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事半功倍当家长

2015-12-15 12:14荞麦
现代家长 2015年12期
关键词:性格家长妈妈

荞麦

【方新简介】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副主任心理治疗师,专职从事心理治疗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和培训经验。擅长子女教育、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各种神经症、人格障碍、儿童和急慢性创伤的治疗。

很多父母说,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难、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你花费了毕生的财力和心血去教育孩子,但是投入和回报不一定就能够成正比。很多时候,你的巨大投入不仅没有换回期望中的回报,反而埋下祸根,孩子不仅不听你的话,不领你的情,还仇视你、记恨你。这样的结果让家长心寒,同时也感到两难:放手不管吧,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严格管教吧,亲人也许成了仇人。对家长来说,怎样才能“小投入、大回报”,事半功倍地当好家长呢?

最近,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儿童教育专家方新教授,请她为家长们支招。

明确教育的目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研究教育20多年,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您认为要做好父母,最重要的是什么?

方新(以下简称方):做好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清楚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曾多次向家长们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一般都是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快乐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又经常看到父母们逼着孩子学奥数、学外语……父母不是希望孩子快乐吗?为什么又要逼着孩子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其实,这也容易理解,因为家长们希望孩子获得成功,担心孩子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输掉。

那么,到底什么是成功呢?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考上北大就算成功了。我在北大工作,知道北大每年退学的学生很多。为什么?因为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督促着孩子学习,孩子自己完全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结果离家后没人管,开始疯玩游戏,先挂科后退学。这算成功吗?自然不算,这无疑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有些孩子没有从北大退学,而是顺利毕业,但是到了社会上很难适应。名校毕业生往往自视甚高,没有合作精神,纵然名校毕业,但在职场上举步维艰,这算成功吗?自然也不算。

假如从北大毕业后,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功成名就,住豪宅开好车,但是透支了健康,40岁出头就撒手人寰,这算成功吗?自然也不算。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成功呢?我的看法是:你七八十岁了,面色红润、身体健康、儿孙满堂,那时候才能说你成功了。

所以,我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目光要放远一些,不要为了近期目标而损害远期目标。不要急功近利,为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学校,就逼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结果导致孩子人格扭曲,未来无法获得幸福。

记:那么,您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方:我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生存动机和生存能力。

所谓的“生存动机”,就是让孩子愿意活着,觉得活着有意思。当他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会有所留恋,比如亲情、友情、美食、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我们活在世上最根本的东西。通过这些喜欢的东西,我们才和这个世界产生种种联系。

但是,有些父母为让孩子一心学习课本知识,获得大人眼中的生存能力,不惜减弱孩子的生存动机(即兴趣爱好),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偿失。

有这样一位妈妈,她的儿子喜欢卡通画。为让孩子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她把孩子存的一箱子漫画全部扔掉了。孩子就这么一个爱好,妈妈却逼迫他放弃,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后来因此恨透了妈妈。为和母亲作对,他完全放弃了学习。凡母亲希望他去做的事情,他都不去做;凡母亲不希望他去做的事情,他都要去做。结果这位母亲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不仅熟视无睹,还对母亲的付出嗤之以鼻,而母亲殚精竭虑,却不知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

在全国各地开讲座时,我总是强调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这是他与这个世界的连接,你割断了这个连接,就像把树苗从土里连根拔起一样,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教育的目的,除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存动机外,还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不是家长眼中的好成绩,而是自立、自理能力,独自生活的能力。北大有个学生9月到校,11月他爸爸从南方飞到北大,给孩子洗衣服、买澡票。这个孩子以后能成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他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还谈何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呢!

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家长们就不要再为了考分的高低、排名的先后、上不上特长班等为难孩子了。因为这些都是“浮云”,抓住教育的目的才是根本。只要大方向不错,就不要纠结于细枝末节了。这样,父母省心,孩子轻松。

尊重孩子的爱好

记:父母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教育孩子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请您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谈谈家长有必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方: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我想纠正很多人对性格的两个错误认识。很多父母认为:一、外向性格好,内向性格不好;二、孩子敏感不好。这是大错特错的。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都好,但是如果太外向和太内向就不太好了。太外向的人有什么想法不经大脑,一下子就说出来,会显得幼稚、冲动。太内向的人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跟外界互动,而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会脱离社会。

如果非要说什么性格好,我认为有一点内向是非常好的。这种人表现沉稳,心里有数;而稍微外向的人活泼,待人亲切。总而言之,性格不管内向还是外向,只要适度就好,并不是说性格内向就不好,性格外向就好。

还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敏感不好。其实,正是敏感这个素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敏感的人能够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细小变化和差别。比如,品酒师稍微尝一点葡萄酒,就知道这酒是哪年酿的,出自哪个庄园,是哪个品种的葡萄酿的。他对葡萄酒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这多好啊!

可为什么有的家长不喜欢敏感呢?我想这可能来自有些家长糟糕的自我认知。比如,他本人是比较敏感的人,但是他内心讨厌、不喜欢自己,看到别人小声嘀咕,就认为别人在背后说他坏话,所以才对敏感很不喜欢。而敏感本身没错,需要纠正的是家长糟糕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把人的性格大致分为四种:多血质,反应迅速而稳定;胆汁质,反应迅速但不稳定;黏液质,反应迟缓但稳定;抑郁质,反应不稳定而敏感。20年前,我在北大学习时,老师说这四种类型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我心想,才不是呢,我就不要当抑郁质的人!但是经过20多年的研究,我发现,真的是每种性格类型都有自己的好。比如,当初我不喜欢抑郁质的人,但恰恰是这类人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对生活颇有感悟,多半文学家都属于此种类型。

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本来的性格,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妄图改变,每种性格都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局限性。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除了性格外,我再说说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小孩生下来是没有意识的,长到3岁左右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是0~3岁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孩子将建立起和亲人的依恋关系。

在国外,孩子一出生,医生就把孩子擦干净,放在妈妈的胸口。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和妈妈建立起依恋关系。宝宝不知道是谁生了他,但他会闻味、会听声,他尝了这个人的甘甜乳汁,在这个人的怀抱里他感觉特别温暖特别舒适,以后只要这个人一抱他,他就会笑,会感到美好而安全。

在0~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和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等孩子长大后,再大的风雨,他都能禁得起、扛得住。家长日后教育孩子,孩子也听得进去,改起来也快。

相信他是好孩子

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简单、有效的家教方法让家长朋友们借鉴?

方:有个简单而有效的教育办法,就是你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先相信他就是这个样子。举个例子,你要倒一碗热水,然后把热水端到桌子上。不相信自己孩子的妈妈说:“孩子,你别倒,小心烫着你,我来吧。”这话先给孩子一个暗示,你做不好这件事。当孩子鼓起勇气来证明自己能端热水时,妈妈接着说:“你看你看,水都晃悠了。”孩子的手果真抖起来,妈妈又说:“我说什么来着,不行吧,快放下。”孩子在妈妈的暗示下真的没把这件事干成。

但是相信自己孩子的妈妈会说:“孩子,倒水的时候慢一点,端的时候手要稳。对,就这样,你真棒!妈妈就知道你肯定能做好这件事。”聪明的妈妈自己不动手就把事情干了,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自我价值感,那么你就要爱他、感谢他,而不是监督他,强迫他。有的妈妈为让孩子有个好身体,天天逼孩子吃青菜。其实有些孩子不反感吃青菜,但是因为爸爸妈妈总逼他,他有了条件反射,一见青菜,那种被逼迫的感觉就上来,所以对青菜产生了厌恶。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仅自己劳神费力,还影响教育的效果,让孩子觉得毫无尊严可言。

中国人形容母爱特别凄美,很多母爱被描述为“烛光下布满老茧的双手在缝补衣服”“村头老树下,寒风中飘起的白发”,妈妈经常苦大仇深地说:“因为你,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这样的母爱让孩子觉得特别沉重,他会想:“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那我就应该舍弃自己的愿望,服从妈妈的安排,以便让她高兴。”

妈妈用爱控制孩子,结果导致孩子在精神上一辈子长不大。而且这种孩子长大成人后会不愿意要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从妈妈身上看到,有了孩子自己就失去了幸福。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开朗、有价值感,你就要告诉他,妈妈有了你之后非常高兴,你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多快乐,你让妈妈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自信,还包括性的认同和性的自信。生活中,有些女孩长得很好看,但就是不自信,整个人暗淡无光。为什么?因为她的爸爸通常是忽略她的。而有的女孩长得一般,给人的感觉却很有光彩。这种女孩肯定是爸爸的掌上明珠。

所以,在此我奉劝天下的爸爸们,如果你有女儿,就给女儿削个苹果,或者下雨了送个伞……用你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如果是妈妈,就告诉儿子:“你真酷、真帅!”让他美得不行。经常得到父母赞赏的孩子长大后,不管长相如何,都会觉得“我是有魅力的”。其实,魅力真的跟长相没有太大关系。

另外,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把孩子时刻拴在身边,这样既辛苦了自己,又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多创造机会,让他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在和小伙伴的玩耍中,他会自己学习谈判、表达和妥协……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时候整天在家不出门,长大后需要与外界打交道时,上个人际关系培训班就行了。

小时候把孩子扔到人堆里,除了能够帮助他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还能够弥补家庭教养方式的不足。如,单亲妈妈养儿子,一定要给孩子找一个可以学习的男性榜样。如果他有很多小伙伴,妈妈就不用操心了,因为他自己会去寻找。

优秀的人都是自信的。而孩子自信的来源是父母对他的接受。如果一件事,他做好了你才夸他,那么当这件事没做好时,他就会很害怕。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没把这件事做好时,你觉得很正常,能接受他,让他觉得做不好也没什么。如果父母非要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好时才感到骄傲,那么会让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

如果非要批评孩子,则需要掌握技巧,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你永远是妈妈的宝贝,妈妈永远爱你,但你把这件事做错了。”是这件事没做好,不是因为妈妈不爱你了。孩子很少有不犯错误的,他犯错是因为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你教给他怎么做就可以了,不用批评他的人格。

记:我总结一下,家长只需抓住三点:一是明确教育目的,二是尊重孩子的爱好,三是相信他是好孩子。这样就能轻松当个好家长了,是吗?

方:是的,只要家长意识到这三点,不需要整天监督和陪伴,也不需要对孩子管头管脚,就能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不差,反而会比很多忙得焦头烂额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好、更优秀、更贴心。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性格家长妈妈
家长错了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犯错误找家长
妈妈去哪儿了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