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孤本《春秋赏析》考

2015-12-16 03:53:15
新世纪图书馆 2015年8期
关键词:杨氏左传赏析

刘 祥

1 杨时伟之生平、著述与交游

杨时伟(1554—1634),字去奢,又字去华,号“瓶史”“裸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经学家。少以《胡氏春秋》闻名,长与乡贤名流交游,以著述为志。先后著有《诸葛忠武书》十卷、《狂狷裁中》十卷、《春秋赏析》二卷、《洪武正韵笺》十六卷、《春秋编年举要》前后二编等。《明史》无传,《苏州府志》(同治)卷三十七“杨时伟,长洲贡生”。行迹见明张世伟《自广斋集》卷十五《杨文学去奢》:

杨时伟,字去奢。长余十四岁,与陆傅同时人,年隔二以差诸,得名时,余十许岁,已知其人,时艺程文笔最卑。杨君读书知古,作时以杂文呈先君,余因先得文焉。……时已八十,见即商较书史不稍怠,议论宗孔、孟,排释、老,爲经世言。气汨汨不休,老无所归,卒家中。司马为经纪其丧葬,差丁三人中,得年独赢然不如,两家各有子孙世其业也。[1]

张世伟(1568—1641),字异度,泌园人。万历举人,与文震孟、周顺昌、姚希孟、朱陛宣等号称“吴门五君子”。杨时伟年近天命方选为贡生,又耻与后辈争,一生未取功名。嗜读书,刻书著述甚多,其行迹于序跋之中可略见。万历四十七年(1619)夏作《〈诸葛忠武书〉引》,六月①《<诸葛忠武书>后记》作“巳未”,误,当为“己未”。与《诸葛忠武书》写作时间同。作《〈诸葛忠武书〉后记》;天启元年(1621)九月作《〈春秋赏析〉序》;天启五年(1625)六月作《春秋赏析补遗》;天启六年(1626)一月作《〈狂狷裁中〉序》,《洪武正韵笺》成书;崇祯四年(1631)十月作《正韵笺自跋》;崇祯七年(1634)《春秋编年举要》成书。上述序跋,基本涵括杨氏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著录。

杨氏虽位卑名隐,所往来者却多是一时名流,如其同乡娄坚(1554—1631)、陈继儒(1558—1639)、申用懋(1560—1638)、文震孟(1574—1636)、陈仁锡(1581—1636)、钱谦益(1582—1636)、文谦光等人。上述人物与杨时伟关系最为密切者当数文震孟,文氏《题〈春秋左传赏析〉》对杨时伟推崇备至:“兹又得瓶史《赏析》而更恍然也。……呜呼!可以言《春秋》者,今伊谁哉?则斯义也,亦谁与共欣赏夫?”他将《春秋赏析》的成就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对左、胡不合理评价的反拨,有功于世教。二是对身处弱势,却倚靠强气努力抗争之人的表彰,认为此乃纠正时世的神针。

杨时伟时有大儒之目,钱谦益云:“(杨时伟)少受《胡氏春秋》,专门名家,海内以为古之经神。”《春秋》之学是其学术之根基,他的著作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春秋赏析》《春秋编年举要》自不待言,如《洪武正韵》即“有合于《春秋》书王大一统之义”。《春秋》之学在明代备受重视,“有明法汉儒者决朝廷大疑、定大事,往往皆用《春秋》。去奢之治《春秋》,不得引经断国,高议庙堂之上,而自托于虫鱼琐碎之学以微见其指意,此可为慨息者也。”(钱谦益《洪武正韵笺序》)《胡氏春秋》在有明一代为显学,但是独尊的后果,却是知胡传而不知《春秋》,反而造成了春秋学的没落。明朝中后期出现对胡氏的反动,一大批《春秋》学者转而反对胡氏,从学术内部进行反思、创新。比如陆粲的《左氏春秋镌》与《春秋胡氏传辨疑》,杨时伟对对胡安国乃至于《左传》的怀疑受其影响很大。

杨氏虽以《胡氏春秋》名家,却终身未遇。陈继儒感慨道:“若使杨先生此书成于国初,遇宋文宪、刘文成,必将置之著述之林,同事笔札。又若遇刘三吾学士,当如孙吾与韵书故事上呈进览,赐名刊行,不幸不遇诸先生辈,犹幸而遇申大司马,捐金助刻。”陈氏所总结的“不遇”,正可概括杨时伟一生遭际。因其不遇,故“其于孔门,志在狂狷,常慕诸葛武侯、陶靖节为人,手辑其书。而二公出处虽殊,要皆不背本朝有《春秋》之志焉。”(陈仁锡《洪武正韵笺序》)合刻《诸葛忠武书》、《陶靖节集》亦是遵循春秋大义,推而广之,以狂狷人物为中心的《狂狷裁中》亦在春秋大义涵盖之内。可见,杨氏之学全以《春秋》为去取,具有浓厚的正统色彩。

2《春秋赏析》及其内容

《春秋赏析》,又名《春秋左传赏析》,二卷。版框高19.3cm,宽12.8cm;凡两册,每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上卷卷首题:茂苑杨时伟去奢著、弟时俶思永校,金沙冯玄润元敛、周应秋茂实阅,有朱文方印“洪氏双桥珍藏”。书前有文谦光序文一篇,《序》后有四方墨印:左上“谦光之印”,左下“文去盈”,右上“裸孙”,右下“杨时伟之印”。下卷卷首题:茂苑杨时伟去奢著、弟时俶思永校、海虞王宪曾孝甫、钱谦益受之阅。书末有文震孟《题〈春秋赏析〉》一篇。《经义考》卷二百六:“时伟,字去奢,吴人,《春秋赏析》二卷,存”。[2]此书未见他处收藏,为南京大学所藏孤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此书刻年定为天启元年(1621)刻本,所据当为杨时伟自序末云“天启元年重阳日”。是书《目录》之后尚有一段叙写补遗的文字:“右《赏析》一书,专以阐幽为主,故于名卿大贤,间偶及之,而百不举一。兹因检《传》异同,别有疑析,附录三章,实则所遗不止于是也。乙丑六月酷暑日记”。乙丑年为天启五年(1625),故此书刊刻时间最早不超过天启五年(1625)[3]。又《狂狷裁中序》作于天启六年(1626)元旦,疑二书同时刊刻。

卷首有杨时伟《春秋赏析序》: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书快境也。乡读《春秋》,惟是左、胡。衮、钺有名章彻者,往往随人妍媸。至于微显阐幽,茫乎未暇。及见吾乡陆子余先生所著《春秋镌》、《胡传辨疑》,雅多疑晰,真二家之功人也。既深向往,窃复参研,间有异人奇事,忠孝节烈。而其人微、其事隐,至素不能举其姓名者得若干条。譬犹出古鼎于重渊,起干将于沉狱。徒人费其首也,而鲁、宋、陈三大夫如叔仲、荡、洩辈并罹幽冤。深文周内,康矦爰书,未闻覆讯。且谏而死者,谓无自立辟;弑而逃者,谓越竟乃免。据盲史之假托,岂素王之舛诬与?或曰:必若子言,二氏不足据耶?夫是非褒贬,亦据其可信者。尔其谬盩于《春秋》,而假托仲尼者,吾焉得信之?是故狐、赵显,而吕、郄销声;錡、犨诛,而温季骈首。皆明具矜疑,读者弗察。凡诸冤抑,簧鼓雷同,疑误千载,私所愤懑,僭为洗雪。又冥鸿雾豹,如鲁馆人、郑贾人、晋两绛人,并其姓名至轶不传,故表而出之。嗟乎!又安用姓名哉?独赏独析,都忘与共;知我罪我,置勿问矣。

《春秋赏析》旨在重评春秋人物。杨氏以质疑“左、胡”为重,上述两书一于史实中间杂评论,一于注释中意存褒贬,延续《春秋》笔削之义。杨氏所疑不单《春秋》以来之褒贬传统,而是褒贬之标准及去取之例。

“微显阐幽”是杨时伟的主导思想,意欲表彰被淹没的“异人奇事,忠孝节烈”。这些人有大夫,也有平民,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被左、胡为代表的主流评价所忽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春秋赏析》品评了《左传》中的73个人物,中上卷19组,37人;下卷14组,30人;补论3组,6人。卷上:徒人费、骓甥、聃甥、养甥、遂因氏、颔氏、工娄氏、顺遂氏、吕甥、郄芮、竖头须、竖侯獳、郑商人玄高、蹇叔、百里奚、荡意诸、叔仲惠伯、箴尹克黄、洩冶、华御事、华元、郑贾人、郄至、匡句须、施孝叔、公族穆子、田苏、公孙黑肱、薳子冯、申叔豫、晏平仲、齐太史、南史、卫急子、寿子、宋世子痤、司城子罕;卷下:重馆人、绛人、城杞绛人、鲍叔、罕虎、医缓、医和、解扬、蹶由、孟僖子、舆嬖袁克、膳宰屠蒯、观从、芋尹无宇、申亥、栾共子、夙沙厘、城父司马奋扬、宋公子目夷、楚公子申、公子结、公子启、卫公子郢、褚师圉、公山不狃、王生、张柳朔、晋文姜、赵姬、齐仲子;附论补遗:季文子、晏子、赵宣子、栾武子、隋武子、赵文子等。《左传》中涉及的人物达3400多人,作者选取36组73个人物进行赏析必然有其用心。《春秋赏析》所选人物按杨氏目的可分为四类。

(1)微显类。此类人物多是潜藏巨大力量的下层百姓。《左传》对他们的描写较少,“往往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插曲或作为事件的枝蔓附带加以记载,他们多以群体的面目出现,极少作为单个独立的形象进行详尽的描述。”[4]如“重馆人、绛人、城杞绛人”这一组,他们运用自己的机智对国君进行巧妙的劝谏,《春秋赏析》曰:“是三人者,皆非常人也。或敏而谏事,或博而有文,或肃给而恬朴,夫有知虑者可与备,筹策多闻识者可与备,顾问朴重长年可与备。”《春秋赏析》以忠孝为工具来“微显阐幽”,表彰小人物;又以小人物为载体,宣扬忠孝思想。二者互为目的与手段,彼此不可或缺。此类人物共7组12人,虽然总数上并不占优势,却被作者放置到最为重要的位置上。

(2)阐幽类。此类人物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所为之事也曾受到前人关注,只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定位。杨氏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己见,得出耳目一新的结论。如“齐太史、南史”条,杨氏下断语曰:“赵盾、崔杼之事,为晋史易为,为齐史难,而南史为尤难……是故史以人重轻,而国以史升降。史诚得其人,一董狐足以充晋乗;而苟非其人,即百倚相无以辟梼杌。”将史的意义提高到关系国家兴盛与否的高度。如蹇叔、百里奚之贤,鲍叔、罕虎之知人,解扬、蹶由之勇,栾共子、夙沙厘之忠,赵姬之让等,杨氏都扬而表之,阐明其幽隐之处。此类共20组,除去华御事,共47人。

(3)洗冤类。这类人物以杨氏《序》中所言“鲁、宋、陈三大夫如叔仲、荡、洩辈”为代表。这三条议论主要针对胡传而发,所谓的幽冤也是来自《左传》与胡传的权威评价。比如“洩冶”条,陈灵公与大臣宣淫,洩冶谏君而死,《左传》、《胡传》对其持否定态度,以为他言尽无隐。杨时伟不但怀疑《左传》所引孔子之言的真实性,还指斥胡传为附会之言,从情、理两端指出这一评价的荒谬性。他如叔仲惠伯之死君命,荡意诸之死职,吕、郄为晋惠公、怀公尽忠,郄至淡然处死,受到了杨氏的高度评价,是其翻案文章的典型代表。再加上怀疑晏子“他人之君”的言论,此类共6组,7人。

(4)重责类。此类以名公卿为主,共3组,加上因退让辱君的华御事,共7人。另外,还有未在分组中出现,而在“司城子罕”“宋世子痤”等条论及的宋向戍。之所以重责公卿,一方面与本书“忠节之事,当严于君子而宽于小人”的主旨有关;一方面则与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的现实政治息息相关。

3《春秋赏析》与《狂狷裁中》之关系

《春秋赏析》一书旨在人物品评,与杨时伟另一本重要著作《狂狷裁中》大有关联,都是明末史评类著作的典型代表。

(1)二书有时间上的接续性。一、创作时间上的接续。杨时伟《春秋赏析序》的写作时间为天启元年(1621),从其序的内容可知,此时已大体成书,补遗部分写作时间为天启五年(1625)。次年元旦他又写了《狂狷裁中序》,此后不久将此书刊刻。也就是说,《狂狷裁中》的创作紧接《春秋赏析》,并且在创作《狂狷裁中》的过程中,完成了《春秋赏析》的补遗工作。二、评论人物年代上的接续。《春秋赏析》所评人物是春秋时人,品评的范围主要是《左传》所及人物,亦有载于他书春秋时人,比如见于《史记》的百里奚、蹇叔。《狂狷裁中》则上起战国下至金、元,首列田子方、魏成、李克、豫让,都是战国初期之人。杨时伟在作此二书之时有整体意识,《狂狷裁中》明显地承接了《春秋赏析》。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书的《诸葛忠武书》开始,杨时伟就已经着手论述从春秋到元代的仁人义士,以矫正不良世风,挽救日颓国势,上慕贤臣良将,下慕高行奇节。万历末年朝政混乱、天启年间阉党横行,再有北方女真之患日益严峻,成为杨时伟纵论古今、倡导忠义的外部动因。

(2)二书有着体例上的一致性。比如两书的内容都是专门的人物评论,先列此人的主要行迹,再就此发表个人看法。再如编排的原则都是以类相从,大体按照时间排列。《春秋赏析》将秦国老臣“蹇叔、百里奚”放在一组,《狂狷裁中》将蜀国三忠臣“蒋琬、费祎、姜维”放在一组,皆是此类。

(3)二书有着行文风格的统一性。杨时伟史评文的特点是先下断语以立论。如《春秋赏析》“郑商人玄高”条,以“贤而能显易,才而善隐难”破题,为弦高定位。以“彼行贾者耳……殆先于佚狐、烛武矣”承题,论定弦高的成就。又以功成而不闻郑赏,荡开一层文势,再引用子产告韩宣子的话来论证商人与郑国的密切关系。最终统言郑国三位奇异商人,而以居奇贾祸者作对比。整段论述都是围绕着弦高以一介商人的身份为郑国立下大功,而功成不赏,体现出其敏智。《狂狷裁中》“豫让”条曰:“豫让,忠臣也。”而以聂政作为其陪衬来表现豫让的忠义。他多类此,不一一论述。

(4)二书有着评价标准的相似性,即以忠义取人。《春秋赏析序》曰:“既深向往,窃复参研,间有异人奇事,忠孝节烈。而其人微、其事隐,至素不能举其姓名者得若干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狂狷裁中》曰:“是编上起战国,下迄金、元,取忠臣孝子志士仁人之事而论说之。”[5]杨时伟选择标准即忠孝节烈,符合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堪为当世楷模者,在此总标准之下,才会有论述对象的差异。

《春秋赏析》与《狂狷裁中》的最大不同是论述对象的差异。《赏析》的主旨在于“微显阐幽”,专以破常论为务,这也就使得此书在对象选择上与社会主流评价有很大区别。《狂狷裁中》所选定的人物虽涉于狂者、狷者,但大多是社会所公认的“忠臣孝子志士仁人”,以“凭虚不如履实”的言论受到四库馆臣的嘉许。这大概就是《春秋赏析》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它与四库馆臣所代表的乾嘉征实之风不合,多有奇言怪说,虽然以忠义裁之,仍有故意出奇之嫌。正如四库馆臣在《史纠提要》中所言:“明代史论至多,大抵徒侈游谈,务翻旧案,不能核其始终。”不过,《春秋赏析》虽然“务翻旧案”,却并非泛泛空论,我们今天考察此书的价值,其卓荦不群就在于翻旧案用力处,正是因为不迷信前人,才能广泛地关注社会各阶层。而怀疑古人言论真伪,也成为明末市民文化繁荣之佐证以及清代疑古思潮之先声。

《春秋赏析》在晚明史评类著作中独树一帜,体例统一、宗旨明确,宣扬忠孝仁义,表彰幽隐,富有强烈的奋发之气与实用精神。既无“迂阔”之病,也无“矛盾”之弊。①四库馆臣评郑庚唐《古质疑》曰:“数页之中,自相矛盾。”(《四库全书总目》)评程至善《史砭》曰:“大抵迂阔之谈。”(《四库全书总目》)他们对晚明史评著作多下贬语。确如文震孟所言“抉隐导微,如累劫暗室,一灯照破,功在世教。”救世之心,时伟无时或忘。与文氏所推崇的王淑士《读史商语》皆能大胆立论,冲破相因陈论,虽未见得条条精当,却能针砭浊世陋俗,与晚明逐渐高扬的士风相互应和。《春秋赏析》成书之后不仅受文氏好评,还直接影响了周圣楷《楚宝》一书的创作。周书不但体例参照《春秋赏析》,还直接引是书“箴尹克黄”与“城父司马奋扬”两条作为论述佐证,略可见《春秋赏析》在明末的影响。杨时伟、周圣楷等人构建社会秩序的努力,与晚明社会秩序崩塌的现实相适应,提倡伦理道德、忠孝廉节有其现实意义。

附记:本文写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图书馆李丹主任的帮助,谨致谢忱。

[1] 张世伟.自广斋集[C].四库全书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2 册[A].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428-429.

[2] 朱彝尊.经义考[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691.

[3] 林颖政.明代春秋学研究[D].台北:国立中央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49.

[4]郭丹.《左传》人物形象系列及其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5] 永镕,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765.

猜你喜欢
杨氏左传赏析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江海学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6:42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中国果树(2020年2期)2020-07-25 02:14:34
早梅(节选)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百家讲坛(2016年7期)2016-08-09 18:49:42
步辇图赏析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