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大师们的大师

2015-12-15 07:41潘前芝
晚报文萃 2015年10期
关键词:物理系华罗庚清华

潘前芝

他与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被称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他培育了李政道、杨振宁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王淦昌、钱三强等十多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数十位院士,被后人誉为“大师的大师”。他的名字叫叶企孙。

1898年7月,叶企孙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叶景法曾任上海教育会会长。1918年夏,叶企孙从清华毕业,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师从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布里奇曼教授作博士研究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与别人合作精密测定出基本作用量子“普朗克常数”的准确数值,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这一年,他不过23岁。

1923年他从哈佛毕业,却选择了回国教书育人。

1926年,叶企孙与梅贻琦创立清华物理系时,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全系能上课的教授只有叶企孙一人。这种情况很快得到改变,1928年他请来了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1929年清华理学院创建时,他又罗致了熊庆来、杨武之、张子高、萨本铁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清华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吴有训曾说过:“清华有一批人,把自己和学校结为一体,物理系的叶企孙影响最大。学校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站出来,把学校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当年,为请来吴有训担任物理系教授,当时已是物理系主任、清华大学评议员的叶企孙,却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以示尊重。

叶企孙有点口吃,讲课带上海口音。可能自感讲课不佳,他曾对学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从1925年受聘进入清华,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叶企孙在清华工作了25年时间(中间有2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包括美国院士在内的百余名院士;仅一个物理系,就走出了五十几名院士。后人评论“这至少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在清华历史上,叶企孙为人所称道的,还在于他没有门户之见、知贤善任。华罗庚原是江苏金坛一个杂货铺的青年伙计,其数学才能被理学院的熊庆来教授发现,熊立即与叶企孙商量培养之事。叶企孙邀请华罗庚来清华数学系图书馆作图书室助理员。到校一年,华罗庚就在日本数学杂志上发表了数学论文。叶企孙知道后,建议升他为数学系助教。此举在学院内的教授中引发激烈讨论,有人说清华从来没有这种规矩。最后,作为理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会委员的叶企孙拍板,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教员,并让他讲授大学微积分课。叶企孙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不要为资历所限制。”后来他又派华罗庚去英国深造,这才有了世界一流的大数学家。晚年华罗庚在给叶企孙的侄女叶铭英的信中写道:“道及叶企老,不觉泪盈眶,他对我的爱护是说不尽的。”

叶企孙不仅是个物理学家、教育家,还具有发展科学事业的战略眼光。抗战期间,他在理学院创办了理科研究所,设立了航空、无线电、金属、农业和国情普查等五个研究所,并亲自出任了清华大学研究所委员会主席。他根据当时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来指导学生的专业方向,今天看来,他的每一步安排实际上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搭建了坚强骨架。

王淦昌原先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受叶企孙影响被吸引到物理科学领域并走近了核物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被外国媒体誉为“中国的奥本海默”。

钱伟长考入清华时被分在中文系,后有感于国家贫弱决定改学物理。在叶企孙的帮助下,他以试读一年级物理系的名义进入物理系,并最终成为中国力学之父。

龚祖同原从事核物理,叶企孙找龚祖同谈心说:“应用光学在军事上很重要,现在各强国都在研究,而我国还是空白。”当年龚祖同考取了世界上光学水平最高的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中国应用光学的开拓者之一。

类似的还有物理系毕业的赵九章,毕业时被叶企孙动员去德国深造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后来成为中国卫星之父;交大铁道工程系毕业的钱学森,被叶企孙安排去美国学习航空工程,于是有了中国导弹之父;地震研究先驱傅承义、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中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奠基人陈芳允等,无一不受惠于叶企孙。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因病逝世。1998年,在纪念叶企孙诞生10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叶企孙的学生、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先生对叶企孙的一生作了这样的评价:他是物理学者的光荣,教学工作者的光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易茗摘自《看历史》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物理系华罗庚清华
华罗庚、陈景润“弄斧”必到“班门”
Notes
美国大学物理系早期教学体验课程改革研究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华罗庚的信任
信任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天才与锻炼(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