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文化历史与经济发展展望武汉市历史街区文化旅游未来

2015-12-14 03:17鲲,章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比重武汉旅游

陈 鲲,章 迟

(1.湖北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武汉市规划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10)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长为湖北省旅游的龙头和武汉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然而同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相比较,武汉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显得有些缓慢。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4年6月,武汉市以参与创建的试点单位数量全国第一、制定地方标准数量全国第一、终期评分全国第一,创建综合效应全国最优的成绩,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旅游局在汉举办了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交流会,向全国推广武汉经验。各景区和旅游企业也纷纷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品牌导游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研发等等,力图将武汉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有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更好地展现和推介出来。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关键的一点是未能将武汉的历史文化全部发挥出来。

一、武汉文化历史

1.明末清初四大名镇之一。

武汉起源于东汉末年的卻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

2.二十世纪初对外通商口岸和近代工业城市。

1858年,汉口成为清朝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其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武汉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首要经济中心。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居全国第二位,“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成为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几大通商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是全国的四大港口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二十世纪初的武汉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是绝无仅有的与大上海共享荣耀的大都市,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希望。

3.“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基地和物资调拨枢纽。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希望模仿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快速完成重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的原始积累,避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集中力量进行了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以工业据点方式进行开发,为备战需要重点开发中西部地区。

出于国家安全的战略要求,地处中国中心地带的武汉在这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国家大量的重工业投资,一度从服务和消费型城市转变成为生产型城市,并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武汉有了万里长江第一桥、亚洲最大的肉联厂,以及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工业领域的大型国企。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武汉的企业数量和水平在全国都居于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同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武汉是国家在华中地区物资调拨中转站,是全国重要的物资中转流通枢纽。

4.改革开放时期武汉地理中心的边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际形势方面,苏联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中国通过“出口导向战略”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廉价的土地、丰富的劳动力和几乎可以忽略的环境成本,因此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的职能是“加工厂”,距离大型海港越近的地方越具有物流成本的优势。国家的战略重心从内陆移向沿海,通过非均衡战略打造若干经济增长极:1980年,中央决定开放沿海4个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率先崛起。1984年,中国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了三个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进一步扩大了开放地区,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迅速崛起。由此,沿海地区率先开发开放获得了经济上的“起飞”,成为了经济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地处中国地理中心的武汉反而处于“边缘”地位。

二、武汉城市经济发展

1.经济总量继续增长,增速逐渐放缓。

随着中国经济保持超乎大部分人预期的高速增长,对中国何时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预测变得更加乐观。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通过模型预测从2003-203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4.5%,到2015年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GDP超过美国,到2030年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1.38倍,中国的人均GDP是美国的34%,日本的52%。[1]

在经合组织对全球经济的展望中再次凸显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按照2005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6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增长7倍多,中国的经济规模预计将在2012年超过欧元区,最快到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11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为17%,到2030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将达到28%,2060年将维持28%的水平,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1.6倍。[2]

图1 中国、美国占全球GDP的比重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中国经济将从加速发展走向成熟,经历较快增长期和平稳增长期两个阶段。经合组织预测到2060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为4%(全球增长率为2.9%),2011-2030年为6.6%(全球增长率为3.7%)保持较快增长,2030-2060年为2.3%(全球增长率为2.3%)速度趋缓。世界银行认为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呈现逐渐趋缓的过程,GDP年增长率从 2011-15年 8.5%下降到2026-30年的5%,总体仍保持较快水平。国内学者胡鞍钢(2012)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均GNP从300美元向1700-1800美元(1980年价格)迈进,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2050年人均GNP向13800美元(1980年价格)迈进,GNP保持4%-5%的速度增长,GNP世界排名第一,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2.消费比重上升,投资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工业比重下降。

由于中国前30年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基础上,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经济安全的风险性,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角色的同时也将自己锚固到一个价值分配不利的位置。因此,30年后的今天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强调自主创新以及内需和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将不断提高服务业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降低出口、投资和工业的份额。[3](p73-78)

世界银行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将呈现消费比重上升,投资比重下降的总体趋势: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8.6%上升到2030年的66%;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6.4%下降到2030年的34%,到203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将起到主导性作用。(图2)

从产业结构来看,将出现服务业比重上升,工业比重下降的趋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3%上升到2030年的61.1%,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6.9%下降到34.6%,到2030年呈现服务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图3)

图2 中国消费和投资占GDP比重预测

图3 工业和服务业占GDP比重预测

3.服务业:内需市场潜力大,生产性服务业偏弱。

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全国前列,服务业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武汉市三产增加值2863亿元,与南京、杭州处于同一水平,总量居全国第9位,中部地区第1位。2012年,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833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7.9%,远远领先于中部其他城市。(图4、5)

图4 武汉三产占全国比重变化

武汉消费总量居中部之首,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2.4亿元,增长16%。武汉的全国百强商业企业居全国前5位,拥有中百、武商、中商三家全国百强商业连锁企业,这三家百强商业企业2010年营业额达552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南京。

图5 中部五市第三产业总量与速度

图6 武汉三产占全国比重变化

2008年开始,随着欢乐谷、极地海洋世界、楚河汉街等区域性新型旅游产品的不断涌现,武汉的消费服务魅力凸显。2012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4067.7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15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96亿元,并且获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

三、历史文化与经济对武汉旅游的影响

1.旅游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

通过历史街区(建筑群)的功能提升,彰显文化特色、促进国际交往。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功能再开发,是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凸显城市魅力和风貌的重要手段。武汉的16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利用,赋予的文化内涵不足。未来,武汉应借鉴上海、北京等城市在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利用方面的经验,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专项再利用规划,并重点研究历史建筑所处地段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并与所在地区整体发展定位统筹协调,促进文化资源与城市功能的融合。[4](p741-750)在此基础上,依据各类历史建筑和街区空间类型特点及所代表文化特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再开发进行功能置换,植入合适的多样化的高端功能,并强调历史建筑再开发中的公共性,打造高品质的特色化地区,使之成为日常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载体。

2.旅游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对应关系。

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增强武汉的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强调中心集聚,大力发展金融、贸易、现代物流、创新服务等重点服务业。着力提升金融业、贸易和现代物流的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创新服务业,使武汉成为全国自主创新中心。到2049年武汉的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消费性服务业扩大能级,形成服务区域的消费性服务品牌。[5](p8-12)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产业。做强做大现代商贸业,强化武汉作为全国商贸集散地的引领作用。[6](p10)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时尚创意之都。着力提高旅游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建设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和会展中心城市。

四、结论与建议

1.借鉴国际经验,打造文化战略地区。

城市是文化设施聚集、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代表城市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典型地区。对于武汉而言,未来应依托两江四岸核心区这一最能体现武汉城市文化特征、彰显城市魅力的门户地带建设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高度聚集的文化战略地区,进行专项规划研究,形成文化博览、文化演艺、文化交易、文化传媒等文化功能为主导,商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为补充的复合功能,延伸文化产业链。这一核心地区主要包括汉正街地区、旧租界区、龟北琴台地区、武昌古城地区等,根据现状资源,功能特色各有侧重。

武昌古城:主要依托武昌千年古城历史风貌区,昙华林片历史文化街区,首义片、农讲所片等以及湖北剧院、辛亥革命博物馆等10余座公共文化设施;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及相关艺术产业集群。以文化旅游、文化博览、时尚商业、创意设计为主导功能。

旧租界:主要依托大智路、六合路、中山大道及江汉路、青岛路、“八七”会址、一元路等六片历史街区;市美术馆、武汉剧院、中南剧场、市少儿图书馆、江岸区图书馆等20余座公共文化设施;以文化旅游、文化博览、文化演艺、艺术品交易、创意办公、时尚商业为主导功能,打造“国家历史街区”和面向国际的多元文化集聚区。

表1 武汉历史建筑群功能再开发引导

汉正街:结合汉正街的更新改造,促进内城重构,城市形象复兴,打造武汉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和传统商业文化特色的重要地区。

龟北琴台:主要依托龟山北片历史风貌街区和“龟蛇锁大江”的城市名片、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国棉一厂工业遗址及相关设计创意产业集群。以文化演艺、文化博览、旅游休闲、创意产业、商业商务为主导功能,打造华中演艺中心。

2.突出重点优化发展文化产业园。

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文化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针对现状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状况和条件,对现有的21个文化产业园区进行整合,选择性地对部分重点园区进行优化和拓展。丰富产业园区的内涵,强化分工与协作,将文化产业上游的研究创作,中游的生产制造,下游的市场营销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汇集在产业园区,形成整个行业完整的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产业积聚的规模效应才能发挥出来。未来应重点以东湖自主创新区为龙头,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新城区为依托,以特色街区、艺术聚落为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工程设计产业、文化旅游、综合文化等特色文化园区。

表2 武汉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一览

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各类文化活动的场所。依托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文化战略地区和主城核心地区,建设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旗舰型文化设施项目,包括在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国内顶尖的数字图书馆,满足现代化读书发展趋势的要求,并带动光谷中心发展;在武昌滨江和沙湖周边地区,结合黄鹂路地区改造,建设博物馆街,作为黄鹂路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支撑,新建省文学馆和长江文化演艺中心,其中省文学馆结合省艺术馆、省社科院、省博物馆,形成“一院带三馆”的文化艺术“金三角”格局,创建全省文化核心地带;在汉口旧租界地区,利用历史建筑,改建为江汉关博物馆、码头文化博物馆、报业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扩大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范围至整个汉口租界区,积极保护并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打造全国知名的建筑艺术博物馆群,以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主导,打造市美术馆、陈列馆、当代艺术馆和文学馆的“四方鼎立”的武汉美术馆集群,促进旧租界战略文化地区整体提升;在龟北琴台地区,以琴台大剧院为核心,开展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艺术活动;在武昌古城地区,以湖北美院一条街为核心,凝聚美学艺术气质,提升艺术街区的氛围和品质。

武汉市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以后,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依托城市的发展动力机制,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以提升旅游产业内涵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在一个新的高度实现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新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旅游与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在城市规划中会有古迹遗产保护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等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做出符合未来武汉市旅游发展的要求安排。

[1]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2007.

[2]Looking to 2060:Long-term growth prospects for the world,2012.

[3]秦学.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16,(2).

[4]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讲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

[5]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16,(6).

[6]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旅游学刊,2005,(4).

猜你喜欢
比重武汉旅游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