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 促进卓越医生的培养

2015-12-15 20:05任一兵刘文全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9期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培养

任一兵++刘文全

摘要: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第三次医学教育的改革。卫生部与教育部审时度势推出的卓越医生计划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加强医学生医德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最为迫切的要求。我院加入省级卓越医生计划后,进行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卓越医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03-02

随着高校发展从大规模扩招转为内涵式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前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近百年来已历经三次重大的改革。在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要和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的今天,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呢?

一、医学教育的全球标准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1.医学教育的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于2001年6月正式确定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它分为九大领域共计36个亚领域。该标准主要针对学校自身的建设。[1]

2.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于2002年4月,通过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即不管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达到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它一共包括七个领域和具体的60条标准。该标准特定于医学本科毕业生,对今后从事医生职业所要求的各基本(核心)要素,予以了详尽规定。[2]医学毕业生的能力=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地区和国家要求医生具备的能力。

3.我国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育标准。我国教育部在上述两个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五年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二、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推动了第三次医学教育革命

1.第三次医学教育革命推出的背景与核心内容。人类在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传染病、环境风险、行为风险威胁着所有人的健康安全。医疗成本越来越高,大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对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品格等职业特征?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培养具有上述品质,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2010年12月第4期发表的《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报告,全面阐述了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成为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文件。

2.在医学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具体内涵。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角度研究如何测定和评价一个人能否适应某种职业或某一岗位的综合素质时提出的,用以高度概括职业综合素质的核心概念。那么在医学专业就是要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3]

如果说以科学为基础的第一次医学教育改革是规范了医生的培养,那以问题为中心的第二次医学教育改革则是从专业知识的掌握转移到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则是医学生全面人格的塑造以适应新世纪医疗卫生的需要。

三、我国医学教育结合十年中长期规划开展了卓越医生计划

为了推动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2012年5月28日,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确定将在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开展4项试点。其中一项是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我院的医学教育现状

我院2000年才开始临床专业的招生,起步相对较晚,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与方法上延续了老牌医学院的传统作法,只是根据自身特点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局部作了一些调整。在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改革上迈出的步子相对还不是很大。比如在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整合为手段的教学改革中只是才刚刚起步。教学理念上相对落后,重授予式学习,轻以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形成性学习。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化为整合信息用于决策,从为专业文凭而学习转化为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而获取核心能力,从不加批判地接受现有教育转化为借鉴全球经验,致力于针对本地需要的创新的转化式学习,这方面我们做的工作就更少了。

五、我院在卓越医生计划下进行的医学教育改革

我院于2013年下半年加入四川省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计划。为此在2013级设立了一个卓越医生实验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多种教学方法;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学习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整合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将基础医学六门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1、2、3,在一年级的二学期就进入到基础医学综合课程1的学习。突出预防医学,加强人际交流与沟通等相关人文课程学习。将相应教研室调整为形态、机能、预防、人文四大科室,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有利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

2.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派人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将外面先进和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中。近年来陆续外派教师去川内各大医学院校以及周边云南省昆明、大理医学院,还外派教师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参加PBL导师培训等。回来后开展各种学术讲座,介绍新技术、新方法,开拓教师的视野,鼓励新方法的实施。把教师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3.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根据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只有在通过自己去发现和转化复杂的信息,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自己去获得知识和技能,或者借助同伴的帮助,通过交流协作,最后构建出意义。在卓越医生班课上有教师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方式,如提前一周交给学生临床实际病例,给出从诊断到鉴别到治疗到预防四方面问题。由学习各小组抽签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小组内查阅资料,讨论并得出答案并以幻灯片形式进行讲解,还要回答其他小组相关的问题,根据幻灯片的质量及讲解还有回答问题质量进行给分。其他小组同样要负责一个问题的讲解,同时对其余三个问题要进行研究,并能提出问题,根据提出问题的数量、质量同样要进行给分。学生课堂上踊跃发言,对问题的阐述详尽、清楚,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解剖学教师在实践课中就相关内容联系生活、临床中的实例进行问题讨论。极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有助于临床思维的形成。如泰拳中为什么常使用侧踢?联系大腿体积最大最有力的股四头肌。跟腱受损对人行走有何影响?联系小腿三头肌的正常功能。癫痫病人发作时肌肉痉挛式收缩,请问会出现什么样姿式?联系人体各大关节及其周围肌群的配布及强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理课教师就出现的病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追踪其来龙去脉;还有一些教师也进行了自己的探索,所有的这些教师都把重知识的传授转到重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培养上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观念,教学改革的成功指日可待。

4.开展技能比赛:为了促进学生对实践课实验课的重视,医学院进行了多项技能大赛,对优胜者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在新建医技大楼中,利用国家支持地方高校建设资金,特别加强对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建设。在卓越医生班,学生利用一年级放假前一周时间,进入医院进行临床早期认知,有利于专业思想的树立。早期接触临床,也更能理解临床的需要,促进对临床知识的学习。了解的医疗需求,提早感受医生职业价值和精神,加快医学生角色转变。提早感受“病人诊治需要、疾病发病机理、患者症状和体征表现、临床诊断和用药及治疗原则”等难以在基础阶段从书本上获得的“类”知识。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内化、融合,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基础与临床的融合。这样再回到基础医学课堂后,他们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学习动力会更加提升。

5.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从一次终结式考试到重视形成性评价,而且不断丰富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效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觉学习、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在终结性考试中,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方面能力的考核。切实对学生执业能力进行培养,以其胜任今后的岗位。

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医学与人文融通,基础、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授予式学习向形成式学习和转化式学习过渡,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推动卓越医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J].医学教育,2001,(6):1-4.

[2]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1999,(4):23-25.

[3]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2):11-14.

猜你喜欢
岗位胜任力培养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调查研究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