岗”,企业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辅助管理,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职场跟班、毕业顶岗工作,采用校企合作共同考核的制度,完成生产实习鉴定和毕业设计,该阶段学生必须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顶岗实习工作评价”,达到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率先开启的“五段进阶式”,根据学习时间有序安排最终完成“五段任务”,即认识职场→仿真训练→职场实习→职场跟班→职场顶岗学习。该模式是该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趋向成熟。近年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与厦门银祥集团、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厦门新阳洲水产工贸有限公司、海大集团福建饲料公司、厦门向阳坊食品公司、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食品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还获得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
3.2 紧密联系企业实践开展课程改革 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依据食品加工产业链中的岗位需求,构建突出食品加工专业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教材、课程标准、专业考证、实践课程等进行改革:
3.2.1 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将企业应用现行的工艺技术引入教科书,侧重技术能力培养,编写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教材。由于部分高职高专教材无专门教材,只能使用本科教材,教学中侧重理论学习,也有些高职高专教材为长期使用的传统教材,教材的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与企业的技术现状脱钩,该专业教师与企业外聘教师共同探讨,已经形成多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其中《水产品加工技术》教材中通过模块与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编写鱼糜制品、与厦门源水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编写水产品冷冻技术等相关内容,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该教材已有十几所高职高专院校使用。
3.2.2 将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共同开发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以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阶梯式上升。
3.2.3 构建“食品加工技能课程、食品检验分析技能课程和质量管理课程”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将技能要求与技术要求有机地安排在教学与实践中。按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职业标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对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每名毕业生在毕业前需具备一本以上职业技能证书。食品加工专业设置了食品检验工(高级)、公共营养师(高级)、ISO22000食品安全内审员、ISO9000质量内审员、HACCP内审员等多种职业证书的培训与考证,并计划增设烘焙工、品酒师等工种。
3.3 校企合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着力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以企业为主导制定“双师型”教师达标标准和考核办法,制定“双师型”教师下企业制度,“双师型”教师每年在企业兼职时间不少于2个月,要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工艺、新设备;了解本专业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同时帮助企业解决专业上的疑难问题;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研发工作,使“双师型”教师在实岗上得到锻炼与提升,目前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达到91.7%。通过输送一批优秀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培训、配套教科研启动经费等措施培养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特聘教师制度,面向企事业单位公开聘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学校进行任教,目前食品专业企事业兼职教师人数已经达到40名,并且还在不断扩大,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食品专业引进一名博士、培养一名博士,积极发展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3.4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完善实训项目 实训是对教学的巩固与提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多渠道、多途径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逐步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性。目前已建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筑面积逾3 000 m2,经过厦门市重点建设经费和学院经费的投入,现有实训室已达到24间,设备总资产604万元,可提供780个工位给学生实训与实验。根据专业培养方案,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建立了水产品加工模拟车间、水产品加工实训室、仪器仿真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营养配餐实训室、感官分析实训室、微生物检测实训室、水质监测实训室等功能完备的实验实训中心(室)。在这些实训室条件的支撑下,已开设的实训课程包括《水产品检验分析》、《微生物检验分析》、《水产品加工技术》。实训项目主要包括模拟仿真实验和模拟真实的生产性实训两项内容。模拟仿真实训室主要配置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营养配餐五种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对检验分析和营养配餐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有效掌握。水产品加工模拟车间是源于水产品加工工厂的真实环境,模拟工厂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过程,包括更衣室、洗消间、风淋室、生产车间、包装车间等,通过仿真模拟,规范操作,掌握产品的基本加工方法。
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从课程设置到企业实践进行深入合作,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省级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专业与食品检测机构、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采用“五段进阶式”食品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践行食品加工专业课程改革;采用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能人互学互教的“双师型”和“特聘教师”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完善实训项目,并逐步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性,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构建的校企合作食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企业对学生能力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6.
[2]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3-4.
[3]杨卫国,王京,王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9):29-31.
[4]许彩红.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2.
[5]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质量与标准,2008(7):63-64.
[6]龙光利.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职业圈,2007(2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