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凤,杜莉,朱桂丽*
(1.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藏 林芝860000;2.西藏自治区党校,西藏 拉萨850000)
产业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之一,是分工协作发展的结果,人类文明程度离不开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1]。21 世纪人类进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同时,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发展路径也要适应这一发展变化。产业的演进包括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与发展[2]。每个产业之间在关联效应、融合程度和创新速度上不断增强,导致产业演进表现出合理化、高级化、生态化的变化趋势。产业演进实质是工业化的过程,在其演进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社会经济等。但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虽然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发展一般趋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3]。有关产业结构的演进,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产业结构变革的历史顺序及其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的规律性联系。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4],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等。有关历史上产业组织演变经历了包买商、工厂手工业到工厂制度,从工厂制度到大规模生产模式,从大规模生产模式再到大规模定制模式[5]。不管是产业结构的演进,还是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与发展,都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有关产业演进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运用了钱纳里的标准模式、偏离-份额法、信息熵、经济学和GIS 方法以及计量经济模型对不同区域的产业演进进行了定量的评价[2,6-11]。
西藏的产业发展规模从无到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农牧业,到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为第三产业主导的高原特色产业结构,并不断优化形成了一条有西藏特点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路子。然而,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研究。探讨实现西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路径,对于促进西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转型升级,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西藏位于西南边陲,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其他地区相比,是贫困的,经济发展特征具有多民族性、落后性、不平衡性和资源丰富性[12]。西藏经济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西藏和平解放60 多年来看,西藏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由单一的农牧业发展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与服务业各占一定份额的产业规模。产业发展以高原旅游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藏医药产业、高原绿色食品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和民族手工、矿产、建筑建材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特色产业产值不断增长。特色产业总产值从1951 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13 年的807.67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76%(图1),占全国总量的7.04%,人均GDP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9%。
图1 西藏历年生产总值和增长率变化Fig.1 GDP and its growth rates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特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早期单一的农牧业,发展至2013 年发展为由第三产业主导的高原特色产业结构(图2),产业结构不断合理优化调整为:10.7∶36.3∶53.0。产业结构虽然为“三、二、一”型,但是三种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结构却是“一、三、二”型结构(2013 年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45.2∶14.1∶40.8),表明产业结构仍然过度依赖农牧业。第二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低下。西藏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偏少,产业关联性低下,产业链不完善,导致整个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强,竞争力差。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所占份额很大,占28.7%(2013 年),原材料、初级产品深加工不发达。大中型企业数量少,2013 年大型企业2 个,中型企业13 个,小型企业186 个,且分散效益低下,反映西藏工业化水平的低下,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
图2 西藏自治区历年产业结构变化图Fig.2 Industry structure changes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两次跨越:第一次跨越—社会制度的变革;第二次跨越—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现正进入第三次跨越式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产业结构演进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因此,依据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三二一),结合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将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藏民族自古以来是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早在远古时期就创立了具有西藏高原特点的农耕文明。在农业文明阶段,西藏产业发展道路是以高原农牧业为主的民族经济产业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由1951年的第一产业产值占97.7%,第三产业产值占2.3%,发展到2000 年一二三产业并重,形成了三、一、二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30.9∶23.0∶46.2),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
20 世纪50 年代,西藏的农牧业仍处在封建农奴制度下,这种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59 年经过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和寺庙的封建特权,变农奴主占有制为农民个体所有制,发展了农牧业生产初级、高级互助组,生产资料所有制度由原来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大大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20 世纪60 年代初,为了贯彻“稳定发展”的中央方针,西藏农牧业政策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农业,让农牧民休养生息,实施了牧区30 条、农区26 条和边境10 条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结合西藏经济发展实际,对西藏农牧业发展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上个世纪末,西藏的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59年的1.442 亿元增加到了2013 年的127.997 亿元,年均增长率8.5%(图3),基本实现粮油肉自给。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粮食总产量由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的51.34 万t 增加到2000年的96.22 万t,油菜籽增加至3.96 万t、蔬菜增加至17.37 万t,基本解决了农牧民的温饱问题,部分群众生活达到小康,农牧民的收入也持续稳定地增长。1978 年西藏农牧民的收入仅有175 元,2000 年增加到1 331 元,2013 年达6 578 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22%(图4),农牧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图3 西藏历年农林牧渔增加值和增长率Fig.3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s and growth rates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在工业文明阶段,西藏工业经济通过深入开展企业改革,积极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特色产品为核心、特色品牌建设为支撑的特色工业产业发展道路。经过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2010 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3.5∶32.3∶54.2)。
图4 西藏农牧民收入变化图Fig.4 Income changes of farmers and ranchers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50 年代的西藏基本没有现代工业。1994 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8.4 亿元,建设62 个工程项目,为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后,西藏特色工业产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本土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如西藏矿业、银河科技、高争股份、华新水泥、西藏药业、达氏集团、冰川矿泉水等。打造出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培育出一大批自治区著名商标,如“甘露”、“祥云”、“拉萨啤酒”、“圣鹿”、“藏缘”等。其中甘露藏药、拉萨啤酒、5100 冰川矿泉水、奇正藏药、圣鹿食用植物油等一批具有西藏特色优势产品全面进入国内外市场。随着特色工业产业的发展,西藏盛源矿业、高新建材、宇拓藏药等大型集团相继成立,对西藏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实现西藏产业集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特色工业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工业产业产值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稳定发展(图5)。在“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产业推动三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由2005 年的19.1∶25.3∶55.6 调整为2013 年的10.7∶36.3∶53,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高原绿色食(饮)品业和水电能源等产业为主的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规模工业企业和特色产业已成为带动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培植财源税基、拉动西藏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渠道。
图5 西藏历年工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Fig.5 Value added and growth rates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西藏产业演进在生态文明阶段主要以生态建设为特征。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指出西藏人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生态和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因此,生态经济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建设成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比例不断合理化,其中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了2.8 个百分点,二产增加了4 个百分点,三产下降了1.2 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的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前提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藏逐年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106 亿元资金保护和建设西藏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水源地环境保护等工程项目保护西藏的自然资源。实施了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工程458.35 万hm2、 人工造林11.52 万hm2、封山育林30.08 万hm2,建设沼气池20 余万座,治理沙化土地面积4.29 万hm2、水土流失面积8.85万hm2。2013 年《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报道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是当今世界最为清洁的区域之一。
进入21 世纪,西藏自治区政府采取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市场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的具有西藏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采取环保型的特色生态经济产业政策。在发展特色产业时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12 亿元,在该项目中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在矿产资源的勘查过程中,实行“ 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 一票否决”制,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崩塌滑坡危险区等10 类区域进行矿产开发;有效防治工业污染,政府积极采取了现代的技术手段、环境监督管理和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三同时”制度,取得了西藏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执行率达到了80%以上。2013 年还对有突出环境问题的82 家企业(项目)作出关闭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的决定。对于具有“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来说,也非常重视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对旅游产生的垃圾,采取收集、分类、处理等方式,防止生态环境污染。
产业形成、发展及结构优化与资源禀赋和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13]。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通过产业活动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资源和产业演进趋势向生态化发展,并展示人类经济更高级的发展阶段[14]。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原因,西藏具有高原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如矿产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西藏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藏医药资源等。西藏产业发展就是以这些特色资源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经济。随着中央支援西藏的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的开通,民族手工业、高原绿色饮食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正在西藏迅速崛起。为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西藏自治区在2009 年设立了5 亿元规模的产业与企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2011 年通过委托贷款与阶段性参股投资等有偿方式安排1.9 亿元产业与企业改革发展资金,扶持8 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15]。截至2014 年,六大特色支柱产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39.65 亿元,加大了特色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力度,推进了特色产业生态化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西藏自治区创建了四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这些特色资源分布区域性,如何发挥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将特色资源转变成经济优势,以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带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个区域内产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由于西藏长期的封建农奴制度,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在民族改革以前,产业结构极其单一,濒临崩溃。和平解放以后,西藏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总值逐年提高,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和优化。旧西藏农牧业发展基本依赖于自然条件,现如今农牧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也不断提高,正向着现代化的步伐迈进。工业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工业体系,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产值由1959 年的4.344 亿元, 增加到2013 年的125.835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86%,同时,工业产业推动着西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三、二、一”结构;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作为西藏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在2013 年西藏共接待游客1 291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5 亿余元,正向着重要的世界旅游目地的目标迈进。
虽然西藏产业产值在增加,产业结构在不断合理化,但是由于产业的原始积累比较薄弱,因此产业竞争力在西部地区还是在末位,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迫在眉睫。
经济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变最基本因素[16]。西藏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而发展的,是超常规的非线性发展行为,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产业演进规律。自1994 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45.99 亿元增加至2013 年的807.67 亿元,年均增速达15.41%。产业的这种跨越式发展是产业的后发优势,能迅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缩小技术差距,缩短技术发展时间[2]。
经济总量在增加,经济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到2003 年西藏自治区GDP 为185.09 亿元,出现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二、一”产业结构比例为52.3∶25.7∶22.0。产业的结构从量上是趋于合理化,但是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西藏产业结构演进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只有资本量上的增长没有质的改变是不可行的。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影响着产业发展方向[17]。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政策、科技和投资。由于西藏特殊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历史,中央政府自和平解放以来对西藏一直采取特殊财政补贴政策,以特殊的扶持政策来拉动西藏产业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西藏工业产业才起步,产业政策逐步全面化和系统化。从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来看,国家宏观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形成了特殊的“援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依赖性”经济类型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生态文明时代,存在着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和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要实现西藏经济转型和高原特色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创新政策。
2003 年西藏产业结构产值实现了“三二一”的合理结构,产业结构演变步入了战略性调整阶段。西藏产业结构演进趋于合理化的重要因素是西藏与其他省区的区域分工程度和水平,西藏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处于区域专业化劣势,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8]。从西藏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来看,在2003年占总就业人数的16.7%,发展到2012 年下降到9.5%,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在2012 年与部分相邻省区相比是最低的,低于四川省3.4 个百分点。
西藏产业的发展在新的分工格局下面临着如何参与区域分工体系中,通过区域分工实现产业转移,更好地发挥西藏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面临着如何立足区域分工的特点,高起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和高新产业,实现产业转移,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将西藏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级化问题。
根据西藏产业演进变化规律和趋势以及西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西藏产业发展路径应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围绕产业文化生态化的核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化、产业信息化、产业科技化和产业知识化,以建立健全产业生态教育和生态管理为保障机制,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合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生态文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图6)。
生态文化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从单纯追求利润扩大到追求产业文化[19]。要实现西藏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需要提升西藏产业文化这一软实力,提升西藏产业竞争力。
西藏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藏医药文化等,这些文化中无不蕴含着生态文化的内涵。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流行着以自然崇拜为重要内容的生态文化[20],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作用。提升产业文化软实力,采取打造青藏高原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圈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标。将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精神旅行方式,把藏民族的农耕文化(如青稞文化、牦牛文化等)融入到乡村生态旅游体验活动中;实施不同区域的文化如康巴文化、工布文化等差异性发展策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采取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调控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等经济中的不同产业的空间结构分配,形成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6 西藏产业发展路径图Fig.6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源、信息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和决定力量,其他生产要素需要依靠他们来组织、动员、配置和更新。
发展精细化、高附加值的高原生态农业。运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信息遥感技术等发展西藏特色的高原生态农业,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生态、安全、高效、优质的要求,构建高原生态农业政策支撑体系、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通过标准化和生态高效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青稞、果业、蔬菜、茶叶、藏猪、藏鸡、牦牛、绒山羊等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和绿色有机品牌的创建。同时,要重点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加强对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等污染源的控制。合理布局规划区内畜禽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加快建设一批环保型畜禽养殖基地,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集约化、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工业。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高效、合理利用原材料,西藏自治区重点培育以“高原绿色”为核心的品牌,循环利用资源,尽可能减少废物的排放量来增强产业竞争力。主要发展新型能源产品的开发、优势矿产资源的开采、农林牧产品特色产品加工工业、藏药及其制剂的研发等,充分运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工艺(包括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发展网络化、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运用信息网络发展网络化服务业、通信信息产业和高知识含量的绿色民族餐饮业和生态旅游业,同时注重教育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西藏自治区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整合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效益,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首先构建西藏特色产业的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的循环链,高效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耗,提高产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减少污染,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路径。做好西藏产业发展水平的顶层设计,实现西藏产业发展的人类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其次,构建产业的内循环流动、功能完善的西藏特色产业体系,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一体化产业经济模式;最后,西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宏观上产业的发展要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之内,遵循自然生态环境容量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在微观层面,因地制宜根据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不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西藏特色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现代物流或者能流传递等方式将西藏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旅游业)的生产环节或生产体系链接起来,实现产业集聚效益。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师法自然,按照各个产业的生态位对产业进行生态设计,采取人类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同和谐发展的策略,构建生态经济产业的立体网状结构。
首先,发展高原特色的生态农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业,一要充分发挥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科学开发民俗、水体、森林、峡谷等生态旅游资源为重点,重点建设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品位高、种类全、丰度好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二要建设生态教育示范基地。依托西藏自治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生态科考和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使其成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立志环保的第二课堂。三要高标准建设国际型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创新生态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区际合作,增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品牌创新能力,打造民族高原地区生态旅游精品;加强生态旅游标准建设,抢占生态旅游制高点,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典范。
其次,在城镇及其郊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产业。在西藏自治区重点发展特色绿色食品加工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依托重点企业进一步发展高原保健食品;积极建立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节能电器及配套产品开发为重点的具有特色的能源产业体系;推进藏药产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培育藏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污染小、清洁生产的藏区优势矿产业;积极发展民族手工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生态经济教育是全球性的教育、全人类的教育。开展生态经济教育,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途径来实施。西藏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到教育中,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保护西藏的产业发展环境事半功倍。
实施产业生态管理应当在西藏自治区产业政策的制定、地区生产能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等方面融入生态学的理念,实现整个产业系统内外部的平衡和协调。
[1]王澜颖.生态文明与产业演进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2.
[2]章文,吴洪,乔纪纲.深圳产业演进规律及空间分布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5):34-38.
[3]陈晓涛,雷佑新.新型工业化下我国产业演进的探索[J].财经科学,2003(s1):365-367.
[4]胡建绩.产业发展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11.
[5]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87.
[6]胡宗群,吴映梅,张伟,等.滇中城市群产业演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65-69.
[7]杨家伟,乔家君.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与机理探究[J].经济地理,2013,33(9):93-100.
[8]岳敏,李含琳.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发展动态分析——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J].人文地理,2009,24(2):96-101.
[9]潘伟,杨德刚,杨莉,等.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35(1):177-185.
[10]杨梅,郝华勇.基于SSM的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2):5925-5929.
[11]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62(4):364-376.
[12]龙运书,吴传.中国西部民族经济[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4.
[13]于润.开放条件下西部省区的产业转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
[14]李昌宇.资源倾斜配置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变过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2.
[15]徐静.西藏高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EB/OL].(2013-11-12).中国西藏网http://www.tibet.cn/news/index/xzyw/201311/t20131112_1949393.htm.
[16]赵志远.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7]宋朝阳.西藏产业结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8]房灵敏,贡秋扎西,郑双,等.区域分工视角中的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演化分析[J].中国藏学,2012(1):130-138.
[19]余本祜.产业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0.
[20]李长友,吴文平.宗教信仰对生态保护法治化的贡献——青藏高原世居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诠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