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
尼克·莱蒙院士受聘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
“我要用5年的时间,把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院。”4月3日下午,刚刚受聘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的尼克·莱蒙如是说。
尼克·莱蒙是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当天,他受聘正式成为郑州大学的一员。尽管此次只有五年聘期,每年在国内只工作两个月,但这位“洋院士”还是信心十足地想在郑州大学做件大事。
记者了解到,尼克·莱蒙受聘后,将全面统筹和领导郑大医学科学院,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中国国情和郑大校情,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打造肿瘤防治优势学科,建立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建设一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或研究中心。
受聘仪式上,尼克·莱蒙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院所,需要三个条件:院长要有魄力和远见;招收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从事所设定的研究方向;建设一流的研究平台,营造一流的研究氛围。
为此,尼克·莱蒙对郑州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进行了一到五年规划,同时对引进人才进行了硬性规定:层次最高的一流科学家在世界的排名在200以内,发表的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200,影响因子超过10的论文至少两篇;层次最低的副教授发表的论文总影响因子也要超过30,至少有一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论文。
对于引进来的人才,尼克·莱蒙也对此进行了规划。他介绍说,要给这些人才提供一流的学术环境,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同时最重要的是提供最高的薪资收入。(来源:科学网,2015年4月4日)
《华尔街日报》4月7日发表文章称,外国人不断奔向中国找工作。一些老外说没以前那么容易了,理由有签证政策收紧、训练有素的本地劳动者越来越多以及如今总体上不太欢迎外国人的氛围。但本周末在北京一酒店举行的外国人招聘会上,仍有许多人想一试身手。来者有的衣冠楚楚,有的穿破烂T恤和褪色牛仔裤。许多人都知道,有一张外国脸几乎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尤哈尼·洪卡宁是芬兰的一名工程师,在华待过14年。他觉得机会渺茫,“就业市场明显下滑。”对许多求职者来说,大不了教英语。但即便这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越来越多雇主要求教师资格证,政府要求犯罪记录调查、体检及更严格的入境手续。
外国求职者们也日益挑剔,如今他们宁可从事技术、营销工作,也不愿温习动词。33岁的马尔库斯·尼安伯说:“我教英语两年了,太无聊了。”
招聘者说,污染问题及中国急剧上升的生活成本,增加了吸引合格外国人才的难度。来自北美的求职者比前几年少了,来自西班牙、乌克兰、东欧和俄罗斯的求职者增加很多。西班牙人米盖尔称:“一旦欧洲经济好转,我就会考虑回去。”他目前教英语,“找工作不难,难在找到合适的。”
招聘者和在华多年的外籍雇员说,他们总体感觉如今中国对外国人的欢迎度降低了。不久前美国和欧洲中国商会的年度调查也反映了类似看法。
多数求职者二三十岁,也有些上了岁数。60岁的劳埃德称受阻于一些国际学校的年龄上限。若再找不到工作,他和妻子就回新西兰农场去。他妻子说:“我更希望自己嫁的是数学老师而非农民。”(来源:《环球时报》,2015年4月8日)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年会4月19日在德国明斯特落下帷幕。出席会议的德国洪堡基金会负责人用最新统计数据说明,中国科研人才的质量近年来在加速提升。
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与外联部门负责人梅利希特别指出,1953年建立的洪堡基金会从1979年才开始资助中国学者,一开始,获资助的只有6名中国人。从这个角度看,来自中国的“洪堡学者”人数能到现在的1433人,实在速度惊人。
统计还显示,中国受洪堡奖学金资助的研究人员学科分布为,自然科学类占67%,工程类学科占27%,人文社科占6%。
洪堡基金会为纪念德国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60年在柏林建立,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学术声誉。从1953年开起,洪堡基金会开始向40岁以下的外国科学家提供奖学金,迄今已有1万多名青年学者获得该奖学金。(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年4月21日)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13日刊登题为《中国大学迁址如何能为创新注入力量》的文章,作者为麦肯锡咨询公司前顾问温斯顿·莫。
深圳经常被称为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城市也许并非偶然。作为一个在公平规则下提供平等机遇的地方,深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通过创新,深圳南山区实现了比香港还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在硅谷式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中国政府希望将产学研融为一体。但目前资源与机遇也许还不匹配——知识的创造与运用仍是分离的。中国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在北京,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却集中了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在中国,北京是无可匹敌的学术中心,在入选“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学中,有26所在北京,而且北京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数量也是最多的。但仅有人才的集中是不够的。尽管北京在知识的创造方面首屈一指,但在知识获取和企业创新方面却比较薄弱。
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欲成为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深圳则缺少精英大学。广东的一流大学主要集中在广州。尽管深圳已提出要将新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打造成世界级学府,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几十年才能实现。除了一些内地精英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的分校,深圳还引进了美国、澳大利亚和爱尔兰的海外教育项目。
长三角地区似乎达到了最佳平衡,该地区不仅集中了内地一些最具创造力的城市,还拥有20多所顶尖大学。尽管长三角的精英大学数量仅次于北京,但它们分散在面积更广、人口更多的区域。率先引入海外教育项目的长三角还在扩大其跨国校区的网络。
引进海外大学资源是这些富裕地区解决学术资源失衡问题的尝试之一。但这些引进的海外分校很多都是以教学而非研究为主。为解决这种不匹配问题,一种更根本的办法也许是迁移一些顶尖大学。
即使将北京的26所精英大学迁移出去一半,余下的精英大学数量仍将超过上海以及广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因其历史传统将留在北京,而其他许多顶尖大学则最好迁出北京。与此相对应的是,应该将更多资源分配给北京以外的关键经济地区,以大力提升这些地区的大学的实力。
仅仅将北京打造为创新中心还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国家。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培育十多个创新城市。为此,将一些顶尖大学从北京迁往主要工业地区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尽管这将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过程,但这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让北京更宜居的途径之一。(来源:参考消息网,201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