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兢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试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
黄兢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东莞作为珠三角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离不开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本文以东莞在校生最多的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研究了东莞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即东莞高等教育为东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同时东莞高等教育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积极作用;东莞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已普遍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西方,自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舒尔茨创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人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特别是在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着该地区经济的实力和水平,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构成互补和双赢的关系,一方面地方经济支撑着地方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
本文基于上述观点,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与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三角东北部,于1988年1月升格为不设县的地级市,现辖32个镇街,678个村(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8.9万人,外来劳动者近65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以制造产业立市,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城乡一体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名城,被称为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东莞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目前东莞已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前来投资,汇集了近1.1万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755亿美元,全球49家500强企业在莞投资项目86个,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支柱产业,培育出LED光电、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集群。“东莞制造”驰名中外,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也是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其中IT制造业在全球占有很重要地位。2013年东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90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6.6万元,增长9.4%;财政收入974.2亿元,其中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9亿元,增长14.8%;进出口总额1530.7亿美元,增长6%,其中出口908.6亿美元,增长6.9%。
然而,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东莞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经济增长遇到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东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促改革、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强管理、惠民生,有效地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东莞经济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特别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加大对本土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为东莞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东莞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东莞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从1991年全市第一家高等院校—东莞理工学院成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莞已拥有了8所全日制高等院校,分别是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其中,公立大学3所,独立学院2所,民办学院3所。2014年9月全市高校共有在校生100343人,每年为社会培养毕业生约20000人,其中80%留在东莞就业发展,为东莞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座落于东莞市寮步镇,是2004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东莞理工学院、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校园规划占地1228亩,总规划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总投资超10亿元,规划在校生为2万人。教学楼、学生宿舍、体育馆、游泳馆、学术报告厅、田径场、行政楼、饭堂一应俱全,建筑风格独特,设施完善。学院坚持“立足东莞,服务广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1个教学系部,28个本科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围绕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学院设立了99个专业实验室,169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与20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拥有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00多门院级精品课程。学院有教师600多人,高级职称者占3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68%,普通全日制学生中约50%是东莞户籍学生,50%为外市学生。据统计,学院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8%。独立学院的本质是民办大学,但又具有公立大学的管理特性,经过十年的发展,截止2014年9月城市学院拥有在校生17365人,成为东莞本土高校中在校生最多的大学,它的成长、发展正是东莞教育、经济发展的缩影。
(一)东莞高等教育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1.密切联系经济发展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紧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兼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走与东莞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道路,打破以往按学科设置专业方向的传统做法,创造性地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尤其是珠三角就业市场需求的特点来设置专业方向,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据统计,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自办学以来,已培养毕业生19798人,毕业生中82%留在东莞发展,在东莞的政府、企事业部门都有城市学院毕业生的身影。学院培养的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东莞市人事局还为此专门致函城市学院,认为城院的毕业生肯干、好用,适合东莞的需要,希望城市学院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2.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等学校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众多的科研成果。然而,科研成果只有投入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切实对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因此,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打造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必然要求。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探索高校依托行业、立足地方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和机制,通过加强组织体制、管理机制、社会服务、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科技平台协同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建院以来学院获得国家级立项项目15项、省级立项项目61项、市级项目8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达35项。其中:“低温余热除湿的分布能源系统及其集成机理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万元,“儒学的现代人本管理价值研究”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专项研究项目。学院还先后与政企合作开发项目26项,分别与东莞市民政局、东莞市旅游局、东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珠海斯巴克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横向课题研究。
3.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智力动力源”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其明确发展定位、履行自身使命及凸显自我价值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获得丰富的办学资源,使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还能增强办学能力,使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技术优势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等特点,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努力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力动力源”[3]、“咨询部”。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为企业解决发展和技术难题,使地方高校努力成为企业的“合作者”、“智囊团”。据统计,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有5位老师担任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行业协会负责人,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发挥“参谋”作用。城市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参与全市卫生大检查、暑期三下乡活动,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学院加大与政、行、企等单位的合作力度,与东莞市会计学会、东莞市建筑业协会、东莞市土木建筑协会、东莞市律师协会、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等6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4.提高地方软实力,创造协同发展环境
寮步镇毗邻东莞市区,是一个工业大镇,镇内没有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落户寮步后,镇委镇政府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围绕城市学院周边地块,打造一个占地面积达3000多亩地的香市教育城,形成由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把寮步打造成为学生规模达10万人的现代化教育中心区。时任寮步镇委书记何绍田还表示要以香市教育城为依托,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打造科教成果转化示范区,促进科教成果产业化。
(二)地方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增加投资,推动GDP增长
高等学校在新的地区选址建校,需要校园基础建设及购买大量配套的设施、设备,随着生源的增加,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支持教育产业发展,也会投入更多资金改善周边的经济环境,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落户寮步小坑村后,从2011年起至今已完成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累计投资超10亿元。寮步镇政府围绕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建设香市教育园区,启动了“3年3个亿”教育基础硬件建设工程计划,目前为止已投入约1亿元用于做好城市学院周边配套路政管网工程。学院现有在校生17365人,随着2万人规模的饱和,学院扩招将使得校内硬件设施面临不足状态,特别是校舍的短缺,需要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设置标准,每增加一名学生需新增基本建设费为3.8万元。同时,基建材料就近采购和建筑工人就近聘用,将会对周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提升周边经济环境,成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实践证明,最近几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选址在城市比较偏的地方建校,带动着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所在的寮步三联片区,原本是寮步镇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2011年学院落户后,征地拆迁给当地村民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经济结构也由以前的少量工业加农耕劳作变成了现在的以商业经营和房屋出租为主,房地产开发也即将开展,学院旁边的村民都认为现在村里人气旺了,生意好了,交通便利了,整个村镇都好多了。
3.师生消费带动周边经济
随着高等学校的建立,招生规模不断加大,庞大的学生数量,强劲的消费能力,就近解决的消费特点,师生消费直接贡献给当地的经济,极大地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365人,据统计学生每月生活费至少是800—1000元,到2015年底在校生达2万人时,预计每月将带来近2000万元的消费。目前,城市学院北门外已有几十家饮食店、百货店,各种消费服务品种齐全,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市,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4.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税收政策,教职工工资薪金所得需依法缴纳人个所得税;高校与非盈利机构合作取得的相关劳务费,个人取得的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的收入需交纳营业税;校办企业经营所得应交纳企业所得税。据了解,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有教职员工近1000人,每年向税务部门缴纳各种税费约200万元,随着学院规模扩大、各种合作项目增加,税费收入将会大大增加,从而对地方财政是很好的支持。
5.提供村民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
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认为,通过高校扩大招生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拉动大量消费,并能增加更多就业机会。就业是民生问题,让每一个户籍人员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是政府部门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高校的落户,需要大量的工勤人员,这些岗位正适合那些愿意在家门口工作,又喜欢环境优雅的村民。因此,高校周边的村民更愿意到高校内就业。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没落户三联片区时,本地村民多以进厂做工,打零工或赋闲在家,工作累,收入低,村委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伤透了脑筋,想尽了办法还是无法很好解决。学院落户三联片区后,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给本地村民很多的就业选择。据统计,三联片区村民共有65人应聘到学院后勤部门工作,她们既照顾了家庭,又找到了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增加了收入。
6.增加入学率,学生就近入学,减少读书成本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发展为学生入读大学提供更多的机会,由于它在地方,更容易被本地区学生、家长所了解和选择。据调查,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在离自己近的地方读大学。2011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每年都向全省招收新生5000人以上,经统计,新生中约50%学生为东莞生源。本地学生每月甚至每周都回家一趟,拉近了学生与家长的距离,便利的交通、便宜的差旅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出行成本。
(一)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可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然而,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减少,将会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此,政府对高等教育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特别是引入更优质的民间资本,举办更多的地方高校,在数量和质量上多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吸引人才、利用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区域产品竞争力
产学研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对提高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加大高校科研开发的投入,通过一系列措施,使高校的科研积极性得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得到加强,区域产品竞争力得以提升,从而加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等教育的作用就是能够提供更多人才。只有适用的人才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应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等升级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区域经济改革与发展大力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有三个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其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特别是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始终位于中心地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区域内企业、行业的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建立双结构型教师队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是地方高校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支撑摇篮[4]。
[参考文献]
[1]任培秦.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齐梅.促进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3]高原,匡永忠.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存在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2).
[4]潘爱珍,苗振青,王日昕,包镕.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大学特色化发展——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
[责任编辑:D]
[收稿日期]2015-04-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协调关系研究》(批准号:GD13XJY06)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兢(1965—),男,广东东莞人,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3-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