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风华正茂之时便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之际却又过早地画上了休止符:李商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在后人的眼中,以“无题诗”著称的李商隐,无疑如他的诗作一般充满着神秘感。而要揭开李商隐神秘冰山的一角,恐怕只有那些能与之“心有灵犀”之人吧?
一生最爱李商隐
储晓琴
初次邂逅李商隐,是在小学。不知从哪里学到了那两句广为人知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是,年幼、单纯、如白纸的我一直以为:这是歌颂老师的。当时,老师也确实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两句诗原来并非是写老师的,它是李商隐以女性的口吻来写爱情的,着重咏叹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
再次邂逅李商隐,是高中语文课本上的《锦瑟》。黄卷青灯的高中时代,我就读的学校群山环抱,四野寂寂,遗世独立。那个年代没有书籍,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短信,甚至也没有老师的讲解。青涩暗哑的高中年代,《李义山诗集》成了我最好的情感寄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直道相思了无益,未料惆怅是清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这些蓝色情调的句子一次次被复制进了我的日记中。
很多年以后,在阜城某个餐厅,我才知道:原来《锦瑟》这首诗并非是专写爱情的,它是诗人晚年追忆往事,不胜惘然的总结之作!其中囊括了丧妻之痛、漂泊之苦、仕途之艰、人生之难等多种情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篇《锦瑟》解人难”,连王蒙也发出了这样的浩叹。那,如此艰深难解的七律诗又是如何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的呢?同样无人告诉我。
历史告诉我们,唐朝是个积极用世的朝代。李商隐自然也未能免俗。虽然他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宏大抱负,但因与王氏结婚而受到牛党的猜忌,一生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而建功立业,也没有获得过与功业相随的荣华富贵。李商隐聪明、敏锐、钟情、脆弱,对于失败、孤独、徒劳、分离、漂泊,显然比普通人的感受更为深刻。但晚唐朋党势力太过强大,作为一个智者、一个情种、一个自视甚高但时运不济者,看到秋日凋零的菊花,他盛于酒杯、升于玉堂,不愿使之零落于草莽;面对雨中牡丹,他看到的是“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看到盘中竹笋,也只能发出“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这样的悲吟。
如果说青春年少的时光,我喜欢李商隐的爱情诗还很带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味道,那到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中年,最能引发我情感共鸣的就是他的上述咏怀诗了。万里重阴非旧圃,半生时光属流尘。《李义山诗集》,给我带来忧愁也带来安慰与超脱,带来孤独也带来柔韧与平和。王蒙说,诗艺、诗教、诗美是一种美善向上的力量。“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叫我如何不爱李商隐?
[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随着人生阅历的变化,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作者娓娓讲述了自己人生不同阶段对李商隐作品的理解,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李商隐的巴山夜雨
唐宝民
李商隐虽然仕途不顺,却有一段幸福的婚姻。
二人最初相见,是在李商隐进士及第后参加曲江游宴时。那天,李商隐举杯轻饮后,放眼望去,在人群中看到一个女子立于一棵桃树下,浅浅地微笑。李商隐牢牢地记住了她娇羞的面容,从此再也没有忘记。
不久后,李商隐被派往泾原,任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他没想到,那天在曲江游宴上见到的女子,正是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爱惜李商隐的才华,便将女儿嫁给了李商隐。婚后,二人恩爱情深,或诗词相和,或携手同游,共享尘世的美好和婚姻的幸福。
与王氏的结合,却给他的仕途带来了麻烦。在“牛李党争”中,李商隐属于“牛党”,岳父王茂元则属于“李党”,遭到“牛党”成员的排挤和攻击。不久,王茂元病逝,李商隐始终抑郁不得志,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与王氏聚少离多。仔细算来,李商隐与王氏结婚14年,在一起的日子却只有短短的3年多。
大中三年,李商隐再次离开长安,应武宁节度使卢弘正之邀出任判官一职。他走的那天,长安城下着大雪,王氏将他送到城外,依依不舍地惜别。李商隐走出好远,还看到王氏立在雪中目送。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没过多久,王氏身染重病不治而亡。等李商隐赶回时,见到的只是长安郊外的一抔黄土。
此后,李商隐便把对亡妻的绵绵思念,写进了诗中。
有年秋天,他重游曲江,想起了当年在曲江游宴中第一次见到王氏的情形,百感交集,写下了《暮秋独游曲江》:“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有一年,李商隐远赴东川走到散关时,遇到大雪,想起了与王氏最后相别的那一天,写下了《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在绵绵雨夜,他想象着妻子还在等他回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他45岁时抑郁而终。他的爱情故事和诗文流传至今,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昨夜星辰时,是那绕柱而升的袅袅烟波;巴山夜雨后,是那西窗烛下的翩翩彩蝶……”
[赏析]李商隐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说他不幸,是因为他仕途不顺;说他幸运,是因为他有一段幸福的婚姻。这段葬送了李商隐大好前程的婚姻,却促成了诸多《巴山夜雨》类的佳作传世。如此看来,“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说法,确实不虚。
黛玉喜欢李商隐
慢 手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我一直非常奇怪为什么林黛玉要特别提出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却偏偏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当然很有奇趣,本是雨打残荷的自然景象,却反而弄出残荷为雨声留驻的反向意境,弄得残荷有情,雨声有情,听着这声响的诗人,更有情。但是李商隐最高超的艺术成就,当然还是他那些意向朦胧、似梦似幻、摄人心魄的无题诗。一直很有艺术修养的林黛玉,为什么要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呢?
在林黛玉短暂的一生中,什么是她最关切的事呢?当然是爱情。爱情是她唯一倾注心血的事情。贾府里热火朝天的争权夺利,蝇营狗苟,她老人家能看明白,但是却置若罔闻,冷冷旁观。她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和宝玉在一起,找到一个她认为的身心的全然依靠。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她才会听到《牡丹亭》的歌词就潸然泪下,看到《西厢记》的句子就没齿难忘,甚至到了脱口而出,给薛宝钗留下话柄的地步。正因为这其中的女性对爱情之追逐,和她的内心丝丝相扣。
而要论爱情诗的高下,汤显祖、王实甫又怎么能比得过李商隐?现代人可能会看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可我就不信林黛玉看到这样的词句,会不心神领会?会不心驰神往?她能欣赏略显浅白香艳的明曲,就欣赏不了更加高雅深情的唐诗?
所以,林黛玉不仅不讨厌李商隐,而是正相反,她非常喜欢李商隐。她之所以说出“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不过是她太怕别人(我看尤其是薛宝钗)从李义山的诗中,联想到她的心事,从而窥探出她内心里爱的汹涌与渴望。这种汹涌与渴望,是那个社会体系里所绝不容许的,是会遭周遭的人所鄙薄的。
只不过,她为了撇清自己,未免表态得太夸张太急切了,黛玉啊,在我看来,你这句评价,根本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赏析]林黛玉是性情中人,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又是如此的缠绵悱恻、忠贞隽永。因此,从黛玉口中说出“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这样的话语来,难免让人费解。本文作者可谓眼光敏锐,帮助人们揭开了其中的玄机。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