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星
今年是京东图书上线5周年、当当网上线16周年。几乎是同一时间,两家国内知名电商都发布了网络售书方面的新举措:社区化。京东方面表示,自己将通过自营店铺化、联合上下游实现多方互动、成立京东微信荐书联盟、定制京东成长计划等方式,帮助读者“悦读”越想读。在当当新上线的读书客户端5.0版本中,加入了社区和社交的元素,推出多个互动版块及纸书购买功能,着重突出社区和社交的属性。
但就在这些声音还在耳边萦绕之际,“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就纷纷再次祭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价格战。从各种领券、满返到直减手段层出不穷,此时,再也没有人说自己未来几年的新目标、新战略、社区化、阅读汇……价格战,恰好就是这么多年来电商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电商敢于以突破底线的价格低价卖书,依仗的无非有两点:第一是自己不怕赔钱。无论是亚马逊还是京东,图书只是其众多业态中一个不大的分支,而当当十几年如一日守着图书盘子吃饭,结果是股价上不去、盘子做不大,眼看被边缘。对电商而言,图书是一种低成本、标准化的产品,也是一种最易吸人眼球的营销手段。每年的价格战都能登上各大媒体的新闻版面,无形中给这些电商公司省了多少宣传的费用。至于卖书亏掉的这笔钱,一可以从营销费用中抵消,二可以通过卖更多别的商品来补贴。
第二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尽管价格很低,出版商经常怨声载道。但你要是问出版社们愿不愿意继续合作,回答绝对是肯定的。原因无非几个:一是电商渠道的维护成本远远低于实体渠道;二是回款周期有保证,比起实体渠道一年半载的账期,电商的账期稳定而且更短,数据也更加透明,结算更加及时;电商作为一种渠道在图书发行的份额正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至少目前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渠道来平衡。正是这些又爱又恨的妥协,“成就”了电商在图书销售上越来越放肆的价格战。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电商用近乎野蛮的低价方式,给自己打开了一片市场,但也给整个图书市场带来了很多无法愈合的裂缝:在读者眼中,图书定价不是低了,而是太高了。但事实上国内的图书定价已经远远落后于全球出版市场;有的电商退出了,但是折扣低了却再也回不来,比如当年气势汹汹而来的苏宁读书,利用价格战搅得一地鸡毛之后转身离去,剩下出版业自己在原地裸泳,被低价冲击得七零八落;逐渐强势的网络渠道不再如当初那样好做生意了,推荐位、轮播图不是你想要就能给,花篮费、店庆费等等花样翻新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
只是希望,这种破坏性能更加理性一些,所有的从业者能够更谨慎地对待这种破坏性。若是真的有一天他们发现图书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的作用微乎其微、退出不玩了,剩下一个烂摊子,我们如何来收场?
(本文作者为资深书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