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发展动态观察*

2015-12-16 03:53曾小英
新世纪图书馆 2015年8期
关键词:版权法馆藏文献

曾小英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蓬勃发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尤其是以图书馆联盟为基础的文献传递业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面向全国,所有读者不用注册,不受任何地域或其他使用限制,不受IP控制,免费使用。据统计,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远程文献传递达到532559篇。该项目被认为是坚持公益性为宗旨的服务项目,可减轻基层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的压力[1]。又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是我国社科和人文学科外文文献提供的权威机构。在CASHL管理中心服务主管王晶晶做的《CASHL2013年服务工作总结》中,提到CASHL文献传递服务总量突破0万笔,成员馆达到748家[2]。而国外的个别学术刊物上,有的作者却仅凭少数介绍中国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的英文文章,而推论为中国的文献传递业务还是缓慢发展的[3-4]。认为我国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BALIS)下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子系统,仍然是一个沉睡的巨人。这个细微之处,提示我们要加强对外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动态观察、持续研究,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偏见,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此笔者搜集了近年来刊发的报道国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研究。

1 近年来有关国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发展与研究案例

1.1 评价文献传递服务的行业研究报告

提到文献传递业务,传统的图书馆用户一般会首先想到图书馆,但在互联网时代,不少网络资讯服务商都先后开辟了文献保存、下载服务,也即类似于图书馆的远程文献传递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对文献传递的研究视野要跳出图书馆的圈子,需要同步了解“既是竞争者又是同行”的发展现状。有篇由Outsell公司出版的文献传递行业的研究报告就值得一读(可通过Reprints Desk来免费获取,但售价单价却标明为895美元)。

在这篇研究报告里,涉及的调研对象包括:(1)大不列颠图书馆(British Library);(2)版权许可中心(CopyrightClearance/Center,Inc.);(3)Deep Dyve,Inc.;(4)德国专业情报中心(FIZ Karlsruhe);(5)Infor-mation Express,Inc.,(6)Infotrieve,Inc.;(7)琳达大会堂图书馆(Linda Hall Library);(8)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9)ProQuest LLC;(10)Reprints Desk,Inc.;(11)Research Investment,Inc.;(12)商惠知(Swets)。

这些被调研的机构中,有传统图书馆,如大不列颠图书馆,也有新兴的图书馆,如琳达大会堂图书馆,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库,该图书馆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资助机构,免费向公众开放。对于罗列的商业公司,有的曾是纸媒时代的佼佼者,但在互联网下却变为日渐衰落的资源供应商。如荷兰的商惠知,曾是国际上著名的期刊代理商,但2014年9月宣告破产[5]。有的商业公司是非直接源于文献信息服务发展起家的,如Infotrieve机构是商业服务解决方案开发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解决方案可通过安全可靠的社交网络工具改善电子内容访问并促进合作。

这篇高达895美元的研究报告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吸引了156位受访者,68%来自企业部门,14%来自政府部门,13%来自教育部门,还有5%来自卫生健康部门。而且受访者基本来自美国,缺乏不同国别用户的使用体验,或许因偏见影响到调查结果。一些调研结论如下:“这些文献传递服务机构,仅仅FIZ AutoDoc是从2012年开始跟踪的,其他都进行过前期跟踪。如2008年,2012年,Reprints Desk以及 Linda Hall Library这两个机构在三个评价指标里均属得分最高的一类机构。从2008年起,Reprints Desk在所有指标属性里,就一直占据“具有杰出性能表现”的位置,评价得分是最好的。从文献传递范围的深度和广度看,British Library特别突出,其次为FIZ AutoDoc,Infotrieve,以及Linda Hall Library。从文献传递的消费水准看,Linda Hall Library比较接近Reprints Desk。从文献传递的经营环境看,FIZ AutoDoc,Linda Hall Library,The Research Investment这三家机构被认为具有好的商业环境,也即善于挖掘文献传递的商业潜力。

也许这篇行业研究报告里充斥着对Reprints Desk的褒扬,让Reprints Desk的服务宗旨“在整体满意度及任一服务要素上都要位居第一,追求有广度与深度的服务,让用户可以合理价格轻松获得原文”得到更好的宣传,具有广告意义,但也让我们可以在Reprints Desk平台上免费获得这篇原售价比较高的详实研究报告。

这类仅立足文献传递,聚拢相关资源供应服务机构的评价研究报告,将有利于加强不同机构的显性竞争,也对直接从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图书馆员带来直接的参考作用。同时,横跨不同行业性质的调研,也表明文献传递服务是一项值得发展的数据服务内容。

1.2 日韩两国的馆际互借依然有发展瓶颈

数字资源环境下,人们越来越习惯或依赖新的信息交流模式。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知识产权问题中,关于规范数字化文献传递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尖锐。就全球范围内的现有版权法案来看,版权法对数字资源的数字化传递大多还是持保留态度,即没有放开约束,或者说没有及时更新法律准则来描述数字化文献传递的合理使用原则。例如,英国的版权立法改革还在持续进展中。从地缘、人文环境看,日本和韩国离我国比较近,互相影响的程度会比较高,我们可了解这两国的发展瓶颈问题,以作近距离的观摩。

从韩国的现状看[6],韩国的版权法问题,以及版权法对数字化文献传递服务的影响问题,正被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问题被有关人员建议提交给韩国图书馆及信息中心,拟要求提出解决方案。因为该国的数字化文献传递服务已经超出了现有版权法的许可范围。也许他们会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版权结算中心,让学术资源的版权持有者能更好地管理版权结算。

从日本的现状看,该国的文献传递还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手段上,服务效率比较低。这个判断是基于一个实践案例观察得来。例如,北美日本研究馆藏协调委员会(The North American Coordinating Council on Japanese Library Resources(域名为 guides.nccjapan.org)的研究报告曾指出这个低效问题[7]。北美日本研究馆藏协调委员会为了支持全球日本研究的材料获取,于2002年建立了全球馆际合作框架(Global Interlibrary Loan Framework,GIF),参加成员包括北美及日本的学术图书馆,这些成员互相提供非返还式的期刊文章及其他类型文献的传递服务。负责满足研究型用户对日本研究领域的资源需求,同时为对日语材料感兴趣的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但是,从目前的实践现状看,因知识产权的国别环境不同,造成文献传递效率也差异很大。例如,在北美的成员馆可以采用自动化扫描技术,将形成的PDF格式文件传递给终端用户,或者提供文章下载的链接地址给索取馆,再由索取馆转发给终端用户。在日本的成员馆则依然是将需求材料进行影印,然后再通过航空邮件方式寄出给索取馆,让用户等待这种蜗牛速度般的服务。另外,在这些成员馆之间,还存在货币结算的困难,如缺乏文献传递的服务基金资助,缺乏互借的货币结算转化,也存在书目系统切换的困难,如有的成员馆没有参加OCLC项目时,就要在不同馆藏登记系统里切换查找。

每个国家的知识产权都有别于其他国家,就日本的文献传递效率低,服务成本高而言,应该与该国的版权法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跟该国的图书馆员发展业务取向有关。如该国的小樽商科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曾实施IRcuresILL项目(2008年),意图大力发展机构知识库,放弃发展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的传统项目[8]。

1.3 美国与芬兰的文献传递成功案例

前面提到北美日本研究馆藏协调委员会的北美成员馆可以扫描读者所需的文献,进行数字化传递,这足已说明,美国的文献传递业务在网络化、数字化传递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不同的出版社对于近期销售的现刊数字资源有不同的使用说明要求,图书馆员不光要熟悉扫描与传递文献工作流程中的基本工作步骤,也要知悉各个出版社对数字资源设置的使用障碍、门槛。例如,有的出版社会要求采用传统手段进行文献传递,迫使图书馆员要先打印出在线数字资源,再扫描传递给索取馆,看似不合理的多余步骤,却是出版社认为可以限制图书馆进行批量传递数字资源的箍环,逼迫图书馆员在工作态度上都消极应付文献传递,由此保证出版社的出版盈利不受严重影响。但是,在复杂的使用背景下,也会造成个别图书馆形成新的应对措施。以美国的耶鲁大学图书馆为例,该校图书馆于2012年推出了一项新的且免费的馆际互借兼文献传递服务[9],该服务方式将扫描与传递文献这个工作流程不再局限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馆员来操作。

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该馆馆员如此介绍:“大多数情况下,扫描与传递文献的流程都由馆际互借服务部门操控,或者由接入服务部门(access services units)所操作,但目前,已将请求传递的环节介入到现存的各个岗位位置与工作流程里”,通过改变工作流程,将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进行集成化管理,服务效率得到有效的改进,在试运作的第一学年里,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用户提出了16781个扫描请求。这些请求中,有12242次被耶鲁大学图书馆馆群(耶鲁大学图书馆馆群包括五个图书馆:(1)the 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SML);(2)the Center for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CSSSI);(3)the 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DIV);(4)the 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LAW);(5)the Cushing and Whitney Medical Library(MED))满足,满足率约为73%。初步看起来,图书馆的用户需求获得了巨大的满足。

这种集成化服务方式的创新特点为:读者进行馆藏目录检索时,可顺着提示语的指引链接到文献请求服务链接,直接提示读者不仅可以到馆藏地点索取实体馆藏,也可使用扫描文献的服务方式获得文献传递;集成服务后,文献传递请求、处理过程发生的业务统计数据都可延伸利用,如统计结果让负责馆藏发展的部门也直接受益;集成服务后,可将两种相似岗位职责相似的馆员,如存储馆员(reserves staff)跟扫描与传递馆员(Scan and Deliver staff)整合在一起,扫描后的文档直接进行存储管理,并提供在线的开放链接,让读者日后直接检索、下载使用,减少扫描内容的重复发生次数,由此减少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请求的服务成本。目前,我国不少地区都有开启区域馆群的馆际互借服务,如2014年10月正式启动的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通借通还服务,亦可参考耶鲁大学的流程更新方法。

前文提到,韩国遇到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文献传递的知识产权立法障碍问题后,就寻求在知识产权上做文章。而一些同样是国土面积较小的其他欧洲国家是如何改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呢?以欧洲的芬兰国家为例,该国建立了国家存储图书馆(National Repository Library,NRL),馆藏分别来自国内其他图书馆的捐赠,再通过馆际互借方式免费提供给芬兰国内的其他图书馆。一方面可以节省、释放各个图书馆的馆藏空间,另一方面又可让使用率低的书刊集中管理后,再活化、提升其互借后的利用率。据统计,2010年,有80000次馆际互借请求,而且所有的请求都在24小时内得到处理,被借的图书都要求在发出请求后的第二天可以获取到,文章类的请求则被扫描方式传递给需求图书馆,有时候则直接发送给终端读者。公共图书馆发出的传递需求多为纸质图书,学术型图书馆发出的传递需求多为期刊文章。这样快捷的馆际互借,在1998年达到了使用峰值,有300000次互借请求,2009年则下落到90000次。之后,引进Relais software软件来促进馆际互借请求的效率提升。如此高效的馆际互借确保读者能快速获取需求的文献,也让馆藏空间的节约获得显著效果。在美国,有一些图书馆联盟、团体也开展了类似芬兰国家存储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的共享印本馆藏(Shared print collections)计划[10]。

1.4 文献传递的研究得到细化

从技术角度上看,一般会提供基于Web的服务模式,如西班牙的大学之间就使用这种模式来发出请求并获得文献。但进一步细化研究后,发现有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的探讨文章,如采用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SOAP)来解决[11]。有的服务机构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判断是否需要发出文献请求,还专门构建了预览的服务模式。如DeepDyve是一个新的搜索引擎,专门为知识型读者服务,目前宣布提供新的免费增值(freemium)服务模式,允许读者提前预览任何一篇文章,预览时间为每天3~5分钟[12]。这个创新案例值得关注,可让读者在阅读摘要的基础上,再初步浏览全文,使发出的文献请求更有针对性。

从文献传递的内容类型看,关于图书的文献传递研究涉及的人不多,因为图书整本扫描较难,也受版权法的制约。但是有些图书频繁被利用,例如学生使用的教科书(textbooks)若能得到有效的互借,或许可以带来图书类型的互借、传递突破。根据美国威奇托州立高校(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in the US)的调研,“通过回顾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及各成员馆在互联网上公示的馆际互借政策,可发现,大多数机构都没有通过馆际互借的业务统计数据来追加判断该订购那些教科书,也不从教师使用的教材服务单(instructor utilization of course reserve)里寻求一个可替代的教科书收藏单。”虽然教科书类型的互借、传递请求是一项小比例的请求,但过去五年时间里,教材书的馆际互借请求数量却翻了两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采访馆员所订购的教材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在过去五年里,有17000个借阅请求,其中有104个是关于教材书的借阅需求,但这104个教材书都没被采访员订购)。这个立足于教科书来研究馆藏发展与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关系的细小角度探讨,可让我们增加了解教材书在馆际互借中如何运作,频次如何,效果又是如何的观察视野[13]。

2 结论

通过前文的案例,我们可大概了解近年来国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发展现状。总体而言,有以下显著特点。

2.1 文献传递业务不局限于图书馆行业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是图书馆实施资源共享的必备手段之一。每个图书馆都不能单独满足读者的所有借阅需求,资源的共建共享才有机会提高需求的满足率。但是,随着文献资源出版方式走向复合出版、走向垄断经营后,资源供应商为了追寻更多盈利空间,也开始涉足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如提供单篇文献的订购服务,提供在线阅读、下载、传递服务,而图书馆行业却受制于版权法,服务方式不能完全灵活开展,文献传递业务深受商业机构的冲击。如前文中Outsell公司出版的评估报告里,Reprints Desk是一个内容服务商,在各个调研评估指标里都位居前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中国国内也有类似的例证,如有人将超星公司的百链云服务系统跟国内几个重要文献系统进行比较,得出这样的个别结论:百链云服务系统24小时的满足率在90%以上,商业信息服务机构对客户满意度更为重视,服务也更为高效[14]。

2.2 大多数研究报告都能直观了解读懂

综上,很多研究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文章都是应用型研究为主,读者能直观了解案例的发生过程、优化过程,即就是偏重技术类的,也可大概了解哪些业务环节得到了解决,如采用电子邮件系统、修改服务链接的服务界面、提供预览服务等等,这些都容易得到启迪。但有些研究者可能数学功底比较深厚,会采用数学模型来分析,阅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模型知识才能读懂。例如,2008年7月到2012年6月,合计48个月,在查塔努加城市的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研究者使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业务数据建立一个以季节变化为模型的主要平均移动值,用来预测馆际互借请求。这个预测,还跟实际的数字进行比较,以确定预测的准确性”[15]。

2.3 文献传递业务有国别的发展差距

前文提到,有的国家遇到知识产权的使用准许障碍时,就寄希望于版权法能快速修订,似乎修订之后就能解决发展的网络化、数字化文献传递问题。殊不知,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诉求。在数字化出版环境下,出版社更希望通过修改版权法来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例如,在德国,在出版商和书商协会的不断游说下,2008年1月1日德国新的版权法实施,一般情况下不再允许图书馆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文献传递,只能通过邮寄和传真方式开展文献传递服务,除非是针对个人读者对一些灰色文献和人文类出版物的传递请求[16]。新版权法实施后,该国的文献传递业务量急剧下降。在澳大利亚,合理使用的界定要受澳大利亚版权的束缚,而且这部法规比起美国的版权法也有更多的限制[17]。

美国的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业务显得比较特殊,他们还在引领着这块业务走向新的制高点。例如,基于Rapid ILL系统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不少人进行了实践观察。有人如此介绍,“参与的成员馆同意24小时,或更少的周转时间开展文章的传递服务。有很高的满足率,至少94%。”“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馆际互借服务处接到2792个图书章节的借出请求,有1945个得到满足,满足率70%。同时,申请借入的环节,有438个图书章节被请求借入,有369个获得满足,满足率是84%”。这个对图书章节进行文献传递的实践案例及较高满足率的实践结果表明,美国图书馆还在开拓、书写新的成功的故事[18]。

2.4 基于采购合同研究文献传递的文章比较罕见

除了版权法的实施会严重影响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外,还有一个扼制图书馆发展文献传递业务的瓶颈,就是出版社设计的用于消除“合理使用”条款的限制内容,这些限制内容都是以买卖合同的形式写入到订购方案中。如出版社会酝酿、指定能契合其商业利益的使用许可模板,并要求图书馆签署订购合同时严格执行使用许可协议。如果遇到合同条款与版权法的合理使用条款相抵触时,就会让图书馆员无所适从。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可能是受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所限制,研究者较难获取图书馆与文献资源供应商签署的最终买卖合同[19]。

总体而言,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工作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此外,当从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馆员面临业务发展难题时,不能寻求单一的解决途径。

[1]蓝青.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的创新性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85-88.

[2]2014年CASHL中心馆馆长工作会议成功召开[EB/OL].[2014-06-20].http://www.cashl.edu.cn/portal/portal/media-type/html/group/whutgest/page/newest.psml?me tainfoId=ABC00000000000000921.

[3]Wang Qian,Han Yu.Analysis of BALIS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 management[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3(3):90-94.

[4]McGrath Mike.Interlending and document supply: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85[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4(1):33-38.

[5]Swets Information Services B.V.declared bankrupt.[EB/OL].[2014-09-24].http://www.swets.com/news/swetsinformation-services-bv-declared-bankrupt#.VDI-ic3kxiSw.

[6]Suhyeon Yoo,Hyesun Kim.Copyright clearing methods for electronic document delivery in Korea[J].Inter 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3(2):54-58.

[7]Paulus A R.North American Coordinating Council on Japanese Library Resources[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3(2):36-42.

[8]IRcuresILL(in English)[EB/OL].[2014-04-20].http://drf.lib.hokudai.ac.jp/drf/index.php?IRcuresILL%20%28in%20English%29#h2b5ab2d.

[9]Bruno T C.Assess,enhance,repeat:fostering a culture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document delivery[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3(3):75-80.

[10]Howard J.Short on space,libraries lookto one another for solutions[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13(7):16-17.

[11]Rodriguez-Gairin J M.E-book lending:the challengesfacing interlibrary loan[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3(2):48-53.

[12]DeepDyve launch‘five-minute freemium’service[EB/OL].[2014-06-20].www.researchinformation.info/news/news_story.php?news_id?1272.

[13]Blackburn G,Tiemeyer R.Textbooks and interlibrary loan[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13(1):5-18.

[14]黄静.变革中的文献传递服务:案例剖析与路向管窥[J].图书情报工作,2013(7):55-59.

[15]Ahmadi M,Dileepan P,Murgai S R.Predicting demand for inter-library loan requests[J].The Bottom Line,2013(3):116-128.

[16]陈清文,曹艳.国外图书馆文献传递版权立法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德国为例[J].图书馆,2011(5):77-78,87.

[17]Broad E M.Update from Australia:the copyright cloud hanging over our national collections[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3(3):81-86.

[18]MacWaters C.Having it all:using RapidILL for book chapter interlending[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3(3):87-89.

[19]Eschenfelder K R,Tsai T I,Zhu X,Stewart B.How institutionalized are model license use terms?An analysis of e-journal license use rights clauses from 2000 to 2009[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13(4):326-355.

猜你喜欢
版权法馆藏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置于语境或断章取义:法律解释与澳大利亚版权法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欧盟知识产权局网站新增成员国版权法专题页面
欧盟知识产权局网站新增成员国版权法专题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