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平,韩莎莎
(安徽省环保厅,安徽合肥 230061)
安徽巢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刘保平,韩莎莎
(安徽省环保厅,安徽合肥 230061)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农村环境管理的一种创新。通过对安徽巢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的应对策略。
农村环境保护;连片整治;对策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得农村环境日趋恶化。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已占到全国污染的42%,其中,在水环境、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污染尤为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其治理已迫在眉睫。从 2010 年开始,国家分阶段选取示范省(市、区),以连片整治的方式保护和改善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连片整治是农村环境治理的新阶段,是农村环境管理的一种创新。探索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长效机制,避免农村环境问题回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安徽省自2011年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作为安徽省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巢湖市经过3年多的努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通过示范试点工程(如大河甸村等),巢湖市建成了一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推广了一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农村环保专业人才,明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示范点成为巢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巢湖市相关环境连片整治乡镇做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方面,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通过环境连片整治,完善了环保基础配套设施,增强了环保意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村庄变得整洁美丽。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过程中,巢湖市起到了连片整治示范效用,虽已取得一些阶段性的胜利,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1.1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民参与的意识和工作不够目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主要依赖点线式的“政府-管理”模式。由于农村环境污染主体是分散的,环境整治更加复杂和困难,更需要村民与政府的协同合作。但现实是村民更多地关注个人经济利益,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这是由于村民缺乏参与环境治理的主体意识,加之传统依附文化及政府机制惯性的影响。很多村民只重视自己生活范围之内的环保,对自己生活区之外的环境污染不太关心,甚至还将自己的生活垃圾以及带有危害的东西随意丢弃。有些村庄仍然沿用传统的命令式管理模式,对于环境保护,村民缺乏主动性,乡村缺乏维护公共利益的精神。
1.2 农村连片整治配套资金严重不足针对农村环境治理,公共财政不包揽,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由中央带动地方、上级带动下级,“以奖促治” 是国家的政策。连片整治的项目除了国家、省市的财政补贴外,还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除少数富裕农村外,基层乡镇财政困难。按照部门分工,上级财政及环保部门负责设备的购置和工程的建设,而基层政府或村委会要承担后续经费。由于基层财政困难,无法保障环保项目设施维护和运行经费,易造成设施闲置,难以发挥效益。
1.3 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匮乏农村环境污染具有不确定性,包括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性,治理难度大。但我国环境管理机构配置从中央到地方却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环保专业技术人员越缺乏,导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基层环保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农村环境保护的繁重任务[3]。
2.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多以城市为保护对象,围绕城市环境问题展开,旨在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而少有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法规。农村环保法制的欠缺将直接导致农村环保的实施无法可依,缺乏法律保障。因此,要充分考虑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具体困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监督的力度,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法律支持。
2.2 建立持续性的财政供给机制长效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长效化的保障。为避免农村环境整治“建而不管、建而失管”的情形发生,应建立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财政应将管护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保障设施基本运行和维护的经费;应优化财政结构,确保财政支出不断向农村环保倾斜,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经费增长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农村环保投入拥有稳定的增量资金来源。
2.3 建设持续性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乡镇环保机构建设是人力资源的组织保障,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在乡镇及行政村设置专门环保机构、配备专兼职监管员队伍。乡镇环保人员专业水平是人力资源的能力保障,在完善基层环保组织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村环保队伍。
2.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加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农村基层干部要有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广大群众的生态和环保意识,使村民有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2.5 完善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传统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不适合农村环境治理,应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来连接政府管理机制和村民参与机制。要加强政府部门间协调联动,平行部门之间应建立联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相互沟通信息,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政策,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实施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加大对环保责任书执行情况的检查等[4]。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指对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的多个村庄实施同步、集中整治,旨在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与以往农村环境治理政策相比,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明显。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农村环保整治运行与维护的长效机制,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1] 刘侃,栾胜基.论中国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真空[J].生态经济,2011(7):24-28.
[2] 赵凯,刘冬晴,张曼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长效机制的建构[J].公共管理,2013(5):18-19.
[3] 王聪贤.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机制初探[J].民营科技,2011(8):117.
[4] 陈静茹,陈芳,王雷.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的关键障碍分析及解决路径设计[J].农民致富之友,2013(2):1.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Environment Contiguous Remediation in Chaohu, Anhui
LIU Bao-ping, HAN Sha-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Anhui Province, Hefei, Anhui 230061)
The contiguous rural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is an innov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of Chaohu in Anhui, coping strategies for establishing long-term mechanism were put forwar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tiguous remediation; Coping strategy
刘保平(1978- ),女,安徽枞阳人,工程师,从事环境工程评估工作。
2015-02-11
S 181.3
A
0517-6611(2015)09-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