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创新

2015-12-17 14:12唐晓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统整互联网+学科

唐晓勇

“互联网+”时代,教育者需要革新教育思维,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开放创新、跨界融合的视角,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顺应时代发展与未来社会的需求,从课程层面思考“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变革,营造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生态,充分发挥技术的底层支撑作用,构建统整项目课程体系,让学习与生活联结,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课程变革,顺应时代发展与未来社会需求

放眼当今世界教育,学校中主要有程序型和项目型两种课程形态。程序型课程按照“目标—达成—评价”的流程来组织教学,主要聚焦知识传授,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性知识。我国虽然经历了新课程改革,课程形态和教学方式有所变化,但程序型课程依然是当前主流的课程形态。项目型课程则按照“主题—探究—表现”来进行统整式的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在我国,程序型课程所带来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以试卷考试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越来越让中国孩子的思想受到禁锢,缺乏创意。北京大学著名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曾指出,12年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成考试机器;《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98.9%的受访者深感当下年轻人缺少质疑精神。而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不考试,逐步被边缘化,成为“鸡肋”课程,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在发达国家,项目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流课程形态,着力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美国提出“为学生生存的时代而学习”,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我曾有幸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届微软全球创新教育大会”,在与全球300多名教师交流与竞赛中深切地感受到,在欧美,“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已是学生天然的学习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学校最基本的课程形态,“用技术支持学习”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学习方法。

而脑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知识和技能只有镶嵌在具体的情境中,才更容易被理解,并且更易产生迁移;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学习不应局限于个人的脑海,必须将问题定位在真实世界中,将个人与生活联结起来。统整项目课程可以将知识与技能置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和运用,这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课程形态。

因此,学校课程的变革和创新,是时代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需求。学校应该构建开放的统整项目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其综合素养,促进其深度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跨界融合,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

我们认为,统整项目课程的核心是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教与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习与生活深度关联,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在统整式学习中很自然地得以培养。作为一所新型学校,我们以统整的思想、STEM+的课程理念为统领,把数字技术作为学习的沟通媒介和支架工具,构建统整项目课程体系,让学习与生活关联,让技术深度融入课程,使“人”与“课程”得以凸显。

在实践中,我们把“统整”的概念聚焦于跨学科合作与学习,以项目型学习方式推进课程实施,同时,数字技术作为核心要素支持师生开展统整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教师的研究力。

学科视角,在课程重构中促发学习方式变革

技术支持的统整项目课程作为我校课程改革的统领性课程形态,在具体实施中以学科融合的视角进行课程重构,充分尊重学科特点,考虑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科学习中自然地融合其他学科课程元素。

1. 语文学科视角

我校“语文统整项目课程”旨在突破语文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阅读的基础上,用主题把语文学习与拓展、外延的各种任务统整起来,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探究学习和社会对学校的需求统整起来,把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学习统整起来。数字技术则深度融入语文统整课程之中,以支持社会对儿童社会化的要求,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以阅读教学为例,“文本阅读—实践探究—成果交流”是我们实施语文统整项目课程的三个重要环节。“文本阅读”是通过一篇或一组课文的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去理解、品味与把握,使学生获得学习与研究、搜索与浏览、欣赏与评价的经验,并把深入钻研中得到的经验,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吸取有用信息,获得学习能力和知识经验。同时,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发现问题或者感兴趣的主题。“实践探究”是师生筛选阅读中引发的问题,开展基于真实世界的探究性学习,通过调查、访谈和思考,最终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中通过跨学科学习,学会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进行言语表达,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实践动手能力。“成果交流”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探究报告或者电子作品制作语文学习的成果。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写作及演说等能力得以培养。

在语文统整项目课程的实施中,数字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我们充分挖掘数字技术的“沟通媒介”和“脚手架”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在“走进夏天”主题单元学习中,冬青老师在“立夏”之日以复习诗歌《二十四节气歌》为切入点,带领孩子们开展“走进夏天”的话题讨论,引导孩子从气候的变化、自身的感受等畅谈自己的观点。在讨论分享之后,孩子们运用可视化思维支架工具——思维导图来呈现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作品图文结合,看似浅显的语言中洋溢着童真童趣,更有孩子们的个性化思考。从词语到短句,既能看到孩子对夏天的喜好,又能看到孩子对身边事物的关注。根据思维导图上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冬青老师随即组织学习《夏天是个娃娃》《夏天的雨》《我家的蚊子》等儿童诗。同时,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文本和《法布尔昆虫记》的阅读开展昆虫研究,探究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并创作电子绘本。在昆虫研究中,学生在校园里发现了很多蜗牛,于是冬青老师及时引入林良的童诗《蜗牛的风景》。孩子们在诵读童诗中了解真实世界中的蜗牛,很自然地将学习与生活相关联。在这一统整课程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把阅读、写作、探究等活动有机地关联起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数学学科视角

我们以实验课题“数学‘信·趣创新实验”为载体,探索基于数学学科的课程统整。本课题试图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融合新技术,并通过游戏和活动,把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目前,主要从“数学笔记”和“主题拓展”两个角度,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学习与现实体验探索统整,凸显数学学科属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从效果来看,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数学笔记”是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等形式来编制数学故事,通过口语来阐述数学问题,用社会化语音技术“啪啪”等软件作为媒介呈现数学思维,即“数学+美术+语言+技术”。在完成“数学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把那些自己“听懂的”或“看懂的”数学知识通过图画可视化呈现,让数学思维显性化,并用口语去描述、阐释甚至概括,用儿童的语言把数学知识表达出来。这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同时学生的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技术的运用,为数学学习的群体智慧共享搭建了平台。

“主题拓展”是指以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主题为切入点,设置一系列基于真实世界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跨学科学习和技术运用提升数学学习质量。例如,魏老师在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单元学习中,重构了学习内容,以“图形旅行周”为主题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通过绘本阅读、生活中的图形、制作电子绘本、认识奇妙的七巧板、绘制主题画等学习活动,把数学与语文、美术、技术统整起来,在多向协同中凸显数学学习效率。

又如,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主题是《比较》,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在不同情境中学会比较大小、长短、高矮、轻重以及多少的方法。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学习前对这一主题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周老师让孩子们在国庆期间与家人一起开展“翻转学习”,用多种方式初步感受“高矮、轻重、长短、大小”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老师鼓励孩子们使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生活,发现数学。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各种比较,不亦乐乎,有的与爸爸比个子的高矮、有的与妈妈比手指的长短、有的与妹妹比轻重、有的与弟弟比书包的大小……在真实的世界中,孩子们大胆想象、发散思考,突破了教材知识原有范围和探究方法的限制。最后,周老师把孩子们基于生活的数学学习反馈通过“初页”APP呈现出来。这样,把数学与真实世界、实践活动、亲人间的温情以及新技术运用自然地统整起来,把学习放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有效地提升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 艺术学科视角

我们主要是以STEAM的角度进行艺术学科的课程统整,让艺术教师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联动,彰显艺术学科特点,同时倡导艺术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他学科课程统整的创新学习中。

以美术学科为例,王思思老师在上《昆虫》主题课时,创新地借助了STEAM课程理念。这一课集绘画、手工一体,融合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王老师把其他学科和技术有效融入整个学习中,学生结合微视频学习3D动画制作方法,并经历了以下学习过程:观看影片《昆虫总动员》→针对影片提问题—科学教师专业答疑→用Keynote软件制作“我的昆虫笔记”→二维码分享作品→用黏土捏制昆虫角色—制作GIF动画→二维码分享。这→过程很清楚地展示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统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又如,二年级数学教师发起了“对称”主题的多学科融合统整,美术教师也参与其中。通过树叶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对称的粘贴创作,创作内容融入语文学科的内容,学生在粘贴绘画中感受“对称美”,并用写作与口语表达“对称美”。最后,美术教师通过数字故事把孩子们的作品通过互联网分享。

“自然笔记”“音乐笔记”是我们推进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统整的重要表现方式。借助它们和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来深化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结。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五彩的画笔绘制大自然,用画笔去解读科学现象,用语言来阐释自然现象,然后通过APP来创作动感十足的配乐艺术作品,并在互联网上分享与传播。“美术+音乐+科学+语言+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多学科素养与技能。在运用“啪啪”或视频等技术工具进行分享时,每一个孩子都想把自己最好的口语表达呈现出来。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他们用语言去阐释美术内涵、去解读科学原理。同时,设计有意义感的数字故事来彰显学习的丰富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创感的学习情境中得到良好的培养。

当然,我们不仅从语文、数学、艺术学科进行跨学科统整学习,基于科学、英语等学科的课程统整以及基于主题的课程统整也在探索中。

技术支架,搭建问题解决的桥梁

我们有一个观点:技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统整项目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成长”和“课程的重构”,但如果没有了技术,就像空气中缺少“氧气”一样,会感到“窒息”。在统整项目课程中,数字技术是学习的底层支撑,我们充分发挥其“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作用,把其作为解决真实问题的支架。在实践中,我们重点推进情境探究工具、可视化思维工具、社会化媒体技术、网络学习社区、移动终端,以及基于视频和图片的数字故事的运用。数字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运用数字技术促发学校课程创新,用“统整”的视角推进课程改革,开展跨学科学习,通过横向、纵向、主题式的协同发展,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今后,我们将从教材重组、课堂教学建模、统整课程纲要编撰以及学科技术应用标准等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统整课程的创新变革。

猜你喜欢
统整互联网+学科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