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裴铭 张 明⋆ 陈斌辉 顾仕荣 周敏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随访研究
桑裴铭 张 明⋆ 陈斌辉 顾仕荣 周敏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7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7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术后颈椎稳定性较差,术后Cobb角、椎间高度较难维持。
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 颈椎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对于1~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目前普遍认可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或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但对于≥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式尚存争议。作者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1月对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通过JOA评分、影像学资料分析,疗效满意,现报道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4.5岁。纳入患者均有>6个月的脊髓型颈椎病史并经保守治疗无效,均为≥3个节段的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足底踏棉花感、腱反射亢进、双手Hoffmann征阳性等脊髓受压阻滞症状及体征;且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资料相符,证实有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指征。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稍垫高,采用右侧颈前部横切口,沿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钝性分离,将气管、食管向左侧牵拉,即可显露椎体前缘,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分别摘除病变节段的3个椎间盘,次全切除二个椎体、后纵韧带,切除椎体后缘骨赘,显露硬脊膜,适当撑开椎间高度,取适当长度钛网,中间植入自体松质骨,一并植入骨槽内,椎体前方用颈前路钛板予以固定。手术时间(169.6±4.1)min,出血量(324.9±8.1)ml。典型病历如图1。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定期随访,进行JOA评分,并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颈椎曲度的测量: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obb角的方法测量C2~7颈椎的曲度;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的测量: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上一个椎体前上角至病变节段下一椎体前下角之间的距离,即为前椎间高度;病变节段上一椎体后上角至病变节段下一椎体后下角之间的距离,即为后椎间高度;两者之间的平均值为平均椎间高度[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三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后X线片及CT片
所有患者获得术后随访17~46个月,平均25.4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融合。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JOA评分、Cobb角及平均椎间高度均得到提高,但是术后3个月出现Cobb角及平均椎间高度下降,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JOA评分、Cobb角度、椎间高度比较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指影像学上存在连续性或者不连续性多个节段的颈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及椎间盘变性、突出等多种病理改变,造成颈脊髓及硬膜囊多处平面受压并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类颈椎病[1]。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一直存在争议。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开槽式减压植骨融合术,可以切除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的骨赘,并能同时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和肥厚的椎体后部,达到对脊髓的直接减压,椎体次全切后上下椎体间可以用自体髂骨或中间充填自体骨的钛网、支撑,骨性融合后可获得较好的稳定性,椎体次全切后,术中可直视下暴露硬膜囊和神经根,做到彻底减压[2]。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可直接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但脊柱的前中柱影响较大,跨越的节段多[3],而脊柱的前中柱承受80%的生物应力,因此脊柱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易造成钛网下沉[4]、移位及钢板松动、断裂,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有报道两节段内固定失败率为6%,而三节段高达71%[5]。本资料术后随访表明,颈前路多个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但是该术式对颈椎的前中柱破坏较大,脊柱稳定性差,术后易出现颈椎曲度、椎间高度下降,故选择该术式须谨慎。综上所述,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但是术后颈椎稳定性较难维持。
1 陈应东,龙厚清,张炳志,等.两种颈椎前路重建减压术治疗两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28(6):698~701.
2 陈正形.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 23(2):123~125.
3 赵建华,刘鹏,李起鸿.颈前路分段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2):99~102.
4 Singh K,Vaccaro AR,Kim J,et al.Enhancement of stability following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a biomechanical study.Spine(Phila Pa 1976),2004,29(8):845~849.
5 Sasso RC,Ruggiero RA Jr,Reilly TM,et al.Early reconstruction failures after multilevel cervical corpectomy.Spine(Phila Pa 1976), 2003, 28(2): 140~142.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