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芳
[摘要]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与考试,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经历生命的过程,参与生活的体验,激发内在的情感,升华思想,内化品德。
[关键词]价值引领问题探究生活德育思想品德试卷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57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因此,无论在思想品德教学还是在考试命题中,都必须遵循“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的理念,努力践行生活德育,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意识融入教学和试卷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结合2015年中考江苏盐城卷,谈谈思想品德命题和教学的心得。
一、注重价值引领,凸显情感目标——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凸显情感目标,这既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应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2015江苏盐城中考题运用多种鲜活材料,凸显情感目标,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发挥试题独特的启迪、引导、内化作用。
第1、2、4、8、10、12题,分别涉及了以下素材:国家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国家通过设立宪法日的决定;“微信问政”为政府倾听民意提供了更宽广的渠道;社会保障连续三年蝉联网上调查排行榜榜首;习近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
这些素材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视角呈现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发展目标举措,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增强学生关心国家的责任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13题涉及2014年盐城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大事,鲜明地体现了盐城在发展过程中推动全面发展的价值准则。第(1)设问“运用所学知识为盐城市的生态发展点赞”,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激发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关注民生、小康社会目标、依法治国要求、科学发展观等。第(2)设问“爱国爱家乡从我做起,请结合身边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能为生态盐城建设做些什么”,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情感,增强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贡献。
第15题以“老龄化社会”为载体,设置了三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弘扬传统文化,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卷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设置了多种情境,对价值观进行正面引领,旨在促使学生主动表达思想、积极抒发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在分数和升学率的竞争中,忽视了学生生命的灵动和情感的升华,课堂成了情感的沙漠、生命的荒原,这样的教学可能会培养精神侏儒和心理疾病患者,而不是人性和德性相结合的合格公民。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这也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努力用美的思想去陶冶学生的情趣,培育正能量,提升内在素养。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
一是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重视在教学全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是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三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挖掘事件和案例。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四是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稳定的情绪和情感。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身临其境地体验教学意境,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自然、深刻的情感体验。
五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效。或是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六是探索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方法。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七是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影响学生。
二、立足问题探究,发展思维品质——让“思想”远行
古人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思维的进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初步的理论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试题命制不应注重传递、传授知识,而应注重探究,重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让“思想”远行。
【2015年中考盐城卷15题第(2)问】(材料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据此,有人认为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已经过时,请运用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
【分析】本题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材料选择的时政性、问题设置的思辨性、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答案组织的生成性和思维拓展的深广性等特点,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凸显了问题立意的导向和自主探究的主线。
本题的别致之处在于: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彰显思想,阐述中凸显理念,学生辩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2015年中考盐城卷15题第(3)问】(材料略)任务一:结合实际,向有关部门提出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的建议。任务二:针对空巢老人消极情绪问题,制定一个心理疏导方案。任务三:反思“关爱空巢老人”暑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建议、方案或反思。
【分析】本题创设具体的情境,围绕“关爱老人”这一话题,设置了三个任务。学生分析情境材料,围绕问题调动思维,根据任务的不同,自然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立足问题,主动探究,在问题探究中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问题满天飞,思维弱智化。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颇为热闹,但由于设置的问题较为肤浅、机械、封闭,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极为不利。
探究的问题必须要以“最近发展区”为参照,既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又考虑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既不让学生由于问题太浅而觉得索然无味,也不让学生由于问题太深而感到高不可攀。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新性和可发展空间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和调动其探究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一要具有生活性,必须来源于生活;二要具有思辨性、冲突性,能有发展思维的空间;三要具有可行性,符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的切口要小,便于深入挖掘;四要具有思维的拓展性,开放灵动;五要具有新颖性、时代性,能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三、践行生活德育理念——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古语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此句强调了根基、源头的重要性。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基、源头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与考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学以致用。所以“生活化特色”是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的必然要求,当然也应该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必然选择。
坚持试题的生活化起码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时政热点、生活实例要有知识背景。如与教材知识缺少联系,再重大的时政热点,再典型的生活材料也不能使用。这是在试题编制中选材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也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题目设计避免直接考查宏大的时政热点。而应以此为背景,从学生逐步扩展的具体生活实际出发,小切口切入,考查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
三是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要力求新颖性、思辨性、复合性(多角度、多层次)。
四、问题设置呈现方式多元——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内生力是存在于学生生命体内自我发展的内部实力与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学生成长、推进学生发展、推升学生成才的内置动力系统。它包括学生内在的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各种欲望、潜能和学习习惯。内生力是学生实现生命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核心力与本质力。
在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命题过程中,命题人员往往会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以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力图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习效率。
试题命制无论是选择题的题干和题肢的构建上,还是材料题背景材料的利用上,都力求转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注重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追求。教学也应追求更远的育人情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是我们的目标,也希望我们的目标能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郑兴.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的探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12).
[2]张美弟, 章玲英. 生活德育——走向实践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J]. 今日南国, 2008 (3).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