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地方畜牧兽医产业的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研究

2015-12-18 01:16:00马永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汉中市汉中规模化

马永华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为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央出台一系列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强化地区经济利益和自主机制,刺激地方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使地方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形成了汉中经济的发展特色。在新的产业环境下,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是当前地方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

1 地方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畜牧业是为人们提供衣、食、用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行业之一,动物以植物产品为饲料,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作用,转化为肉、奶、蛋、皮、毛等动物性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越来越被重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畜牧业已经成为汉中市农业产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地方的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视。早在2001年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关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将畜牧产业作为我省的特色经济和强省富民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2004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决定》;2011年汉中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三个六”、“四个优”、“七个特”的区域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强调要将生猪产业做大做强,并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全面延长农业产品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省、市农业产业化政策的陆续出台,政府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汉中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当地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饲料加工业及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农民养殖畜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 当地现代畜牧产业的特点

2.1 养猪业已进入规模化生产时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深化,尤其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迅速迁移到城市,农村的零星散养户急剧减少。汉中市农村从事养殖的农户由十年前的80%锐减至20%左右。2014年上半年,农业部首次宣布:我国养猪规模在20头以上的规模大户所养生猪的比例已经超出了零星散养的比例,表明零星散养农户退出养猪行列在全国已具有普遍性,同时标志着我国生猪养殖已经步入了规模化生产的轨道。

2.2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无论从我国未来畜牧业发展的趋势还是从该市规模化养猪场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品种由劣到优、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实情况看,技术保障体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以一个拥有100头基础母猪的繁殖场为例,至少需要两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一人负责畜牧养殖,包括饲料调配、繁殖配种、饲养管理;另一人专门负责疫病预防、兽医诊疗和日常的消毒管理工作。就目前各类规模化养猪场的现实需求而言,全市急需一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00多人。

2.3 生猪规模化生产呼唤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该市目前生猪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规模化养猪场大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后继乏人;市、县畜牧兽医事业单位富余技术人员大量堆积,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却极度缺乏,导致部分规模化养猪场不敢扩大生产规模;生猪产业一线急需畜牧兽医技术人才,教学单位却难以招录生源,使很受欢迎且极具市场前景的专业设置不得不中断或取消。

该市生猪产业规模化生产才刚刚起步,以后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规模会越来越大,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如果不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服务、技术保障长效机制,势必会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3 对接区域产业,理清办学思路,强化专业建设

3.1 科学定位,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汉中市唯一的一所涉农类高职院校,必需将教学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自身使命,坚持立足汉中,服务汉中。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并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突出“地方性”、“职业性”和“高等性”。

3.2 对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的思考

3.2.1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的设置要切合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以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来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素质培养为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融合,逐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2.2 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按照基于生产过程的素质培养要求,重构不合时宜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家畜环境卫生改为养殖场环境控制与污物处理,动物微生物与兽医寄生虫合并为动物病原体检测技术。在制定专业技术课程的标准时,可以与企业联合,适当引入行业标准,兼顾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中的任务和要求,重视网络化课程教学资源和校本教材的建设。

3.2.3 实践教学。逐步推行“五阶段三层次”的工学结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五阶段”:点(课堂实验)、线(课程实习)、面(生产实训)、体(顶岗实习)、综合化(社会实践)。“三层次”:第一层次,掌握畜禽生产基础性技术操作的能力,对应于饲养员岗位。第二层次:为技能性操作的能力,对应于企业的技术员岗位。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和养殖场生产一线现场技术操作实训。第三层次:为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对应于养殖场生产管理岗位。主要在畜禽养殖场、饲料与兽药企业从事销售与技术服务、畜牧兽医站从事动物疫病的预防等预就业实习岗位,主要锻炼本专业的综合技术和综合能力。

3.2.4 队伍建设与教学管理。以“培、引、聘、考、研”为主,逐步构建:“普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的培育体系。

3.3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地方特色品牌专业

3.3.1 主动与企业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实行工学结合运行的体制机制,校企共同承担企生产、教学、科研任务,共同发展。学院主动“走出去”,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专业教师、实验设备和社会影响等教学资源,寻觅学院与企业的契合点,为企业办事,入企办学搭建“厂中校”,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学院主动“请进来”,邀请企业走进校园,寻找双方的利益点,给予企业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引企入校成立“校中厂”,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开展技术研发的平台。

3.3.2 努力提升校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双赢。

3.3.2.1 对接产业开发专业。学院对接区域产业开设专业,能够极大程度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亦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战略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从而有效提升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

3.3.2.2 对接产业办专业。完整的产业链可以为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是专业做大做强的源动力。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赋予了专业建设更多的活力。随着市场需求动态设置专业,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专业的设置将更加趋于合理,专业教学模式和专业布局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

3.4 强化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 利用专业服务于社会,认可度是检验专业建设成败的有效途径。专业建设需要始终坚持“立足汉中,服务汉中”的办学思路,依托学院的优势和教学优势资源,对接地方畜牧兽医产业,按照政府主导统筹、企业(行业、社区、村组)积极参与、学院发挥主体作用的原则,建立了政府、企业(行业、社区、村组)、学院多方联动的社会服务体系。

4 结语

畜牧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地方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地方畜牧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肩负着发展壮大地方畜牧产业的重任,畜牧产业的发展又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是促进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根本因素和动力。

[1]汉中市统计局.汉中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

[2]汉中市政府.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陈华嵩.新办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对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83 -184.

[4]郑彩莲.对接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方产业的转型与升级[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81-84.

猜你喜欢
汉中市汉中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8:28
汉中市人民医院
国 宝
宝藏(2019年2期)2019-03-20 05:20:48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18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44
汉中仙毫
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12-01 05:35:27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