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往事

2015-12-16 15:50程灿谟柳香奎柳香亭
商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莱西木偶戏木偶

程灿谟 柳香奎 柳香亭

东莱国首现莱西

莱西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区位优势异常显著,大沽河、小沽河纵横全境,另有大小60余条支流纵横密布,水源丰沛,物产富饶,形成胶东半岛首屈一指的膏腴之地。自上古时代起就是原始先民莱夷人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和创造历史的重要舞台,由古文化而古城古国,较早地进入文明时代。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6500年前,这一带就有了莱夷人的村落,距今5000年前后,在众多的村落基础上形成了胶东地区最早的古国,其中心和都城就是西贤都古城遗址。在这处遗址上出现了壕沟、城墙等原始城墙的迹象。这里是迄今为止在胶东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古国踪迹。对于这个古国的具体名称虽然不能确知,但是有理由相信,她在夏商时期发展成为莱国是合乎逻辑的。莱国是先秦时代胶东地区的主要国家,商末周初是其强盛时期,不仅辖有胶东半岛的大部,向西还越过胶莱河,达到潍坊一带。周初姜太公封齐时,莱人曾经与之争营丘。此后数百年里,莱国是齐国的头号劲敌,莱国一直有实力与之抗衡。但是对于莱国的具体情形,文献中甚少提及,向有“千古之谜”之称。近些年来,随着田野考古事业的发展,其神秘面纱被逐渐撩开,而在一些关键处,如具体的建国时间、中心位置、国都所在等问题,都如隔雾看花,极不清晰,难以论定。现在看来,诸多谜底都应该而且有可能在莱西辖属的沽河流域找到答案。这个推断并非臆测,而有着多方面的依据。从文献资料透露的内容看,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齐国东部疆域达到沽河流域,随后即墨城在大、小沽河交汇处崛起,取代莱都,成为胶东半岛新的中心城市和行政中心。这决不会是偶然的,应是这一带早已形成的区域中心地位的延续,是沽河流域古文化长期发展的逻辑结果。从田野调查情形看,这里也确实存在着一处非古代通都大邑不能当之的古城址。这就是长清山下的长广故城。它的范围方圆十多里,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从大汶口文化开始,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连续不断,至今在偌大的地面上各时期文化遗物俯拾皆是。与之相应的其它遗物有大型墓葬、祭祀场所,特别是形体硕大、肃穆威严的青铜钺的出土,更应被视为莱国王权的不二象征。

总之,证明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人文地理小区,具有自身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史,有着从原始到文明的完整过程。这一历史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古史发展的缩影,对解决我国文明起源、文明初步发展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等重大史学与理论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韶存庄,一个与韶乐有着深刻渊源的村名天簌之音久久回荡

韶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它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据《史记》等古籍记载,韶乐在舜时和夏初都被用作最高礼仪,“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千多年后,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其味;南北朝时期,韶乐在宫廷乐舞中逐渐消失,文献记载中也难觅踪迹。有学者认为,至少韶乐的音乐部分不会完全消亡,应该在古谱中或民间流传中得以保存。这种观点在韶存庄这个地方似乎已经得到证实。这里古老相传有尼姑庵(遗迹尚存),庵中尼姑能演奏韶乐,村人取其雅意,从明初开始,将村名由马家楼改为韶存庄,已经历时五六百年之久。至今村民在次津津乐道,言之凿凿,应确有所本。我们推测,其可能性有二:其一,这一带是古文化小区的中心,有自身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史,有可能原本就是韶乐的发源地,并长期传承;其二,南北朝时韶乐在宫廷中消失,流落民间,在韶存庄处的尼庵中得到保存。如果继续深入挖掘,韶乐踪迹极有再玩可能。果能如此,幸莫大焉。试想,孔子学习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曼妙的音乐是人生最好的伴侣。登临音乐的圣堂,聆听华美的乐章,徜徉在人生欢悦的天地,感受时光流逝中的清扬,尽情执著于对苦短人生的奢华享受,还有什么不如意?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大木偶,中国之最,戏曲鼻祖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精湛。1979年,莱西院里乡岱墅村西汉墓发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这时一项考古新发现,被称中国之最。它的发现,一则体现了木偶自丧葬而娱人的过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达到与真人无二、活动自如的境地,这为木偶戏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近几年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中对其艺术价值又有新发现:经考证,我国最早具有表演功能的戏剧是木偶,是梨园业所供奉的”戏神”,据此,专家们认为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2001年4月在对莱西市肖家庄战国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共出土铜、石、陶、玉器等各类文物40余件,并在青岛市首次发现战国石磬,说明战国时期莱西境内就有古乐演奏,进一步证实了莱西在我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千年来,木偶戏不仅成为胶东乃至齐鲁大地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历经千年不问断传承与积累,木偶戏至今保存几十余出传统剧目,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莱子国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莱夷古国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北方戏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东夷文化学”、“东夷方言学”与“宋元戏曲学”等,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木偶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齐鲁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莱西的木偶戏已被列为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古名胜“黄土台”

黄土台,现在是姜山镇的一个村名,原址却是一处著名的古迹。关于这处古迹,民国版的《莱阳县志》记载较详:“其旁土皆黑,台土独黄,传为秦始皇取临淄之土筑以望仙。遗址尚存。按:黄土台俗称皇都台,高五丈,周约十丈,基系垒土而成,上置石形如车盖,原叠有三十余石,今存四。台址经村人积年铲削,已失旧观。”《莱阳舆地韵言》说:“黄土高台,几接云烟,秦皇东游,筑之望仙。”

黄土台又叫“皇都台”,不过不该是俗称,应是原称,因系秦始皇的一处行宫,故有此名;存立于该村宋氏墓地的碑文也称为皇都台。碑文记载,这里的宋姓系清初“一代诗宗”宋琬的后人,“于康熙初年迁皇都台,始世居于此。”“黄土”与“皇都”音近,加之台由黄土筑成,约定俗成,久而久之,黄土台就叫开了,以至于住在这里的人家也成了黄土台村。这大概就是“黄土台”的来历,并不复杂。但是皇都台作为一处著名的古迹,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承载着怎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呢?却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猜你喜欢
莱西木偶戏木偶
山水相依,万鸟“莱”栖
木偶和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魔法棒”与“通行证”
——读《灵犬莱西》有感
木偶戏
木偶戏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莱西以招商驱动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