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研究综述

2015-12-18 09:38李凤琴师昭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5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城镇意愿

李凤琴,师昭慧,陈 蕾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研究综述

李凤琴,师昭慧,陈 蕾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城镇化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了较多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含义、特征、影响因素及对策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得出当前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特征、家庭因素、人力资本、社会政策及其他因素。为了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学者们提出了加快发展小城镇、调整产业结构、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扩大民主参与等对策。

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研究综述

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近年来,研究者们围绕农民的城镇化意愿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总体来说,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含义、特征、影响因素和对策等方面。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城镇化问题提供参考。

1 城镇化意愿的含义

从现有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就是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的意愿。如杜双燕[1]认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就是指农民是否愿意迁移到城市(镇)居住。陈轶等[2]将城镇化意愿界定为农民的迁移意愿,并对迁移不同城镇的类型的意愿做了研究。也有很多学者将城镇化意愿定义为定居城镇,或者在城市生活意愿。如聂伟等[3]在对城镇化意愿的研究中,就从测量农村居民是否计划到城镇定居来测度农民的城镇化意愿。王国辉等[4]在对辽宁的调查中,以农民是否愿意长期在城镇定居来衡量农民的城镇化意愿。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就是农民对国家城镇化的认同度与支持度[5]。杨叶忠[6]从农民对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态度划分出5个标准测量城镇化意愿。

除了以上3种界定外,还有学者对城镇化意愿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城镇化不仅仅包括迁移、定居城镇的意愿,还涉及土地、就业、户籍等其他方面。如严瑞河等[7]认为城镇化意愿内容涵盖农民城镇生活、农村迁建、土地流转和就业意愿等。张如林等[8]认为城镇化意愿既包括农民是否想转为农村户口,也包括是否愿意脱离农业生产。

2 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及其特征

一些学者调查后发现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比较高,如卫龙宝等[9]浙江的调查数据表明,53.3%的农民愿意定居城镇;杜双燕[1]在2011年对贵州的调查显示,55.5%的农村居民愿意迁移到城镇。另一些学者调查后发现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很低,如聂伟等[3]2014年在对全国抽样调查后发现,仅有11.4%的农村居民愿意去城镇定居,88.6%的农村居民则没有这个打算。陆益龙[10]在2014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全国89.1%的农民5年内没有进城定居的打算,只有10%左右的农村居民有进城定居的计划。

关于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特征,学者们各抒己见。一部分学者从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的特征来分析城镇化意愿特征。如杜双燕[1]认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和群体性特征。不同区域的农民和不同群体农民,其城镇化意愿也有所差异。偏远农村或少数民族聚居地意愿最弱,建制镇一般集镇以及周边地区:城镇化意愿较为强烈,且具有主动性,城镇化受益地区意愿较弱,城市郊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不愿迁移。农村精英阶层倾向于主动城镇化;农村中间阶层有潜在的城镇化意愿;农村底层盲目地认为城市好,但自身没有实现城镇化的能力;农村老年人自我意愿很弱,随子女迁移的意愿相对较强。夏永久等[1]在对皖北地区的农民进行调查后认为皖北农民城镇化意愿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和分层特征。还有学者从影响城镇化意愿的因素和迁移城市的类型出发研究意愿特征。陈轶等[2]认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有以下特征:收入不是影响城镇化意愿的唯一因素,受教育水平越高迁入县城的意愿越强烈,基础设施延伸至本地意愿高于给予安家费迁入城镇。陆益龙[10]在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民城镇化的理想类型倾向于中小城市,即农民如要进城生活的话,他们更多地倾向于选择中小城市,而非大城市。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对城镇化并没有显现出强烈的意愿,这样的主体现实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当前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和变迁态势。

3 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

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研究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影响意愿的因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总结来看,影响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3.1 个人特征

从年龄上看,卫龙宝[9]分析得出被访者年龄对其迁移决策有极大影响,表现在年龄越大,迁移倾向就越小,这可能是受老年人“落叶归根”观念的影响。这与杜双燕[1]在贵州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李婉等[12]调查发现年龄对迁移概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一方面年龄过小,没有能力支付迁移成本;而另一方面年龄较大的迁移者心理成本更高,且收益期较短。

从性别与婚姻状况来看,王友华等[13]基于成渝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与女性相比,男性更愿意进城镇定居,其比例高出87%。李婉等[12]认为女性和已婚者因具有较高的迁移成本而不倾向于迁移,但女性比男性更可能长距离流动。但杜双燕[1]的结论有些不同,她发现从个体的婚姻状况来看,与迁移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存在些许“未婚迁移更积极”的倾向。

收入是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重要因素,个人的收入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实现城镇化的能力。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农民收入越高,其迁居城镇的意愿越强。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韦璞等[14]发现,当收入高到一定水平,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比重上升的幅度开始变缓。陈轶等[2]从收入对城镇化意愿选择方式的角度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城镇化过程中收入不能决定城镇化的方式选择。

是否有过非农经历或外出经历对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也有显著影响。大部分研究表明有过非农经历会使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增强。如王友华等[13]在研究人力资本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时发现那些曾经有过非农经历的农村居民其进城镇定居的意愿比同等条件下一直从事农业的同伴要更加强烈。

除上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外,还有学者认为受教育水平、职业、政治面貌、子女数、身体健康状况等对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也有一定影响。

3.2 家庭因素

卫龙宝等[9]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家庭类型、家庭人口数、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职业、家庭收入,以及家庭中有无学龄儿童或需要照顾的老人等因素对农民选择是否迁居城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结构复杂,收入低的家庭迁居城镇的意愿较低。聂伟等[3]研究发现家庭相对收入地位也是影响个体定居城镇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民家庭的相对收入地位越高,定居城镇的意愿可能性更大;家庭经济资本中的家庭住房面积和家庭自然资本均与农民的城镇定居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3.3 人力资本

王友华等[13]认为在人力资本方面,那些曾经有过非农经历的农村居民其进城镇定居的意愿比同等条件下一直从事农业的同伴要更加强烈。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进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在拜年网络中,亲属所占比例越大的农村居民越不愿意离开农村;而其网络成员中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和春节期间所花费用的越多,农村居民也就更倾向于离开家乡进城镇定居。聂伟等[3]的调查发现农民的城镇定居意愿是基于个体的成本-收益的考虑,个体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者,定居城镇的预期净收益较高,城镇定居意愿更强烈。

3.4 社会政策

赖代煌[15]认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农村居民城镇化的巨大阻碍,这种阻碍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分割成2个极不平等且难以逾越的社会阶层。卫龙宝等[9]则认为户籍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已在农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次,贾瑞娜[16]认为公共服务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生育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福利,子女教育门槛高,就业政策不公,住房政策条件高,使得不少农村居民不敢轻易迁入城镇。

3.5 其他因素

严瑞河等[7]在研究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时,提出影响意愿的因素不仅限于经济学上农民利益的保护和社会学上社会保障或社会公平,而且包括非经济理性(照顾老人、土地带来的安全感、劳动享受和乡情文化等,与主观规范中亲戚、家庭和邻里的意见)。殷红敏等[5]研究发现,人际安全感、亲近感、依赖感与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安全感和亲近感对农民城镇化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依赖对农民城镇化意愿有负向预测作用。

4 提高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对策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为了顺应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和思路。

4.1 加快发展小城市

如李琬等[12]认为考虑到农民对于不同大小等级的城镇其迁移意愿有所不同,可加快小城市的发展,因势利导农民向小城市迁移,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大城市的多中心发展。

4.2 调整产业结构

对此,学者们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城镇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很多农民不愿进城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城里很难找到工作,收入低无法满足生活需要。

4.3 改革户籍制度

卫龙宝等[9]认为要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籍体制限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以改革、解决农民户口问题为突破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农民向城市迁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民进城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户籍制度,逐步放宽进城落户政策,为进城农民提供制度保障。

4.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张如林等[8]提出积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农民市民化,使其在城市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重点。大力推行基本保障房建设,使进城农民居有定所;改善进城农民子女教育现状;丰富进城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进城农民心理健康水平等都是促进农民在城市更好生活的有效措施。

4.5 改革土地制度

严瑞河等[7]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有偿流转。推进多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扭转。农民将土地承包给农业大户使用,收取一定的报酬,即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规模化经营,也可使进城农民利用一有土地获取一定收益。

4.6 扩大民主参与

杨叶忠[6]建议构建适合城镇化建设需求的农民主体参与机制。在极力推动各项涉农建设项目时,必须理性思考农民主体的参与机制建设。在这里,农民主体的参与机制应该留有“入口”,也要有“出口”。具体而言,这种参与机制包含3大基本要素:多元的诉求表达渠道、有效的利益整合及可持续的民主监督。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做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城镇化的理论水平和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在研究方法上,学者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访谈法运用较少,因而缺少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都是针对全体农村居民,对不同阶层的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研究较少。因此,围绕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这一主题,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 杜双燕.城镇化带动背景下的贵州农民城镇化意愿分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1):25-29.

[2] 陈轶,吕斌,张雪,等.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农村居民城镇化迁移意愿特征研究[J].城镇化研究,2013(8):79-83.

[3] 聂伟,王小璐.人力资本、家庭禀赋与农民的城镇定居意愿:基于 CGSS2010 数据库资料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53-61,119.

[4] 王国辉,潘卫民.阜新市农村居民城镇定居意愿研究:基于阜新市彰武县的调查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45-348.

[5] 殷红敏,班永飞.农民城镇化意愿与响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贵州1796 名农民的调研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48.

[6] 杨叶忠.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及其主体参与机制建构:苏浙沪调查[J].重庆社会科学,2012(2):26-32.

[7] 严瑞河,刘春成.北京郊区农民城镇化意愿分层:基于照顾老年人的视角[J].城市规划,2014,38(7):37-41.

[8] 张如林,丁元.基于农民视角的城乡统筹规划:从藁城农民意愿调查看农民城镇化诉求[J].政策瞭望,2012,36(4):71-76.

[9] 卫龙宝,胡慧洪,钱文荣,等.城镇化过程中相关行为主体迁移意愿的分析:对浙江省海宁市农村居民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3(5):39-48,206.

[10] 陆益龙.向往城市还是留恋乡村?: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实证研究[J].人文杂志,2014(12):94-101.

[11] 夏永久,储金龙.基于代际比较视角的农民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来自皖北的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4(9):12-17.

[12] 李琬,孙斌栋.“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重点:基于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城市规划,2015,39(2):23-30.

[13] 王友华,吴玉锋,郑美雁.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城镇定居意愿研究:基于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地调查[J].经济体制改革,2013(3):81-85.

[14] 韦璞,戚玉娇.农民工城镇化意愿及其群体差异问题:基于贵州调查数据的分析[M]//杨军昌.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15] 赖代煌.困境与超越:体制视角下的农民市民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16] 贾瑞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Research Overview on the Intention of Urban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LI Feng-qin, SHI Zhao-hui, CHEN Lei

(College of Rur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For China, urbanization is a current tactical choice in the progress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made many empirical studies of opinions on urban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and gained fruitful results. Essays were reviewed from concept, feature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residents urbanization willingne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ural residents urbanization willingness includ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family factors, human capital, social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urbanization,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y scholars, 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form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reforming the land system, expanding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ural residents; Willingness of urbanization; Research overview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510307081)。

李凤琴(1994- ),女,安徽宣城人,本科生,专业:社会学。

2015-11-12

S-9;C 912.82

A

0517-6611(2015)35-323-03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城镇意愿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