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豪
[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地理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过程与效果。在地理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可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探究、重视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情境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8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地理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地理审美情趣,爱国爱乡的情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全球意识及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等。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细化。作为一种体验性目标的培养,地理课程标准把它按体验的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基于此,笔者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从三个方面谈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一、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需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去实现。地理典型情境通常具有“美、趣、智”的特色,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更可使其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教师应选择恰当的素材,努力创设新颖性、时代性、实用性的情境;及时把握情境设计的时机和切入点,真正发挥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可以借助故事、问题、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如播放电影《后天》中冰盖断裂、龙卷风等壮观的场面及展示美丽岛国图瓦卢的图片,通过多感官的刺激,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实现图文声像并茂,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二、开展探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课堂上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探究,能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的鉴别和评价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发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露。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师生心灵沟通,分享彼此的见解、情感和理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达成共鸣。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讨论,了解学生探究地理问题上的态度和努力,拓展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在习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如根据不同时间、空间气候变化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释气候变化的特点,说明气候变化的原因。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时,可将学生分为4个组(生态环境组、自然灾害组、农业生产组、人类健康组)分别探究,每个小组再分正方(谈利)和反方(谈弊)进行答辩,以培养学生探索地理奥秘,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然后可以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角度让学生展开联想:“全球真的变暖了吗?气候变暖是福还是祸?减缓气候变暖有哪些措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忧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重视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阵地,实现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可通过撰写小论文、开展主题班会、结合有关环境日进行宣传等方式,使学生将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地理调查活动、野外考察、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亲近自然、社会,亲自感受和体验地理现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充分施展个性、展示奇妙的创造,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将意识转变为行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如可围绕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的主题制作地理墙报。墙报应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展开:低碳生活,从自己身边做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气候变化与全球行动;等等。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创意,又能激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行动,自觉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借助外部环境、行为参与,最终通过人的思想内化。在设计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和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使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得到体验和收获,进而形成自觉的行为。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