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珍
(大港油田采油三厂,河北沧州 061035)
小集油田双高断块剩余油挖潜研究与实践
张秀珍
(大港油田采油三厂,河北沧州 061035)
小集油田自1982年投入开发以来,已有四个断块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含水93.6>8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9.8>75%),这一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加之油藏本身地质条件(如构造、沉积、非均质性等)和开发条件(井网、注入方式、注入速度等)影响,更加大了挖潜难度;如果不能准确地确定剩余油分布位置及与其对应的储量, 那么挖潜手段就难以奏效。因此, 探索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油田可持续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挖潜 规律 开发
(1)油藏概况:四个断块位于小集油田构造中部,主要含油层位为孔一段枣二三四油组,油藏埋深2727.6-3238.4m,含油面积4.6km2,地质储量1554.35×104t,可采储量615.6×104t。
(2)沉积相:属于冲积扇沉积,其中枣Ⅱ以分流河道为主,枣Ⅲ以主河道为主,枣Ⅳ以分流河道为主。
(3)储层物性:平均孔隙度17.2%,平均渗透率78.3x10-3um2,属于中孔中渗储层。
(4)开发历程:1982年正式投入开发,同期注水,根据所做工作及产量变化情况划分三个开发阶段。
第一阶段:上产稳产阶段,以正方形井网分层系投入开发,注水见效后实施电泵提液,最高年产达63.85×104t;第二阶段:产量递减阶段,开发矛盾暴露,油井普遍见水,区块含水上升产量递减,后期油水井套损停产停注,注采井网受损,导致形成合采合注不规则井网;第三阶段:产量回升阶段,开展“油田开发基础年”活动、注水专项治理工作和深部调驱试验,开发效果改善。
通过以上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小集油田双高断块经历了高速后产量递减,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油水井事故井的影响;长期冲刷改造,加大注采矛盾;受沉积影响,层内动用不均。正由于以上地质因素与开发矛盾影响,造成断块内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因此,对剩余油分布规律及量化进行研究描述,继而找出剩余油局部富集区域,对下步挖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有很多,例如:开发地质学方法、地震技术、测井方法、岩心分析法以及油藏工程方法等。小集油田双高断块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再通过更新井测井分析验证来描述剩余油。
2.1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描述剩余油分布
断层控制剩余油。由于断层的遮挡作用,地下流体不易流动而形成滞留区,这种区域的剩余油饱和度可达50%以上。
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剩余油。由于事故井影响,形成有采无注,甚至是无注无采区,致使油层得不到动用、剩余油饱和度可达40%以上。
层间差异形成的剩余油。由于各单砂体物性差异大,存在层间干扰,造成物性差的油层采出程度低,形成剩余油富集区。主要集中在枣四油组,剩余油饱和度可达55%以上。
2.2 油藏工程方法量化剩余油
(1)对断层控制和井网不完善形成剩余油利用物质平衡法计算:
断层控制剩余油储量为17.1x104t,注采不完善形成剩余油储量为7.1x104t,两类总量占剩余可采储量的44.2%。
(2)纵向上各单砂体剩余可采储量,利用生产资料统计法计算:
利用区块的射孔、采油、注水等各种动静态数据及吸水、产液等测试资料,对每口井进行综合分析,劈分出该井各单砂体产油量,继而算出剩余可采储量。
3.1 平面上
(1)配套产能建设,提高储量控制程度。主要是在剩余油富集区,通过扩边调整和侧钻两种方式来挖潜剩余油。
(2)优化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根据井区剩余可采储量,采取修套恢复和转注手段来优化注采井网。
3.2 层间上
(1)试验深部调驱,结合油井提液,挖潜主力油组剩余油;
(2)开展油层普查,配套水井分注,挖潜非主力油组剩余油。
通过以上挖潜实践,形成了“双高”断块提高水驱采收率的立体开发技术。如图1。
(1)地质条件与开发条件共同制约双高断块剩余油分布。
(2)综合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更新井测井分析方法,可对剩余油分布规律及量化进行描述。
(3)重构立体注采井网、深部调驱和开发非主力油组是双高断块剩余油挖潜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