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州古诗余韵初探

2015-12-18 14:49
湛江文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诗坛苏轼诗人

※ 叶 庆

罗州古诗余韵初探

※ 叶 庆

古往今来,在廉江(古称罗州、石城)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孕育了不少才华横溢的本地诗人,加上居住在廉江的外地优秀诗人,一起开创了廉江诗坛日趋繁荣的局面。

从整体上说,廉江古代的诗坛较为沉寂,总体创作艺术水平不高,诗人少,作品少。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诗歌艺术高峰的时候,廉江诗坛仍然没有什么起色。从现存的资料看,明朝起渐渐有些诗人作品流传,但总体上,直到清末,诗歌作品依然较少,诗人和作者不多。现存下来的诗歌,除了一些流寓廉江的著名诗人的诗歌收入其专集外——如苏轼、解缙等,其余的大多数诗歌散见于诗人后人编纂的地方志、族谱或诗钞之中。

因此,从这些残缺不全的资料中,我们自然难以窥探当时廉江诗坛的真容,这的确是一大憾事。不过,从现存的资料看,廉江的古代诗歌或许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探其基本面貌:

(二)从诗人群体来看,廉江的古代诗歌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流寓廉江的知名诗人、官员留下的作品,除了上文提及的苏轼、解缙之外,还有石城知县佴梦骝、孙绳祖,广东学政、左都御史王安国等人留下了一些诗词作品。二,在朝中任官的廉江籍人士留下的诗词作品,如黄充、高魁、杨钦、黎正、黄选青、江瑔等人的作品。三,乡邑中的文人创作的诗词。如黎民铎、高式震、黄奇紫、谢嵘、江慎中等人创作的诗歌。

这些先辈贤达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莫大的遗憾之事,时至今日,后世子孙仍难以一睹其真容、一品其意境。

细细看来,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廉江的古代诗歌发展缓慢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廉江地区本身地处荒远偏僻,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发迟,经济、文化教育因而十分落后,诗歌创作缺少社会基础,写诗远未像中原地区一样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社会基础的缺少,诗歌创作发展自然也就缓慢了。

其次,交通的落后与诗歌发展的缓慢也是存在一定关系的。诗歌的发展是客观环境影响与诗人主体能动的双向互相促进作用的结晶。交通落后的廉江地区,朝廷把它当作贬徙之所,外地的文人墨客也把它称为“南蛮之地”而视之为畏途。当时中央政府对这一带地区的控制,主要有两条交通线路:一是桂州——梧州——廉州——钦州,一是高州——化州——雷州——儋州。廉江没有处在这些交通要道上,交通线上活动的诗人有流贬、行役、游历、避乱等足迹,也就都难以落在廉江这片土地上,这是廉江为什么不能像其他附近地区一样也多一些与交通有关的纪行、馆驿、关津与古迹吟咏、送别、寄赠酬唱等题材的诗歌的原因。交通的落后,一方面使廉江地区缺少文人墨客的足迹,缺少了外因的促进;另一方面,交通落后也影响了本地诗人的活动范围以及流动走向,影响着诗歌的内容、题材、创作方式、创作地点等,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速度和创作水平,最终导致廉江地区诗歌发展缓慢。

再次,当时书籍印刷与保藏之艰难和不受重视,也使不少诗歌作品遭到湮没,诗歌作品的湮没又使后来诗歌创作缺少触发点、效法方向和借鉴经验。廉江当时的文人墨客本来不多,具有一定名望者自然更少,懂得将自己的作品结集成册留传后世的就更少了,这都导致了诗歌作品的湮没。诗歌作品的湮没,使得不多的诗人及其作品对社会、对后人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诗歌发展缓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明清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日趋衰落的时候,廉江诗坛却日渐繁荣了起来,逐渐从沉寂进入了相对繁荣的阶段。

日渐繁荣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逐渐发展了起来,文人墨客逐渐增多了,诗歌作品交流活动有了文字记载。留传后世的作品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这种日渐繁荣的局面是和当时逐渐得到开发的廉江地区的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和人才迅速崛起的状况相适应的:

一、从廉江境外迁徒而来及其繁衍发展的人口改变了本地的人口结构,提高了人口质量和文化水平,促进了本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诗歌的创作发展打下了十分重要的社会基础。

据《廉江县志》记载:历代朝廷任官祁随官服役者留下定居的不少。历史上,还有几次地方政府大规模分插客民到廉江本地定居的。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九月至十一月,广东巡抚蒋益沣三次遣恩平、开平客民4000余人往琼州,亦有安插高州各属者,后己已八年(1869年)又分插客民于石城各圩。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期间,从福建南部旧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及广东的旧潮州府地区,有大量移民经海路进入雷州半岛转迁廉江境内定居。

二、著名诗人在廉江地区的文化活动、诗歌创作和文化遗址成为后来诗歌创作的触发点,推动了廉江文化教育事业和诗歌创作的发展,为世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如苏轼。史载:

宋绍圣初,苏轼以为文义斥先朝罪名,谪惠州、儋州。元符三年苏轼遇大赦,携家眷徙濂洲与儿苏过会合再北归。从海康县(今雷州市)兴廉小渔村下船,溯北部湾东海岸九洲江出海口到达廉江凌禄县(今营仔凌禄)所辖永宁乡(今营仔),因岁寒大雨羁留该乡聪明村(今廉江市车板镇所辖)三清堂庙。

苏公在聪明村逗留时,日访村民,夜折香松小树置于铜盘点火照明。临别前吟作《夜烧松明火》一诗。

当地后人在三清堂庙建“松明书院”,将聪明村改为“松明村”,以世代纪念苏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0)石城知县周克达重建“松明书院”,并迁址入现廉江市石城西街。

苏轼大学士不经意的这一段经历,照亮的不仅仅是松明村,留下的不仅仅是《夜烧松明火》诗作和“松明书院”遗址,最主要的是影响了松明村的人民世世代代,廉江人民的世世代代,历代文人,如高魁、黎民铎等人都就此创写过有名的诗作,“松明书院”更是对廉江人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不少人努力成才。

三、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士被贬谪到雷州半岛,如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他们积极地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当时沉寂的雷州半岛诗坛带来了生气,对雷州半岛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廉江地区,推动着廉江诗歌的创作发展。

四、廉江发展到明清时代,本地有识之士的地域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本地诗人对地域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本地的文人与外界的联系也逐渐增多。据《石城县志》记载,石邑在明清时期进士有李泽等6人,举人有张英等45人,这些为首的人带动了地区诗歌的创作发展。

概而言之,由于古代廉江地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诗歌的发展较为迟缓,到了明、清时期才日渐繁荣起来,但这种繁荣可以看成是祖国诗歌发展的余响。总之,廉江古代诗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虽然只是中国古代诗歌园地里一朵迟开的小花,但同样地也散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芳香。

猜你喜欢
诗坛苏轼诗人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中国诗坛四公子·书画欣赏
“诗人”老爸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暨“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发布会剪影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暨“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发布会
苏轼吟诗赴宴
愤怒
悼李维嘉同志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