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辰
尽管每张照片的诞生都源于曝光的那一刻,但最终呈现的形式却不一定停留在那一瞬。
随着人们获取图片方式已经多样化,影像本体语言也在随时代变化。而作为创作者,摄影师不一定是实际按动快门的人,但毫无疑问是影像意义的组织者与建构者。
来自爱尔兰的摄影师大卫·托马斯·史密斯(David Thomas Smith),便利用谷歌地图创作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大型景观影像《人类世》(ANTHROPOCENE)。“人类世”是一个地质学术语,指人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由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在2000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类已经生活在新的地质时期,其对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然循环,成为地球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这组作品中,史密斯选择北京国际机场、美国硅谷、迪拜、三里岛、三峡大坝等城市与景观,对全球经济、产业、能源发展方面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卫星影像进行创作。这些区域形式感强烈,同时也呈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被改变的世界景观。在史密斯看来,距离的变化或许会引导人们用全新的方式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处,才会发现地球究竟是多么脆弱。
换个高度看世界
史密斯曾经在英国威尔士新港大学学习纪实摄影,其作品主要关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热点话题。尽管自己的作品曾在欧洲多个国家进行展出,但史密斯对此并不满足,他不断探索影像表达的新方式,而《人类世》即是这一系列尝试的代表之一。
史密斯说,《人类世》这组作品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新媒体艺术家列夫·莫诺维奇(Lev Manovich)。莫诺维奇曾经提到:“在20世纪末,影像创作的重点已不再是创造新的媒体对象,而是去发掘整理已经存在的媒体形式。如果你想尝试特殊的影像效果,没准它已经存在了。”
在莫诺维奇的启发之下,史密斯逐渐把凝视的目光转移到谷歌地图上。在他看来,用卫星地图进行艺术创作将成为一种全新的尝试,这种新颖的表现方式既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也突破了欧洲传统纪实观念的束缚。尽管表现方式比较边缘化,但史密斯依然把这组作品的类型定义为纪实摄影。他希望通过对地球影像的选择与重构,揭示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地球面貌的改造已经比数十万年的自然演化还要多。”史密斯说,把这组作品取名为“人类世”即是表现地球所处的“人类时代”。这不仅是地质学意义上的专有名词,而是为了表现地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下翻天覆地的变化。
画面中,史密斯选择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具有紧密关联的地域进行创作。三峡大坝作为人类控制滔滔江河的巨大力量,已经使得当地地貌产生一定变化;迪拜在沙漠地区的崛起也离不开丰沛的石油资源与便利的贸易口岸;而拉斯维加斯从一百年前的小村庄转变为巨型旅游都市,则依赖于赌博业在当地的发展。那些由水泥建筑与高速公路勾勒出的形象,在叠印与对称的处理下显出别样的形式美感。然而,这样的影像也在告诉我们,在人造景观下存留的曾经是原始的自然秘境。
史密斯说:“尽管也可以选择一些原始的自然地域来创作影像,但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人类尚未涉足的土地。”
编织世界的影像
在阿富汗地区,地毯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闻名于世。阿富汗地毯不仅是当地居民的必需品之一,各式各样、富有伊斯兰风格的地毯也是当地文化与历史的印证。从19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起,当地的地毯织工甚至把坦克、AK-47冲锋枪与各式战争武器编成地毯图案以激发爱国情感。而到了阿富汗战争期间,他们还把美国的无人机等各式尖端武器“收编”其中。这种既记录历史创伤又具备生动形象的“战争地毯”(War Rugs)为史密斯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在他看来,纪实影像需要引发反省,同时也需要独具风格的形象吸引观众的目光。为此,史密斯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起初,我只是用低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来测试,看看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式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不久之后,我就发现这种对称组合的样式,它看起来美观有趣,又带有丰富的细节。”通过拼接图片,史密斯把原本看似普通的卫星影像转化为一幅幅极具视觉表现力的景观影像,重构出万花筒一般炫目的视觉效果,打破了人们对地图的固有印象。
尽管这种图形处理方式看似简单,但实际创作过程却像编织地毯那样原始而耗时。为了达到高质量的制作要求,每一幅最终完成的作品都需要拼合成千上万张图片,而原始素材的积累只能通过反复截取屏幕来获得。
为了防止出现差错,史密斯需要仔细辨认地图中每一栋建筑甚至每一棵树的位置。史密斯形容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完成巨大的拼图游戏。最大的一幅图像为6×10米,而用于拼接的每一小块图片素材只有指甲盖那么大!
“最终完成一幅作品平均都会耗时6~8周。”史密斯说。
凭借着工匠般的意志与执着,史密斯完成的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细节都令人感到震撼。在被称为“欧洲面包篮”的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当地气候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这片地域覆盖了大量塑料大棚用于种植反季节作物,其中深绿色的湖泊则是由于常年渗入废水造成的;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Fimiston金矿是世界最大露天矿厂,它的面积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太空中都易于被发现。这些由数以千计的图片组合而成的画面就像一张张巨大的“地毯”,既富生动夸张的形象,也记录人们对于这片土地的蹂躏。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
自从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为摄影美学开辟新方向后,冷静、不张扬,依靠大画幅相机呈现丰富细节的摄影风格不断地影响着后代摄影人的创作思维。而其中,尤以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最为有名。在古尔斯基的作品中,他经常采用大画幅相机拼接拍摄全球资本主义的标志性场所,以巨大的幅面与精湛的印刷工艺,展现当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和控制。
在《人类世》这组作品中,史密斯的创作方式也明显受到了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影响。不同的是,史密斯并没有实际参与到照片的拍摄过程中,而是选择另一种观念传承杜塞尔多夫学派的美学思想。“我认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被拍过了,所以重要的并不是记录新的影像,而是赋予影像新的语境和含义,尽管我仍然坚信传统纪实摄影的重要性。”史密斯说道。
相对于其他纪实摄影作品来说,《人类世》这组作品既没有对问题直观说教,也并非宣扬普世价值。它只是以纯粹美观的形式静静展现我们所处的时代,从而引发观众的反思。
“人类拥有整个地球,尽管作为个人可能很渺小,但是如果聚集在一起,我们就是不可阻挡的。”
在创作《人类世》的同时,史密斯也在制作另一组卫星影像作品《阿雷西伯》(Arecibo)。这个名字取于1974年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向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M13星团发射的一组无线电讯号,其中记载了人类的基本信息以及我们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由于目的地过于遥远,当讯号发送到那里时,M13星团早已不在原来的位置。所以,发送这个讯号的目的不在于传递信息,而是意在于向宇宙展示人类的进步与能力。史密斯所创作的《阿雷西伯》同样展示人类在地球上的发展轨迹,他选取了迄今为止最早发现现代人活动的安哥拉和纳米比亚、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发起工业革命的英格兰北部地区、最早测试原子弹的美国内华达州,以及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阿波罗任务着陆点。尽管这些卫星影像作品看上去跟我们打开的谷歌地图没什么差别,但当这些地点被重新整理出来时,那些人类探索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又会引发我们的无限遐想。
凭借新颖的创作理念与精湛的制作技术,史密斯的卫星影像作品已在欧洲多个美术馆展出并获得大量好评。同时,谷歌公司也邀请史密斯在位于意大利的谷歌数字艺术中心展出自己的作品。史密斯从未想过当初脑海里小小的创意作品会做到今天这个地步,他说将继续发掘整理那些卫星影像中不为人知的视点,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组作品后,重新审视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