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研究

2015-12-14 03:17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汉江襄阳流域

雷 斌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言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辐射带动功能、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根据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影响的范围可分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等。经济区和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腹地;中心城市是所在经济区和城市群的龙头或核心,具有“聚集扩散、辐射带动、创新引领”等“增长极”的本质特征。在城市化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地位正是由中心城市的地位所决定的。[1](p1-6)2000年,全球GDP的90%由城镇生产,而这90%中又有50%以上由国家级中心城市生产。“十一五”期间,国家确立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大国家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又增加重庆为国家中心城市。随着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必将孕育和催生一批新的中心城市,影响和带动相关区域的发展。武汉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南京也把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作为自身未来发展的目标。[2](p58-63)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在“十二五”末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襄阳在汉江流域开放开发中的战略引擎作用,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郝宏桂对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特征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3](p90-94)陆松福和何伟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现状及其发展路径;[4](p53-60)[5](p54-58)王青、郑明慧阐述了保定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保定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6](p44-45)黄静、李纯比较了湘粤赣省际区域城市的中心性,并分析了郴州市建设成该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7]从理论上讲,建设流域内中心城市对于缓解省域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促进省域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缩短区域发展差距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契机,从宏观战略角度探讨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基础和路径,以期为襄阳及其他同类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

从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两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襄阳复兴其历史上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地位提供战略依据;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汉江流域作为周边四个国家级经济区之间的“塌陷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缺乏一个能级高、辐射带动力强、真正意义上大城市的先天不足。

1.复兴襄阳的历史中心城市地位。

历史中心城市是我国众多城市里的一类特殊城市,这类城市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曾经作为国家或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承担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心城市地位在近代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襄阳是典型的历史中心城市。襄阳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历史,在历史上曾经三次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第一次:东汉时期,襄阳是与都城洛阳比翼双飞的中心城市,楼市林立,繁花似锦,赢得“汉晋以来,代为重镇”的美名,孕育出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等一大批政治、军事、文化人才为各国所用。第二次:唐朝时期,襄阳是享誉世界的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全国4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州治所之一。第三次:明清时期,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黄河上下、长江南北,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军事中心、商业中心。此外,襄阳还创造了许多第一。如中国习氏家族“源自习国,望出襄阳”;东晋高僧释道安把佛教从这里传向全国;控扼南北的独特地理位置使襄阳成为南北经济的大通道,商业之盛延续千年。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汉丹、襄渝铁路的相继贯通,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让这座城市声名远播。然而进入新千年,随着高铁、民航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兴起,以及水运地位的下降和汉江航运的萎缩,固有的交通比较优势江河日下,加上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东移,使得汉江流域失去了昔日的荣耀,襄阳发展水平落后于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地方性的中心城市。

考察我国历史中心城市衰退的路径和原因,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即行政区划调整型、交通优势弱化型、灾害受损型和资源枯竭型。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历史中心城市的衰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按照造成其衰退的主要原因对其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以及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不同类型的历史中心城市结合自身优势和基础,纷纷提出复兴其城市历史地位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在此时代背景下,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必将促进各类发展要素和资源向襄阳的集聚与整合,进而提升襄阳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辐射能力,对复兴其历史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弥补汉江流域30平方公里内缺乏一个能级高、辐射带动力强、真正意义上大城市的先天不足。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已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省正在积极推动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其中,实现一体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汉江流域是周边四个国家级经济区之间的“塌陷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还缺乏一个能级高、辐射带动力强、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市。从区位看,在汉江流域鄂、豫、陕3省的15个城市中,武汉虽然是最大城市,但位于汉江最下游,对流域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有限,在其余14个城市中,襄阳正好位于汉江中游,辐射能力强。从学理上讲,襄阳独特的地理中心位置能够弥补武汉作为省域中心城市对省域腹地城市辐射能力的先天不足。从汉江全流域版图来看,襄阳在汉江流域的区位恰如兰州之于全国,居中辐射的优势非常突出,具备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地理中心”的天然条件。事实上,从省域城镇空间结构现状来看,襄阳本身就位于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两横两纵”合围区域的中间地带,中原、关中-天水、武汉和成渝四个国家级城市群的结合部,是沟通联系国家级城镇带和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其沟通南北、辐射周边的功能非常明显。因此,从经济地理角度出发,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将有利于转移和分担省会武汉目前所承担的部分功能,扩大对省域腹地地区的辐射范围,进而推动汉江流域及湖北省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襄阳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抢抓历史性机遇,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坐标,对接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武汉城市圈、成渝经济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聚集资源、人才和市场,着力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以更好地引领、带动这片区域城市群的发展。

表1 历史中心城市的分类及其复兴策略和目标

三、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基础

1.襄阳是汉江流域同类城市中经济实力首位度最高的城市。

从2013年的统计指标看,汉江流域鄂、豫、陕3个省中的9个地级市、1个林区、3个省直管市地区生产总值总计1.29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计5630.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计713.1亿元。其中,襄阳市分别为2814亿元、1372.7亿元、191.5亿元,占比分别达21.9%、24.4%、26.9%(如表2所示),均居流域内同类城市首位。

2.襄阳在汉江流域同类城市中区位和交通条件具有比较优势。

襄阳是我国内陆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和物流枢纽,是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中的重要节点、全国铁路运输重要枢纽之一,目前有三条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襄阳机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武汉、西安、成都、海口、杭州等13条航线;拥有全省唯一的具有海关监管功能的铁路口岸和出口配送型监管仓库,华中地区唯一的具有进口保税和出口配送功能的保税物流仓库。未来,随着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郑渝客专、西武高铁(武襄十城际铁路)、襄北铁路编组站改扩建、麻竹高速等境内6条高速公路、汉江航运体系建设,以及襄阳机场改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陆续实施,襄阳在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将显著提升。

表2 2013年汉江流域13个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3.襄阳在汉江流域同类城市中具有相对发达的产业基础。

襄阳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谷城)、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现已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其中,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整车和零部件研发、试验、制造、物流的产业链,集聚了日本日产、美国德纳、美国康明斯、法国标致——雪铁龙等一批知名跨国公司和汽车品牌,建有亚洲一流的汽车试验场和检测中心,“天籁”、“天翼”、“楼兰”、“御风”已经实现量产,英菲尼迪也正式下线。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聚集了30多家企业,初步形成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和关键零部件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规模达4700多亿元,其中汽车和农产品加工两大千亿级产业产值分别达1500多亿元、1600多亿元。

4.襄阳在汉江流域同类城市中具有相对较强的资源集聚能力。

从发展平台看,襄阳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是汉江流域同类城市中国家级开发区最多的城市。从创新能力看,襄阳目前已有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2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个校地企共建研究院(中心)、1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博士后产业基地,以及2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8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90多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6%以上。从营商环境看,近年来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现代市场集聚区、城市商圈等,产业配套环境明显改善;按照“全国领先、全省一流、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的目标,持续简政放权、深化政府管理创新,行政审批事项和管理服务事项由2011年的475项精减到目前的145项,政务服务环境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金融创新、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城市功能看,中心城区实施了一大批基础性、支撑性城市功能项目和市政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了东津大桥、卧龙大桥、唐白河大桥、胜利街立交桥等,实现内环线全线贯通,襄阳由“江岸时代”迈入了“环线时代”,形成了“一心四城”的空间形态,城市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实施了一批城市“两改”(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旧城更新迈出重大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高起点规划建设230平方公里的东津新区,7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三纵五横”骨干路网基本形成,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十大公共工程建设、高端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全面展开,一个新的城市板块正在加快形成。

四、襄阳建设成为汉江中心城市的战略路径

目前关于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路径探讨主要集中于襄阳自身层面,缺乏从宏观战略角度的思考。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流域经济建设出发,襄阳的发展定位可以具体表述为湖北省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围绕这一发展定位,通过“合纵、连横、协奏”三大战略路径,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四化”同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相关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而引起更高决策层对襄阳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视。

1.合纵——建设现代化“七省通衢”交通枢纽。

建设现代化“七省通衢”交通枢纽。充分发挥城际高铁并站、铁路货运枢纽、综合联运换乘便捷的独特优势,打造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汉江流域核心交通枢纽,全面融入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

第一,提升铁路枢纽功能。全力支持和服务郑渝高铁、西武高铁(武襄十城际铁路)、蒙华铁路建设,以及襄阳北枢纽编组站扩容改造,推动规划建设襄阳至宜昌城际铁路,建成全国重要的高铁节点城市,成为汉江流域乃至中西部地区铁路客货中转、集散、联运的重要枢纽。

第二,推进汉江现代航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汉江干流梯级开发及航道标准化建设,达到Ⅲ级航道标准、千吨级通航能力,重塑汉江航运“黄金水道”功能,实现与长江航运体系一体化发展,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加快推进襄阳新港建设,开通襄阳至阳逻港定线集装箱快班,把襄阳新港建成全国内河主要港口。

第三,完善国家公路枢纽功能。构建国家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境内麻竹高速、保宜高速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与二广高速、福银高速形成“两纵两横”的国家高速公路网,与全国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实现中心城区、所有县(市)之间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改造提升国道干线公路,形成“三纵两横两出口”的国道干线网络。实现国家路网通达中心城市和全部中小城市,形成快速便捷的对外公路交通体系。

第四,建设航空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襄阳机场改造升级,建成国家中型机场、国内重要旅游和通用航空基地机场、区域性门户机场和一类航空口岸。

2.连横——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城市的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加强对外合作,横向联合、上下联动,一个城市才能有效借助其他城市的发展优势并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主动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是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非常重要的战略支撑。襄阳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应发挥龙头作用,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创造示范,引领区域发展。

第一,创新区域综合协调机制。可借鉴美国田纳西河开发经验,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上下游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建立纵向沟通和市场主体之间的横向协作机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和管理。第二,创新区域投融资体制。设立汉江流域产业开发基金,重点支持汉江流域特色产业基地、分蓄洪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筹划建立流域性发展银行——汉江发展银行,为汉江开发提供“源头活水”;鼓励民间资本联合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投融资平台,支持汉江流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争取中央和省设立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资金,加大对水源保护投入力度;严格实施和规范水功能区管理,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审查与监督制度,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协奏——积极推动汉江流域城市合作共赢。

推进务实合作,联手推动将汉江流域开放开发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汉江中下游地区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范围、汉江现代航运体系建设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规划、汉江流域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合力共建汉江流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带、现代农业示范带、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推动“襄十随”城市群建设和“红河谷”城市组群发展,探索区域发展共建共享、共兴共赢的新路子。联合汉江流域若干重要城市,最终推动该区域成为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战略区域。充分发挥汉江流域内各城市的优势,积极搭建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加强协作,联合谋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利用汉江流域独特的资源,共同打造黄金旅游线路,借发展绿色产业和现代城市之途径,把汉江建成水清、地绿、气爽、景美的生态廊道和优美和谐的旅游重地。积极探索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利用、水产业发展的科学路径,特别是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机制和水生态补偿机制,争创内河流域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加快汉江流域开放开发进程。

五、结语

汉江流域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是连接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成渝经济区四大国家级经济区的重要经济走廊,是贯通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由沿海向内河纵深腹地梯度推进,汉江流域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襄阳地处汉江中游,在汉江流域同类城市中经济首位度最高,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城市功能、文化积淀等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领导体制和政策机制使襄阳集聚要素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是“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是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期盼。本文认为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对复兴襄阳历史中心城市地位、弥补汉江流域30平方公里内缺乏一个能级高、辐射带动力强、真正意义上大城市的先天不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汉江流域发展格局出现的新趋势以及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已纳入国家战略研究层面等多重政策叠加带来的新机遇,襄阳要尽快明确和推动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率先在汉江流域地区实现复兴。在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襄阳可以纵向建设现代化“七省通衢”交通枢纽,联合周边其他城市,横向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并积极推动汉江流域城市合作共赢的大框架。

[1]杨卫东,郭虹.中心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武汉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李政新,刘战国.试论开封向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迈进的战略取向[J].河南科学,2014,(6).

[3]郝宏桂.区域特征与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选择[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

[4]陆松福.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5).

[5]何伟.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的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以江苏淮安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6).

[6]王青,郑明慧.做大做强保定中心城市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3).

[7]黄静波,李纯.粤赣省际区域城市中心性比较研究——兼论郴州市建设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11,(10).

猜你喜欢
汉江襄阳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汉江春晓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汉江,为你梳妆
沙颍河流域管理
守望汉江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