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绿洲与消逝的咸海

2015-12-15 08:27许涛
世界知识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中亚

许涛

咸海水域缩减最严重时竟在一个月内后退了数十公里,使当时一些建在湖边的渔业合作社上百吨级的渔船来不及开走而搁浅至今。

当中亚国家政治精英们仍致力政治权力的得失时,当有关大国继续为地区利益存在份额展开博弈时,威胁中亚地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问题已经无声无息地逼近。中亚地区大部分地域属于干旱的沙漠戈壁、半干旱的荒漠草原和地势起伏的山区,水是稀缺资源。在中亚,不少大河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处于下游。随着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相继独立,原本是国家内部的水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逐渐演变为跨国纠纷,甚至引起国家关系的恶化和外部力量的介入,因此,中亚水资源问题已不是单一的环境问题,它的演进和发展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安全考量。

2015年10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就警告称,如果吉尔吉斯斯坦在俄罗斯的帮助下继续进行跨界河流上的水电站建设,将导致中亚争夺水资源的战争。卡里莫夫指出,中亚的水电资源问题在未来“可能日益尖锐,不仅会引发严重对立,甚至可能导致战争”。他多次呼吁联合国介入,在中亚国家“开始兴建或是与某些大国签署兴建水电站协议之前”,“进行全面的国际专家评估”。乌兹别克斯坦坚决反对吉尔吉斯斯坦兴建坎巴拉塔水电站及纳伦河上游的梯级电站组。

人口增长:越来越拥挤的绿洲

中亚历史上强大政权的建立大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迁徙,这种不同民族人口的流动不仅丰富着中亚广袤草原大漠上的游牧文化,也促使中亚各绿洲上的文明不断更新。在古代希腊人和波斯人建立的帝国统治中亚后,伴随着强大外族入侵发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有过六次。沙皇俄国从18世纪开始对中亚的征服,随后开始实施大规模、有计划的人口迁徙。

沙皇俄国对中亚地区征服的主要目的,除了与当时北上的英国殖民势力争夺势力范围外,在这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广袤地区实行商业殖民开发是另一重要企图。18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主要实施的是军事移民,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亚地区北部。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对中亚地区军事征服的完成,为扩大种植业、纺织业、商业的移民活动成为主体。中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共(布尔什维克)中央决定建立苏联。从在中亚地区开始民族国家划界(1924年)到苏联解体后20年(2014年)的时间里,中亚地区人口增加了5.4倍。

20世纪70年代,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中亚各民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各共和国城市人口与全苏联一样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如农耕传统悠久的费尔干纳地区,人口密度高得惊人。在苏联时期,费尔干纳盆地各族人口已达到1130万人,占整个中亚地区人口总数的30%左右。据统计,1959年~1989年,费尔干纳地区人口增长率高达140%,2010年达到1400万~1500万人。目前,中亚地区人口问题最严重的是乌兹别克斯坦,44.7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养活着3100万居民。已有专家预测,如果中亚各国现有的人口政策不变,到202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总数将接近3500万,塔吉克斯坦可能突破1100万。届时,国民生计与生活资源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而且在未来15年~20年间将呈不可逆转的趋势。分布在中亚各地的绿洲是今天各民族人口聚居的中心,快速的人口增长已经让这些昔日水草肥美的宜居之地不堪重负。

正在从地图上消逝的咸海

中亚五国位于北纬35度34分至55度26分之间,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而蒸发量大,水资源弥足珍贵。在地形地貌上,中亚地区以沙漠和草原为主,其中沙漠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总面积的1/4以上,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尽管有多条发源于东部山区的河流(如阿姆河、锡尔河、楚河、塔拉斯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注入西部平缓地带,但由于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地理与地质特性,这些河流的利用率差别很大。灌溉、发电、航运等用途的开发从沙俄时期已经开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高潮时达到巅峰期。但在全苏统一管理和调配下,对这些河流水资源的争夺式开发还不突出。当中亚各国获得独立后,为了尽快走出苏联解体后的经济低谷,中亚各国对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又进入了新的高峰期。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苏联民族国家划界,使这些河流如今多数都成为流经两个以上国家的国际河流。

阿姆河和锡尔河是中亚地区两条最大的河流,是孕育中亚文明的两条母亲河。阿姆河发源于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帕米尔山区,流经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注入咸海。全长1415公里,流域面积46.5万平方公里,是中亚水量最充沛的大河。锡尔河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天山山脉,经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注入咸海,是流经中亚的最长河流,全长3019公里(含上游纳伦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220万公顷。这两支欧亚大陆上著名的地表水体,以每年近千亿立方米的巨大流量滋养着费尔干纳盆地灌溉区、阿姆河沿岸农业区等地中亚人口最稠密、物产最丰富的地区。除了对于中亚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贡献外,这两条中亚最大内陆河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们最终汇入了中亚的最大内陆湖——咸海,用来自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湿润和凉爽,通过咸海的渗漏与蒸发调节着中亚最大、最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但是,随着千百年来中亚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定居的农业人口不断增多。尤其是在近现代历史上,利用阿姆河和锡尔河水源在中亚地区原有的定居农业区基础上,又开发出大面积新的农业区域,因此大大增加了对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源开采量。尤其是在1954年开工、1981年建成的卡拉库姆运河(早期称“列宁运河”),全长1100公里(阿姆河全长仅1415公里),不仅全程通航,而且使1500万亩耕地受益,并新开垦750万亩耕地,改良2.25亿亩牧场。锡尔河的开发也在20世纪50至90年代进入峰值期,主要是利用上游的落差修建水电站。

由于对阿姆河和锡尔河水源的过度开发,加之气候变暖使冰川萎缩,两河流入咸海的水量大为减少。在上世纪50年代,阿姆河、锡尔河两条河流拥有近千亿立方米的流域水源总量,到80年代流入咸海的水量只有57.1亿立方米。原本两河流入量与咸海蒸发量基本平衡的生态关系,到上世纪60至90年代出现严重失衡。上世纪70年代,咸海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变化: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西北岸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东岸,湖岸线急剧向中心萎缩。最严重时竟在一个月内后退了数十公里,使当时一些建在湖边的渔业合作社上百吨级的渔船来不及开走而搁浅至今。同样分布在湖边的一些数千人规模的鱼类加工厂,也从此开始萧条、停工、废弃。1960年,咸海的面积是6.8万平方公里,仍是一个巨大的咸水湖。而到了2014年,咸海已经萎缩了74%,水量减少近85%。当年烟波浩淼的咸海已经变成一片黄沙,曾经生存在咸海的十多种鱼类基本灭绝,咸海沿岸的渔业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只有原来水量5%的阿姆河和锡尔河,还将沿途大量工农业污染和城镇废水源源不断排入咸海,继续恶化着已近干涸的咸海水体。进入21世纪后,源自沙漠化咸海的沙尘暴常常将高盐分沙尘播撒到周边广大地区。2010年3月,一股黄褐色沙尘由咸海湖床升起,沿着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边境向东南方向吹去,夹杂着大量盐、化肥和杀虫剂的沙尘扩散到中亚南部。同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赴咸海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穆伊纳克(Муйнак)视察,并为建在这里的“咸海生态灾难纪念碑”揭幕。

自然生态灾难引发潜在政治危机的趋势

阿姆河、锡尔河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引起咸海生态的灾难性变化,而这仅仅是中亚地区水资源问题的一个缩影。中亚地区生态环境在各国独立后仍在继续恶化,这一似乎不可逆转的趋势对地区经济和政治、甚至安全形势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中亚各国居民的生存条件持续恶化。据国际机构统计,中亚国家每年人均用水量仅为2800立方米,已经远远低于每人7342立方米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乌兹别克斯坦为每人702立方米,而土库曼斯坦仅为每人217立方米,已大大低于水资源危机的临界线(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而独立后的中亚各国采取各种政策,强化新建民族国家发展指标,人口增长仍然保持上升趋势,这些因素使水资源问题的恶化还要继续加剧。

其次,中亚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为在短时期内走出经济低谷,过度消费着苏联时期留下的经济发展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矿业冶金、石油石化等方面的优势,并极力加强这些领域在发展本国经济中的带动作用,使原本就属于高水耗的选矿、冶炼、化工等行业优先发展,继续加大水源消耗;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独立后大规模发展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甚至将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如乌兹别克斯坦的“三金战略”:黄金、“白金”棉花、“蓝金”天然气),同时为了打破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产业单一性弊端,分别扩大粮食生产以解决本国粮食安全问题,这些措施均使用水量增大(其中还包括粗放型生产方式造成的严重浪费);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继续发挥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让苏联时期建成的水电站全负荷运转的同时,积极续建和再建新的水电站项目,以此弥补本国能源资源匮乏的弱势。这些缺乏长远考虑的临时性措施,继续加剧地区水资源紧缺的严重性,并形成了一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反过来对各国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构成负面影响。

2000年和2014年的咸海卫星照片。绿色的水域大面积干涸。

第三,给地区内外国家关系造成裂隙。中亚各国独立后,在跨界水资源领域发生的纠纷已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最主要矛盾之一。乌兹别克斯坦长期以来一直坚决反对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游修建大型水电站,对泽拉夫尚水利项目和罗贡水电站项目的坚决反对成为这些工程长期拖延的重要国际因素。1992年,因跨界河流纠纷,乌兹别克斯坦空降部队甚至兵临乌吉边界施压。美国、俄罗斯、欧盟借各国间矛盾介入中亚环境纠纷,使原已冲突叠起的中亚各国关系更加复杂。

第四,环境恶化和人口密集形成大量过剩劳动力。近年,中亚各国经济发展均进入独立后的瓶颈期,在适龄人口中形成庞大失业群体。地区内外的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乘虚而入,将集中了失业和待业群体的地区锁定为培育极端主义思想的温床。2005年的“安集延事件”和2010年的“奥什事件”,恰恰都发生在中亚人口最密集的传统绿洲农业区。而且,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批中亚公民赴国外打工,乌兹别克斯坦公民在境外工作的超过550万,塔吉克斯坦超过100万(侨汇占塔年GDP的45%),吉尔吉斯斯坦在俄罗斯的移民也在100万左右。由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受到西方制裁,中亚各国籍劳工队伍出现回国潮,对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压力。

中亚各国获得独立近1/4个世纪,短暂的经济发展和初步的治理实践使各国综合能力尚不完善,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国家关系危机面前急需寻求外部力量在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支持与援助。美国、俄罗斯、欧盟以及大国主导下的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近年在解决中亚地区水资源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亚地理上的封闭性和地缘关系上的关联性,使各国各民族实际上处在一个俱荣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之中。终止和改变中亚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不仅需要国际社会的参与和援助,至关重要的前提是中亚各国之间的密切协作。咸海生态灾难已经向全人类提出了最严重的警示,而中亚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将很难再经得起下一场灾难,无论是在楚河、额尔齐斯河,还是在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作者供图)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中亚速览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双边贸易流量与潜力分析
浅谈中亚地区EPC项目当地雇员HSE管理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合作前景
当前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特点及走势分析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合作前景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