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华, 张 帆,BOJER CAPATI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基于土著社区参与和发展的自然遗产保护
——以菲律宾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为例
陈耀华, 张 帆*,BOJER CAPATI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以菲律宾中部民都洛岛的保护区——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园内芒扬土著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土著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利用资源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协调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自然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伊格里特·巴科;土著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土著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公约第8条(j)款提到“……尊重土著和地方社群的知识、创新和实践,体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生活方式……”。Colchester[1]承认土著居民在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权利是一种“保护区的新范式”。土著人拥有历史性的资源利用模式,他们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交织在一起,且他们的传统实践被认为基本上是有适应力的[2]。因此,土著文化的生存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密不可分的[3]。
地理学家伯纳德在“土著环境治理说”中指出土著民的故土家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菲律宾,土著知识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些管理原则也可以被应用于其他文化和社区[4]。例如,对伊富高省(Ifugao Province)Muyong森林的保护,即是通过维持梯田文化和生活的传统森林保护知识来实现的[5]。
1.1 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位于菲律宾民都洛岛,于1970年11月成立,是菲律宾首批国家公园之一。该公园面积75 445 hm2,遍布河谷、草原、高原和低矮山丘多种地形地貌,拥有独特的动植物物种,也是土著居民芒扬人的家园。
1.2 土著社区
1.2.1土著社区概况。芒扬族是民都洛岛的主要原住居民,其中陶·布韦德—芒扬(Tau-BuidMangyan) 和布韦德—芒扬(BuidMangyan)2个族群的人居住在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内,共计408户,1 376人,由家庭群体组成了塔米散村、巴托·幸伊特村和阿尔布南村等多个土著定居点。
1.2.2土著社区的困境。
1.2.2.1道路交通落后,社区通达性差。道路交通落后是公园内村庄面临的主要问题。塔米散村位于西民都洛省的卡琳塔安镇(Calintan),从塔米散村到卡琳塔安镇中心,尚未开通公共交通,村民需要步行3 km的土路到达公园外的坡易坡易(Poypoy)村,从坡易坡易村每天也仅有2班吉普车开往距离公园40多km的圣何塞等城市。
1.2.2.2经济贫困,教育医疗水平低。2010年1月,《世界土著民声明》指出,世界上1/3的贫困人口来自土著社区。在菲律宾,土著群体不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人还遭受歧视,无法接受适当的医疗保健和教育[6]。2005年以前,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界内的村庄尚无正规的小学。2006年,在国际扶轮社的资助下,巴托·幸伊特和塔米散小学正式成立,2所学校教授全国标准的小学课程。但是,考勤和班级秩序维护成为主要问题,许多家庭无力为孩子支付学习用品、食物、衣服等费用,有的学生甚至逃课帮助家长干农活。
2013年1月,坡易坡易村的社会福利和发展部健康中心在塔米散村对0~71个月儿童的调查显示,每5人中就有1人的营养状况低于正常水平。每逢雨季,村民更加容易患腹泻、感冒、流感、咳嗽和发烧等疾病。然而巴托·幸伊特村健康中心条件简陋,只能提供一些非处方药和基本的治疗。
1.3 国家公园保护面临的压力
1.3.1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狩猎和刀耕火种农业是芒扬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每年1~4月,芒扬土著人砍伐森林,烧荒开垦,准备轮歇农场。民都洛水牛保护计划项目报告显示包括野鹿和民都洛水牛等在内的一些濒危动物在烧荒开垦时被猎捕或死亡,公园周边的城镇最近也被列为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高易发区。
1.3.2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尽管芒扬人的文化符号成为菲律宾构建国家形象的元素,但芒扬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化相脱节。随着芒扬人与外界的交流,他们接触到主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始转化为文化同质化的都市人,芒扬人可能会被重新社会定位,并面临失去其传统和文化的威胁。因此,保护当地文化与融入外界发展之间便产生了矛盾。当地传统认为发展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因,土著社区的福祉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有着直接冲突。
2.1 维护土著权益的法律保障1932年,菲律宾政府颁布法律保护一些特定地区,特别是那些能充分展现菲律宾独特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到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创建了多处国家公园,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在此期间,菲律宾国家公园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从公园里移出定居者和其他未经授权的居住者,并加强娱乐和旅游。
1992年,《国家综合保护区系统法》(菲律宾)(National Integrated Protected Areas System Act)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采纳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准则,其中就包括民众的参与和对土著人权利的承认。在管辖权、祖传领地上的保护区利用与管理等问题上,作为国家综合保护区系统法执行和管理机构的环境自然资源部在寻求与全国土著人委员会统一的野生物种管理系统。尽管这2个机构都承认国家综合保护区系统法规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以及1997年《土著人权利法》中所确定的土著人权利,但它们在治理方式上可能存在互不兼容的情况。
2007年,菲律宾环境自然资源部和全国土著人委员会签署联合备忘录,旨在协助统一保护区和祖传领土的管理规划。次年,颁布了关于《国家综合保护区系统法案实施规则条例》的修订案,旨在改进保护区的管理效率,并达成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方案。
2.2 吸收土著参与的管理机构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由菲律宾环境自然资源部的保护区野生物种局(Protected Areas Wildlife Bureau)管理。公园的直接管理则来自保护区管理委员会(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Board),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的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是由环境自然资源部地区执行董事,保护区总监以及一些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代表组成,芒扬部落首领和土著人团体负责人也是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始终致力于社区的参与,与土著人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民都洛水牛保护项目(Tamaraw Conservation Program)是另一个独立于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的保护实体。该项目是由政府倡导的计划,于1979年启动,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民都洛水牛。1995年,民都洛水牛保护项目成立了一支野生物种保护执法队,进行公园巡逻和监视活动,进一步强化保护工作。少数护林员来自陶·布韦德和布韦德—芒扬社区,担任翻译和内陆山区的向导,参与到公园的管理和保护。
2.3 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功能分区功能分区规划的目标是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森林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的使用和保护土著社区的文化、传统和权利。(菲律宾环境自然资源部)栖息地管理区(Habitat Management Zone)在公园里占有最大的面积,其目的是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严格保护区(Strict Protection Zone)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该保护区除了用于芒扬土著人举办仪式,开展宗教、科研等活动之外,禁止其他人类活动。可持续利用区(Sustainable Use Zone)优先考虑土著人和生活在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边界的社区居民,允许当地社区居民采集自然资源,但只能通过传统的可持续的方法,且必须获得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的许可。公园中有2个芒扬部落的祖传领地区域,另外文化区应保护土著人的文化、传统和权利。
2.4 旅游业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是民都洛岛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观看民都洛水牛和登山是主要的生态旅游活动。芒扬人社区文化体验是目前园内尚未开发的一种旅游资源。塔米散、巴托·幸伊特和阿尔布南3个村具有开发此类项目的潜力。塔米散村位于通往各民都洛水牛观测点的一条主要登山步道旁,其他2个村落则靠近农场。村民们可以在农闲季节在公园内当搬运工和导游。今后,可在这些村里修建独立小屋或别墅,让游客参与耕种及其他生计活动。
2.5 传统土著文化的保存与发扬随着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土著人的价值观和预期也在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与陶·布韦德和布韦德—芒扬人的沟通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外界理解该部族的传统和生态信仰,而且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这些做法在变化中所具有的适应性。
当地土著人认为陶·布韦德文化遵循一种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狩猎和刀耕火种农业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传统实践。然而,变革和现代化使得他们的文化在某些方面出现缺失,由此也造成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由于土地和森林变得愈来愈有限,一些芒扬人开始从事其他生计活动,如从事经济作物种植[7]。轮歇耕作是为了遵循自然的再生循环规律,而如今芒场农民为了生产出更多作物,不得不加速这个周期,使土地易遭受侵蚀和产出下滑;有的清理更大面积的新轮歇地,以满足需求。这2种方式都会对公园内的流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
除了划定其祖传领土,政府还可以帮助他们恢复一些陶·布韦德部族的文化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变化导致村民无视部落首领的权威与指导,单个家庭开始扩大其轮歇作业农场的面积。这种变化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枯竭及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芒扬人的社会分化。土著人认为社区农场和集体轮歇农业的复兴可以令整个社区度过饥荒和干旱季节,贫困家庭也可免于向同社区的富有家庭乞求帮助。
2.6 土著共同参与的资源保护行动土著人社区的共同参与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土著社区的参与可以通过对芒扬人如何为公园管理做出贡献来进行评估,评估其参与的一种方法是确定有多少项目是由土著人自己发起和设计的。例如,哥伦比亚奥里诺科地区的Matavén部落就一些内部参与机制,制定“生活规划”。“生活规划”基于土著群体的历史以及长辈的传统知识,在此基础上,社区发展制定其所希望的未来远景,并寻求实现它的途径,即“生活规划”,涉及卫生、教育、身份保护以及健全的环境管理,对于Matavén人来说,规划明确包括土地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2方面[8]。
让芒扬人参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就需要研究他们的土著知识,土地利用制度和体制安排等内容,这涉及对保护工作的文化根基的关注。随着当地传统与区域现代化的融合,还有必要研究在体制、政策和实践方面实施的可行性。首先,要研究和记录芒扬人的社区保护价值、知识、技能和资源。然后,管理委员会核查所得资料是否被纳入到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的规划和决策当中。
2.7 促进社区进步的发展模式共同管理有不同的形式、任务和特点,社区参与应通过谈判来实现,而不是以一种先见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同芒扬人合作的关键,还在于需要给其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内部沟通。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对低山地区和高山地区的社区参与可以采用2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2.7.1低地芒扬人的发展模式。低地社区交通相对比较便利,居民对外开放度相对较高,因此采取如下发展模式:①改善村落教育、医疗保健等设施,逐步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②逐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使他们看到与公园管理人员、非政府组织、游客、研究人员和当地政府官员合作及共同管理带来的益处,确保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获得其他形式的支持;③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社区经济,民都洛水牛保护项目的人力资源与社区发展委员会试行了一项旨在帮助周边居民改善经济状况的“生计替代计划”——生猪养殖项目,以取代其传统的刀耕火种和狩猎,该项目自1995年起在低山社区试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公园中超过75 000 hm2森林和草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2.7.2高地芒扬人的发展模式。高地芒扬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和外界交流一般只能通过社区头领,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成为土著文化最典型最重要的保留地。对于这些社区,可以采用较为保守的发展模式:①尊重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保障其传统民俗文化不受外界干扰;②为了减少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专门划定一些区域作为土著村落的生产用地,减少过度的随意烧荒现象。
自古以来,土著社区都通过他们的传统实践、信仰和习俗来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由此看来,土著文化的保留与传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菲律宾最北端的巴丹群岛省,伊巴丹(Ivatan)族土著人遵循的“渔民知识体系”,有助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棉兰老岛,苏巴嫩(Subanen)部落的土著知识体系使他们能够制定适应性战略,以有效利用马林当(Malindang)山自然公园中的资源,并保护其生物多样性[10]。
在对传统习俗有所理解后,保护工作者可以协助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适应性措施。奇旺国家公园(Chitwan National Park)使用“指定火源”不仅有利于社区发展,而且能保持当地生态系统[11]。基于对生态系统稳定性观念的转变,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消防管理政策多年来进行了多次调整[12-13]。同样的消防管理研究也可以在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内实行,使得烧荒开垦与其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相适应与协调。
管理方面,土著人的权利正在不断得到承认。菲律宾西部巴拉望岛科隆镇的土著民塔巴努亚斯族(Tagbanua)通过保护自己的文化和行使其管理祖传领地的权利,使当地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14]。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菲律宾北吕宋的伊富高省水稻梯田,是由当地土著人进行管理[15]。对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的土著社区野生生物保护的发展思路应该被看作是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坚实根基。保护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土著社区的沟通,探索使芒扬土著社区在资源管理规划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绝大部分自然文化遗产地均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居民,遗产保护与民生发展的矛盾时常发生。如何协调好两者关系,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①要制定并不断完善国家、地方法律条例作为保护管理的根本依据,并使居民充分了解这些规定;②要充分尊重当地社区的发展要求,在政策制定、日常管理等方面充分听取社区意见,吸收社区参与;③遗产保护应该通过发展旅游服务、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教育水平等途径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综合发展,从而提高当地居民保护遗产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④不同地区应该采取不同模式,只有当地居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后自觉投入到保护管理活动中,遗产保护才能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是可实现的。
[1] COLCHESTER M.Conservation policy and indigenous peopl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4,7(3):145-153.
[2] GADGIL M,BERKES F,FOLKE C.Indigenous knowledg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J].Ambio,1993,22(2/3):151-156.
[3] STEVENS S,DELACY T.Conservation through cultural survival:indigenous peoples and protectedareas[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7.
[4] CAMACHO,LENI D,MARILYN S.Traditional forest conservation knowledge/technologies in the Cordillera,Northern Philippines[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2,12(22):3-8.
[5] SERRANO R C,CADAWENG E A.Search of excellence:Exemplary forest managemen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M].FAO:Regional Community Forestry Training Center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2005:103-112.
[6] CARINO,JACQUELINE K.Country technical note on indigenous peoples' issues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R].2012.
[7] SCHULT V.Deforestation and mangyan in mindoro[J].Philippine Studies: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Viewpoints,2001,49(2):151-175.
[8] LUQUE A.The people of the Matavén Forest and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allies in the creation of a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 in colombia[J].Section I:The complexities of governing protected areas,2003,145.
[9] MANGAHAS M F.Making the vanua:collective fishing technology in batanes and an Austronesian archetype of society[J]Philippine Studies,2008,56(4):379-413.
[10] CASTRO L.From pailis to pasungko:negotiating the present,ascertaining the future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and opportunities for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in society,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 Mt.malindang experience.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center for graduate study and research in agriculture (SEARCA) and biodiversity research programme (BRP) for development in mindanao:focus on Mt.malindangand environs[R].2006:246-265.
[11] LANDSBERG J D,LEHMKUHL J F.Tigers,rhinos,and fire management in India[J].In first conference on fire effectcs on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and habitats,1995:101-107.
[12] VAN WILGEN B W,GOVENDER N,BIGGS H C,et al.Response of savanna fire regimes to changing fire-management policies in a large African national park[J].Conservation Biology,2004,18(6):1533-1540.
[13] RUSSELL-SMITH J,RYAN P G,KLESSA D,et al.Fire regimes,fire‐sensitive vegetation and fire management of the sandstone Arnhem Plateau,monsoonal northern Australia[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98,35(6):829-846.
[14] CAPISTRANO R C G.Reclaiming the ancestral wat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Philippines:The tagbanua experience with fishing rights and indigenous rights[J].Marine Policy,2010,34(3):453-460.
[15] GUIMBATAN R,BAGUILAT T.Misunderstanding the notion of conservation in the Philippine rice terraces-cultural landscap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6,58(187):59-67.
Na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rough Indigenou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Case of Mts. Iglit-Baco National Park in Philippines
CHEN Yao-hua, ZHANG Fan*, BOJER CAPATI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ase of Mts. Iglit-Baco National Park, a protected area in Mindoro Island, Central Philippines and its residents, the Mangyan indigenous people. The field research findings analyze the Mangyans’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the park’s natural resources, and come up with such measures that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resource protection, fully improve consciousness i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ffectiveness in natural resource use. The articl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park; Iglit-Baco; Engonu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31)。
陈耀华(1966-),男,江苏常州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风景区与世界遗产研究。*通讯作者,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区与世界遗产。
2014-12-18
S 26
A
0517-6611(2015)04-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