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叔静
走出西藏
文/高叔静
199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上,本文作者高叔静(右一)与藏族代表在主席台上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重视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制定并长期实施“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工作方针和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希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西藏迅速赶上来,以实现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繁荣。
遵循这一方针,1994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决定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及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同援建62个项目帮助西藏。
读到上述报道,我受到触动,想到外专局应在援藏工作中有所作为。我们搞工程项目、投入资金不可能,但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即通过“请进”、“派出”的方式,可以为西藏做些事。鉴于当时西藏基础设施落后,接待外国专家条件尚不完善,“请进”即聘请外国专家还不是时候。我们能做的是“派出”,可以将西藏地区的管理及工商企业的专业人员派到境外培训,以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这次中央会议定下的62项工程,3至5年会陆续完成,参与援建的内地人员是“流水的兵”,多数要离开西藏,回到原地。建成后的项目管理、维护、经营运作,将主要落到藏区干部的身上。正如中央多次指出的,办好西藏的事,要以藏族干部为主体,他们才是担负建设西藏的主力军。
我将上述思考向马俊如局长做了汇报,他当即表示赞同。他说可以考虑先派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学习、考察,后到香港,争取列入到香港培华教育基金的“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修班”培训项目中。他还敦促我和联络司的徐汝扬处长尽快与参加中央座谈会的西藏代表团取得联系。
7月31日,我和徐汝扬处长前往鼓楼西大街的西藏自治区驻京办事处。办事处副主任强新、经联处处长年志礼接待了我们,他们说这是一件好事,答应立即向自治区领导报告。中央会议是结束了,但有的领导还未离京,他们还要和一些部门、地区商谈和落实座谈会上确定的项目。第二天强新来电话,说自治区领导非常高兴,想走访外专局并面谈。
当晚马俊如局长在友谊宾馆会见并宴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计委主任一行。交谈中,马俊如介绍了外专局的职能,表示要按中央的要求,为西藏做点事,尽点力。他说西藏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干部。外专局愿意协助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干部先派到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香港去培训,有条件时,再去发达国家学习,以增强、积蓄自身发展能力。自治区的领导感谢外专局的关心和周到的考虑。他们说,西藏社会相对封闭、经济落后,干部很少有机会到外面去见见世面。这次中央援藏力度强、项目多、投资额大,既是对他们的鼓舞,又加重了他们肩上的担子。如何将这些事关西藏未来发展的项目抓好,抓出成果,除了全国各地干部的帮助,西藏各族干部要主动承担起来。“你们抓西藏地区干部的培训,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西藏,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是抓住了关键。”双方的谈话亲切、融洽,意见一拍即合。自治区领导表示回藏后要向自治区党委汇报,拟定受训干部的计划。马俊如当场表示,局领导经过研究一致支持,西藏自治区干部培训立即启动,纳入1995年的计划中;培训对象是县处级以上干部;可以加入别的省市区的培训团;在香港则争取列入培华项目中;西藏培训人员国内发生的费用由自治区政府负担,境外的住、食、交通及培训费,经立项审批后,由引进国外智力专项费中支出。后经局长会议讨论,西藏的培训项目指定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培训部负责。
协会办公室主任胡新渝和培训部程延军处长不久带着初步策划的在深圳、香港的培训计划,再次造访西藏驻京办事处,会见强新,征求意见。至此,西藏地区干部境外培训的各项工作开始启动。
1995年底至1999年初,我在香港京港人才交流中心工作。这期间,协会与培华合作举办了近10期“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修班”。西藏的学员多数加入西北地区省区的培训团。第6期团长曾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陆惠明,学员有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白玛赤林(后任自治区政府主席)。这个班的结业式是在离海岸不远的“珍宝”船上举行的。那天晚上培华教育基金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特地从北京赶来,学员们深受感动。西藏学员向霍英东敬献哈达,表示祝福和对培华的感谢。第12期研修班的团长是西藏农牧业开发建设办公室主任加保,后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这个班里的那曲地区的专员,在香港还拜访了邵逸夫先生,感谢他在那曲地区捐赠的希望小学,年近90高龄的邵逸夫高兴地接受了他们敬献的洁白哈达,感谢专员邀请他访问西藏。他说,只要身体许可,去西藏高原亲眼看看壮丽的山河和变化的新西藏。培华基金创始人之一的方润华先生还托学员向西藏捐赠了一所希望小学,另一所捐给贵州。
1995年至2004年近10年间,自治区共派出学员105名,其中省部级领导13名,地(市)级50名,这在西藏外专局《育己树人,硕果累累——培华项目在雪域高原》的报告中,都有记载。这份报告还列举了学员回藏后在建设新西藏的各项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藏干部的境外培训乘势有了新的进展。协会培训部安排以农牧业为主的13个县干部前往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荷兰等国,学习、考察这些国家牧草业、肉类生产加工以及与这些产业有关的政府服务、市场营销、质量控制、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生产、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学员们收获很大,觉得“天外有天”,坚定了把学到的、看到的国外现代化的管理及生产模式用到本地的生产建设中的决心,以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自治区政府从10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引进国外智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2004年区组织部提出请外专局派干部到西藏协助开展引智工作。协会选派的干部在赴藏工作期间积极与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联系,将他们的一些引智成果二次移到西藏。由于西藏环境的改善,自治区外专局开始聘请外国专家。他们请以色列专家帮助乳制品乳酪的加工;还采取派出学习(到加拿大)与请进相结合的方式,在日喀则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燕麦,为当地发家致富开拓了新路子。
回溯199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中央、国务院派出副总理吴邦国为团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为副团长,率领中央代表同赴藏,与西藏人民一起欢庆这一节日。为了表达对外专局的感谢之情,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也特邀外专局派代表赴藏参加庆祝活动。程延军和我获局领导委派。临行前马局长嘱咐道,你们年岁大了,西藏是高原,缺氧,最好体检后再去。
到拉萨后,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巴桑顿珠(后任区党委常委、区政协副主席),为我们举行欢迎会,安排我们参加庆祝大会和中央代表团的一些活动。吴邦国副总理在庆祝大会上做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新西藏》的讲话。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庆祝活动热烈而隆重。在拉萨我们参观了地热发电厂、地毯厂。拉萨市各类新建筑如雨后春笋,其面积超过旧市区的10倍。
拉萨的天空湛蓝湛蓝,云彩洁白如絮,拉萨河水清澈如镜。庄严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前匍匐叩拜的虔诚信徒,质朴勤劳的藏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我也为智力援藏在新西藏的发展建设中受到重视、取得初步成果而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