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曲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小微企业作为安徽省企业主力军,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始终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1]。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安徽省经济腾飞,首先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笔者认为,融资难的结症在于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间贷款供求不匹配,要化解融资困境,必须通过各方努力,改变当前贷款供求不匹配现状,真正让小微企业贷得快、贷得好、贷得廉。
1.1 安徽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安徽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安徽省中小企业对经济贡献度近80%,税收贡献超过60%,GDP接近60%,就业达90%”[2],培育保护好小微企业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安徽省小微企业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特征。
1.1.1 企业数量上升、规模扩大,转型升级特点突出。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安徽省小微企业法人总数165 818个,2011年为211 309个,2012年为248 067个,小微企业数量逐年上升。此外,小微企业占全体中小微企业比重基本保持在97%左右,略有上涨趋势,说明小微企业是全省中型及中型以下规模企业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保护省内企业重要举措。近年来,安徽省经济水平发展迅速,消费、投资和财政支出水平有较大提升,拉动小微企业再生产潜力,促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安徽省是中部农业大省,过去小微企业涉及领域农业性偏强,资金密集度小、技术含量低行业占比较大,但近年来小微企业逐步转型,不断加深在高新产业及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涉及度。根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2010~2012年,住宿餐饮业中小微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46%、2.17%、2.06%,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34.46%、30.56%、28.16%,下降趋势明显;而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4%、7.96%、9.0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中小微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96%、2.44%、2.62%,连续3年保持增加状态。行业分布比重变化明显反映安徽省小微企业正处于重要转型期[3]。
1.1.2 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力度增强,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安徽省政府一直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近年来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以融资担保为例,2008年省政府安排15亿元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2013年初,计划连续5年,每年安排11亿元进一步充实融资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10月份,省财政厅决定再安排20亿元资金扩大融资担保金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2014年3月,安徽省政府将计划落实到实践,正式向一批融资性担保机构注资。可以看到,政府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有持续性、强化性特点,但小微企业生存困境局面并未得到缓解。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 929.9亿元,增长18.1%,但相比于2012年回落12.9%,同时,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2.5%,高成本低净利润现状及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给小微企业生存带来挑战。要想获得长久经营和稳定发展,小微企业必须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加强自主研发,但融资难的现状时刻制约小微企业能力发挥。
1.2 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1.2.1 融资规模有所扩大,融资渠道不断扩宽。随着安徽省小微企业数量、规模扩张,企业融资水平总体上升,融资需求显著增加。经过近几年发展,多数小微企业正由初创期向成长、成熟期转型,企业为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完善管理,资金需求量约10倍于创业阶段,扩大融资规模成为当务之急。资金需求规模扩大侧面推动融资渠道拓宽。近年安徽省政府、金融机构、小微企业3方协同努力,转变过去依靠商业银行放贷的融资窘境。政府积极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尝试设立“过桥基金”、发放国家创业基金、成立地方政府基金,大力扩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创新小微企业专项融资产品,鼓励小微型贷款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小微企业专营支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发展。小微企业大胆尝试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贸易融资等渠道,从自身突破融资困境。
1.2.2 银行贷款是主要融资途径,融资难现象依旧普遍。商业银行贷款作为传统融资方式之一,具有安全性、权威性,有助于减少小微企业生存危机,成为企业融资首选。民间投资流向比例显著失衡,2013年全省民间投资12 146亿元,其中流入制造业及房地产业的投资达80.4%,仅有少部分资金流入其他行业及小微企业。此外,小微企业融资信息获取能力不足、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进一步加剧融资渠道选择单一性。尽管银行贷款能为小微企业提供部分资金,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十分严重。根据安徽省工商联公布的数据,全省89%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不少企业资金缺口达30%以上。银行惜贷,民营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发展不佳,资本市场融资门槛高等现状,成为小微企业融资阻碍。总体来看,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2.1 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间信息不对称
2.1.1 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掌握不足,金融机构缺乏调查动力,小微企业信息反馈不够。长期以来,安徽省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卖方市场,对低利润、小份额的小微企业重视不足。另外,安徽省小微企业点多面广,特色显著,共性不突出,金融机构难以深入了解,而小微企业囿于各方面原因,没有主动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诉诸需求。
2.1.2 小微企业对融资产品了解少。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安徽省小微企业金融创新产品达200种之多,但大多小微企业对贷款产品缺乏准确认识。原因在于:第一,小微企业行业涉及面广,创建者缺乏金融专业知识;第二,部分小微企业因地理位置、行业特殊性等原因,金融产品信息获取渠道匮乏;第三,金融机构产品面市后推广宣传不够,产品特点及优劣势比较并未向小微企业明确揭示。
2.1.3 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信息掌握度及信息披露态度差异。小微企业作为企业信息完全拥有者,信息掌握度高,而金融机构处于劣势,面临逆向选择风险。依照“借款人信息越少,贷款人风险越大”的规律,金融机构主张信息透明化。例如,安徽省商业银行贷款信息披露规定,小微企业必须实现财务、管理信息严格公开化才准予获得融资。但基于企业信息保密和最小化资产风险考虑,小微企业持尽量少透露信息甚至隐瞒态度。资金供求双方信息披露态度不统一,难以达成融资共识。
2.2 正规、非正规融资渠道发展不平衡 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正规融资渠道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信息披露透明化、高质量抵质押担保、申请程序模式化、高额手续费等,而以民间资本融资为主导的非正规融资渠道对信息披露和抵押担保要求低,借贷利率虽高,但隐形成本低。总体上,小微企业更倾向于后者。
安徽省非正规融资渠道长期处于监管之外,行业整体混乱,问题频发,管理难度大,政府对其持打压整治态度,相比于正规融资渠道当前蓬勃规整发展状态,两者差距有拉大趋势。两类融资渠道发展状态不平衡引致贷款供给能力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偏好背离,导致金融供求不匹配。
2.3 贷款供求主体结构差异
2.3.1 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地域分布不协调。安徽省全省东西宽约450 km,南北长约570 km,面积广阔造成机构、企业分布难以协调。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偏向于选择资金密集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安徽省小微工业企业数居前2位的分别是合肥(11.94%)、安庆(10.54%),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其在合肥有79家分支机构,在面积相似的安庆只有36家,差距达2倍。从安徽省实际情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数量、资金需求强度并不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但金融机构非理性集中分布抑制小微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同小微企业地理位置分布不匹配,加重融资成本损耗和信息不流通等问题。
2.3.2 数量差异制约贷款供求均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安徽省小微企业数量超25万家,连续3年以约20%的速度增加,与安徽省金融机构数量缓慢上升形成对比。金融机构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资金供给能力大小,揭示资金活跃度,从侧面反映贷款供求状况。目前,安徽省有1家规模较大城市商业银行,共199家分支机构。小微经济走在全国前沿的浙江省有14家城市商业银行,共约821家分支机构。浙江省小微企业数量约为安徽省小微企业数量的2倍,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却达4倍之多,金融服务覆盖比率远高于安徽。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数量不均,使供求不匹配现象进一步加深。
2.4 贷款要求条件与小微企业能力难契合 贷款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条件分为贷前门槛指标和贷后收益指标,但对小微企业而言,不论贷前贷后,都难以达到既定要求。借款企业往往在初创期负盈利时向银行提出贷款,但借款银行常以提供与借入资金规模匹配的担保抵押物为门槛,导致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错失贷款良机。即使在贷后,银行对小微企业定期偿还高额利息的要求也足以让多数收入不稳定且利润较低的小微企业生存艰难。
2.5 资金偏好与融资主体现状矛盾 金融机构盈利目的和资本逐利性特点,驱使金融机构将吸收的资金投入高利润区域。这从两方面加剧了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一,不同地区、规模企业间资金流向不均衡。较之东南沿海地区,安徽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在吸收足够存款后,倾向于让资金流入发达经济区,获取更高贷款利息。导致安徽省本地区资金供给不足。同理,在安徽省资金供给不足情况发生时,资金必然倾向于先满足能够带来较高收益且风险较小的省内大中型企业,而忽视小微企业生存。其二,在小微企业内部,金融机构的资金倾向于未来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型小微企业。例如,安徽省某风险投资公司就将其投资重点定位于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势企业高新技术化项目等。
现实问题在于,安徽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资金逐理性偏好,甚至表现出反向发展状况。一方面,小微企业盈利普遍较低,难以支付高额贷款利息;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等5大行业,产业层次较低,较少分布于高新技术产业。资金偏好高利润与融资主体低利润、潜力小现状的矛盾,加剧了小微企业贷款难现状。
3.1 完善基层建设,增强信息沟通 金融机构积极了解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注重自身产品宣传推广。以政府为主导,在安徽省小微企业聚集区设立独立金融业务机构;由业务机构负责区域内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并向企业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产品;融资企业以业务机构为中介,向上传达融资需求;所收集的企业融资信息可用于小微融资产品创新一手资料。基于小微企业对营业网点距离较敏感的特点,地区业务机构将发挥小机构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贷款效率,增进与小微企业间信息交流,促进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
安徽省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小微企业过于分散的现状加剧了信息收集难度。政府应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严格的小微企业户籍制度,建立全面完善的小微企业信息系统,发挥基层制度对地方金融的协同作用。将有利于了解小微企业发展现状、规范小微企业管理,为研究小微企业需求提供信息,更有利于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交流。
3.2 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适当发挥外资潜力 注重融资渠道均衡发展,政府应转变对民间金融参与企业融资态度,变“堵”为“疏”,加强监管约束,发挥非正规融资渠道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银行等机构要适时作出调整,理解小微企业贷款难处,降低抵押担保要求,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还贷时间,促进产品创新,增强贷款供给能力。此外,在当前安徽省经济发展蓬勃时期,小规模外资的涌入将为小微企业成长带来活力。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2 030 627个,全省外资企业共4 391个,占比仅0.216%,说明外资在安徽省企业成长中并未发挥显著作用[4]。但向有潜力小微企业注入适度规模外资,不仅有助于解决企业当前融资困境,还能为企业成长带来活力,有利于培养跨国企业。最后政府要综合考虑,促进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均衡化发展,用竞争机制刺激贷款供给,用新渠道增强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3.3 弱化地域、数量差异影响,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地域分布不均衡、数量差异引致的供求不匹配,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必须通过制度设计与创新来弱化。短期来看,金融机构应创新业务服务方式,通过电子渠道,打破时空阻碍。小微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行业特征及地缘关系,自我组织形成集群,进行联合贷款。一方面缓解“僧多粥少”的贷款现状,节约金融机构成本,另一方面,联合贷款企业将从内部形成约束,有利于降低违约风险,提升金融机构对联合企业还款的信心,提升小微企业议价能力。长期来看,金融机构应在欠发达地区建立若干小型分支机构,平衡地域金融发展,在能力范围内提高分支机构数量。政府要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分支提供财政支持补贴,引导资源平衡流向,促进安徽省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活力。
3.4 完善贷前贷后制度设计,尽力提升小微企业贷款能力 放贷前,金融机构应降低对小微企业担保抵押品、贷款利息的要求,提供更多信用担保、低息贷款。政府要发挥好“润滑剂”作用,为企业提供担保。政府可以模拟基本医保模式,推出普及全体小微企业的低价贷款保险,让小微企业普遍受益,从整体上降低金融机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放贷后,各金融机构应破除旧的到期还贷意识,使还贷期限、方式灵活化。对短期难以盈利但前景较好企业,放宽还贷期限;对于现金周转有临时性困难的企业,可用订单、保单现金价值暂时替代,现金流入后再赎回。另外,当企业确实发生欠贷情况时,金融机构要改变过去一味追究问责的态度,而应追查欠贷原因,对于借贷动机不纯或资金利用违背借款原则的企业,严厉追究;对于经营出现困境但仍有潜力的企业,应继续提供资金支持,助其渡过难关。小微企业要提高自身实力,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证还贷能力,坚定金融机构放贷信心。
3.5 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引导资金合理流向 政府要加强引导,用财政补贴、鼓励融资等手段留住资金,要提高安徽省4经济实力。利用资金厌恶风险特性,通过政府信用担保、贷款保险等建立贷款保障,用收益稳定性吸引资金流入小微企业。安徽省金融机构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帮扶本地小微企业及本地经济成长;做好贷后回访工作,切实追踪小微企业融资信息,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主动性、全面性。可以同小微企业签订长期贷款协议,依企业成长状态实行差别化利率,初创期时低息借贷,成熟期再提高利息,在支持企业发展同时,从长期贷款中收获高利息。
破解安徽省小微企业贷款供求不匹配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小微企业3方要合作,共同进步。政府要发挥宏观支持作用,在必要时主持大局;金融机构要完善内部机制,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小微企业要注重自身发展,提高企业社会效益,要积极主动诚信踏实,增强金融机构信心。
[1]陈奕霏.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96 -97.
[2]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期待顶层设计破解小微融资难——2013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地区金融篇[EB/OL].http://www.jseic.gov.cn/xwzx/jxyw/201401/t20140109_140093.html.
[3]统计数据来源: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EB/OL].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strColId=13787135717978521&_index=1#.
[4]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EB/OL].(2013 -10 -18)http://www.aheic.gov.cn/zwgk/zwgk_view.jsp?strId=13866415665285452&view_type=4.
[5]周建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安徽模式[J].中国金融,2011(12):40-42.
[6]邓道才.完善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对策建议[J].安徽科技,2010(10):8 -9.
[7]李明贤,罗荷花.信用缺失、融资激励与小微企业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8):142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