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法,汪名鹏
(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江苏 淮安 223005)
沭阳主城区地处江苏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改革开放以来,沭阳县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城市为核心的资源消费中心和环境中心已形成,尤其是城市水资源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并且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开展了沭阳主城区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为相关部门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实施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提供地质科学依据[1-2]。
沭阳主城区地貌属于沂、沭冲积平原,地貌类型简单,地形平坦,地表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粉土等;研究区水系发育,流经沭阳主城区地表水系主要有新沂河和淮沭河,以及新沭河、老沭河、柴沂干渠、柴米河、古泊河等分支河流。
研究区地层有第四系、新近系黏土、中粗砂(局部含砾),下伏古近系泥岩、砂岩。构造上位于郯庐断裂带以东,鲁苏古隆起的东南部。区域稳定性属于连云港一沭阳一泗阳比较稳定带[3]。
根据地下水含水介质,水理性质及水动力特征,研究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根据不同赋存及埋深条件、不同的地质时代,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分为三个含水层组:第I含水层组(浅层地下水)属潜水和微承压水;第Ⅱ、第Ⅲ含水层组属于深层承压水(深层地下水)。
第Ⅰ含水层组: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 ~上、中更新统粉细砂、中粗砂与粉质黏土,河流河堤近侧、河漫滩为粉土、砂土,远离河道主要为粉质黏土,含水层厚度2~15 m。含水层顶板埋深与含水层厚度自西向东埋深逐渐加大,最大埋深达15.80 m,一般在11 m左右,含水层结构大部分地段具二层砂层。
第Ⅱ含水层组:岩性主要为下更新统冲积相中粗砂等,古河道内砂层具多元结构。第Ⅱ含水层组与第I含水层组间黏土层,厚度7.7~14.3 m,该段分布较稳定,在天然状态下,是良好的隔水层,对第I、Ⅱ含水层地下水能起较好的隔水作用。
第Ⅲ含水层组:岩性以新近系粉细砂、中粗砂、含砾中粗砂、砾砂等为主,具有上细下粗特征,且韵律多变,砂粒组成整体上比上部含水层的级配差。第Ⅱ含水层组和第Ⅲ含水层组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因其间有一层较厚的隔水层(第Ⅲ含水层上部黏土层),厚度10~20 m,最大达30多米,中部和北西部较厚,其它地段较薄,故两者之间基本无水力联系。
各含水层剖面示意图见图1。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古近系、白垩系泥岩、砂岩和太古界~下元古界片麻岩中,均深埋于松散层之下,地表未出露。古近系、白垩系泥岩、砂岩和太古界 ~下元古界片麻岩裂隙发育程度一般较差,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 m3/d,开发利用价值小。
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变化大,新沂河、淮沭河中间滩地、自然堤近侧含水层厚度较大,埋深也浅,涌水量小于10 m3/d,含水层局部近地表,受降水直接补给,水位埋深1~3 m[4]。
微承压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厚度0~10 m不等,研究区中部厚,东西部薄,地下水位埋深在2.50~6.45 m,研究区东部(开发区工业园)由于近年来大量开采该含水层,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根据勘探的资料[5],地下水位埋深 16.18 m,标准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富水性西北部一带大于500 m3/d,其它地段100~500 m3/d,一般以小口井民井开采居多。
图1 研究区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该含水层组砂层发育,分布较稳定,厚度24.0~36.8 m,古河道带厚度较大,两侧(西北部、东北部等)薄,底板埋深多在 56.1~68.9 m 之间,静水位埋深 20.83 ~33.18 m。含水层组富水性受古河道带(砂层厚度、粒度)控制,古河道附近标准单井涌水量西北部一带大于500 m3/d,其它地区一般100 ~500 m3/d。
该含水层厚度 50~60 m,底板埋深 113.0~115.6 m。上部粉细砂,下部为半胶结状中粗砂、中细砂,局部含砾,砂层可见2~3层,厚度南部厚北部薄,富水性南部好于北部,静水位埋深22.72~36.96 m。标准单井涌水量 100~500 m3/d。
各含水层组抽水试验数据见表1。
根据含水层组埋深、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联系程度、开采条件等,将研究区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两类。通过对研究区水文地质钻探与抽水试验,同时结合含水砂层岩性、厚度、颗粒大小等宏观特征分析地下水富水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地下水的赋存、运移规律[5]。
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淮沭河、新沂河和沭河周边一带,面积约40 km2,含水层岩性为中、粗砂,厚度 9.20 m,邻近河流,水量补给较快,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其标准单井涌水量754.60 m3/d。
4.1.2 富水性较差区
分布于研究区东南侧,面积约100 km2,含水层岩性为中、粗砂,厚度 3.60~13.60 m,实测标准单井涌水量为183.84~184.75 m3/d。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含水层组砂层厚度发育不均匀,实际抽水降深往往不允许达到10 m的理论计算值,而一般以小口井民井开采居多。
表1 各含水层组抽水试验情况表[5]
4.2.1 富水性较好区
分布于研究区西南区,大约位于二斗渠以南一带,面积约50 km2。根据抽水试验结果,第Ⅱ含水层组标准单井涌水量 597.77 m3/d。
4.2.2 富水性中等区
分布于研究区北侧、东北侧,面积约90 km2。第Ⅱ含水层实测标准单井涌水量为322.97~352.36 m3/d;第Ⅲ含水层组实测标准单井涌水量为100.0~107.20 m3/d。
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富水性分区见图2。
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主要受各含水层组埋藏深度及本身发育特征所决定,其中包含地形、地貌、气象等因素影响。
浅层地下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水位动态变化受大气降水控制,随着降水量大小而升降,水位变化略滞后于降水变化,地下水变幅约1.50 m。研究区地表水体,如淮沭新河、新沂河和老沭河等,其水位一般均高于地下水位,浅层地下水可常年取得地表水的补给。
地下水径流方面受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控制,大致以老沭河为分水岭,影响着河道两侧的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径流方向,老沭河东侧流向东南,西侧则向南流去,总体流向由北向南,如图3。由于水力坡度很小,水平径流缓慢。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以蒸发、侧向径流和人工开采等。
图2 地下水富水性分区示意图
深层地下水包含第Ⅱ含水层组和第Ⅲ含水层组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两者之间基本无水力联系。地下水不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主要接受区外的侧向水平径流补给,其次接受浅层水的越流补给(较微弱)。深层水径流方向,在天然状态下由西部流入,向东流出。由于主城区及附近地段人工开采深层水强烈,开采井多将第Ⅱ、第Ⅲ含水层组地下水混合开采,已形成第Ⅱ、第Ⅲ含水层(深层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区域水位标高达 -22 m左右,埋深达30 m,中心达34余米,改变了地下水天然流向,漏斗区外围四周侧向径流流向漏斗区内,其流速也随着降落漏斗的加深、水力坡度的变大而加快。
图3 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7]
溶解性总固体一般为401~883 mg/L,在所取样品中仅官西大沟、垃圾填埋场附近检测出溶解性总固体达1147~1 222 mg/L;pH值绝大部分在 6.8~7.4,属中性水,少数取样点达7.6。总硬度大多为 202.6 ~577.8 mg/L,最高达790.5 mg/L(以CaCO3计),属硬水 ~极硬水。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在研究区具明显的分带性,西部多为HCO3—Ca·Na型或 HCO3—Na·Ca型,东部多为 HCO3·Cl—Ca·Mg 型,如图 3。
溶解性总固体为264~584 mg/L;PH值绝大部分在6.9~7.37,属中性水 ~弱碱性水;第Ⅱ含水层组总硬度 200~317 mg/L(以CaCO3计),属硬水 ~极硬水,第Ⅲ含水层组总硬度156~160 mg/L(以 CaCO3计),属微硬水;水化学类型多为 HCO3-Ca·Mg或 HCO3-Ca·Na型。
(1)研究区地处沂沭冲积平原区,地表水系发育,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根据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水文地质特征,区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二大类。
(2)研究区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第Ⅰ含水层组)和深层地下水(第Ⅱ、第Ⅲ含水层组)。浅层地下水富水性较好地段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淮沭河、新沂河和沭河周边一带,井涌水量754.60 m3/d,其它地段属于富水性较差区,单井涌水量 183.84~184.75 m3/d,局部水质较差,易受污染。深层地下水水富水性好地段分布于工作区西南区,二斗渠以南一带,含水层厚度较大,单井涌水量597.77 m3/d,其它地段属于富水性中等,单井涌水量 422.97~459.56 m3/d,水质良好。
(3)研究区孔隙潜水及微承压水埋藏浅,易受环境污染,区域性供水意义不大;第Ⅱ、第Ⅲ含水岩组地下水水量较大,水质较好,是良好的潜在供水水源,应加强统一管理和保护,避免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1]彭卫平,容穗红.广州市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城市勘测.2006,(3):59 -63.
[2]王朝明,靳廷朝,王国顺.清丰县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特征研究[J].地下水.2013,35(6):50 -52.
[3]龚伟,隋志龙,曾佐勋.宿迁一南京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分区[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16(6):1 – 4.
[4]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宿迁幅)[R].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0.
[5]汪名鹏.沭阳主城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R].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1.
[6]吴新志.信阳市城区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J].地下水.2009,31(4):125-127.
[7]汪名鹏.江苏沭阳县主城区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1):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