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忠
2013年5月31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一流的动力能源调度指挥中心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的投入运行,标志着一机集团各类能源实现信息化管控,形成了集数据采集、分析、调控为一体的能源管理平台,在20多平方公里的厂区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跨越。这一跨越,与一名自学成才的动力自动化专家——王建光密不可分,他用知识立本、技术立身、奉献立业展现了当代兵工人的风采。
好学爱钻 成就事业
1992年,70后的王建光参加工作,在车间当起了一名电工,由于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业绩突出,先后任公司技术室技术员、动力自控运营部主任。
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王建光每天埋头于各种书籍、电路板和废旧的电路模块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自制出了试验台,为推广应用PLC技术奠定了基础。一次,他和同事承担了50年代建厂时的设施改造任务,这些电气设备十分陈旧,线路老化,水泵电机经常跳闸。王建光通过对电机设备进行参数测定,逐步确定了替代元件和线路、线径等,经过两个月的奋战,他们圆满地完成了改造任务。
能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电气、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及网络的相关知识。为了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他经常学习到深夜,几乎没在12点前睡过觉,每天摆弄着自制的自控元件。他虽然忙,但乐在其中。
勇于实践 担当重任
内蒙古—机集团能源信息化的建设改造,给了王建光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氧气自动化监控系统改造过程中,由于厂房的工艺管道多,给设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他多次深入现场了解运行工艺及设备情况,无数次地提出并筛选合适的方案。在他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下,此项目首次利用西门子PLC的优势,使主站与从站之间采用一根信号线来连接,不仅节约电缆5000余米,还为公司的能源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国外进口的某型号空压机,采用的是美国某公司可编程控制器,为了达到数据远程传输,必须解决通讯问题,但是厂家有通讯保密协议,必须购买45万元的原厂软件和设备。面对这一难题,王建光翻阅了大量资料,在网上下载相关测试软件。在调试过程中为了不影响供能,他只能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进行试验。经过两个多月的刻苦钻研,他完成了可编程控制器之间的通讯,为公司节约资金近50万元。土专家解决洋问题的事迹被职工们传为美谈。
几年来,王建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很多难题。近两年,他先后完成了110KV变电站、能源管理EMS、水气热系统、计量系统、电调系统等设施建设。这些自动化技术改造工程的实施,为及时调整和合理供应水、电、气、热等能源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确保了能源管理的安全稳定性。
成就他人 默默奉献
为让更多的技术人员掌握相关技术,王建光编写了上万字的《动力能源公司自动化维护指南》,用于指导和培训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自控设备的施工及维护工作。公司把新进厂的大学生和高技能人员都分配到他负责的部门锻炼。在他的耐心辅导下,—机集团现在拥有了一支技术实力雄厚,能够承担各种自动化施工和维护的人才队伍。
他先后获得“中国兵器工业技术能手”、内蒙古自治区“学习型标兵”“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虽然获得诸多荣誉,但他仍如春蚕—样,用满腔热忱为—机集团的发展默默奉献着。
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的王建光,被一些企业和单位多次找到,许以高薪请他去工作,均被他婉言谢绝。有人曾问他,你这么干图个啥?王建光微笑着说:“是党和兵器集团培养了我,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报答工厂,因为我的父辈都是兵工人,我的骨子里流淌着兵工人的血,我要把满腔热血奉献给兵工事业。”
(责任编辑/王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