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
摘 要:文章介绍了市政工程道路施工概况,引入了科学管理的理念。从施工质量的管理、安全教育和工作的落实、施工成本的计划和控制几个方面,从科学管理方法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市政道路;科学管理;质量;安全
前言:市政工程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政府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水平而进行的无偿性建设工程,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地域涉及广泛、资金成本高,施工过程易受到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施工工艺复杂、涉及环节繁多、工期紧迫,且易与外界环境互相干扰。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不仅要严把质量关,还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和风险评价,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施工质量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的理念产生于本世纪初,现代企业应用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得以最有效地利用,具有标准化、系统化、定量化和最优化的特点。工程质量是指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于经济、安全、美观、适用耐用等性能指标的要求,有着其特定的内涵[1]。随着《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等规范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对施工质量管理的要求。
影响道路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道路建设的流动性使得工程质量的波动较大,且存在着一定的隐蔽性。以计划和目标控制为基础,引入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够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在施工前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确保施工质量的先决条件不受影响。施工过程中,对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施工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逐项控制,对施工作业的状态和结果进行有效管理,严把工程核心阶段的质量关。由于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特殊性,受到来自于外界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施工作业间断较多,一次性完工的可能性较小。对于每一阶段的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出现较大偏差时分析出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保证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而人永远是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企业的负责人、技术人员、基层安全管理人员都必须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逐层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根据法律法规、工程规模、安全标准的相关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尤其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建设部规定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安全资质后方可上岗工作。合理配置不同人员的类别、数量和比例,最大程度的发挥团队优势[2]。
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加强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力度。加大对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品的检查力度,确保用于安全投入的资金必须落实到位。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加强风险控制,避免造成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在开工前全面、及时地做好安全交底,对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做好防范措施;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指导文件,保障工程安全有序的进行;对于特殊的、具有危险性的施工,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对于机械设备和原材料,从采购、验收、存储,到运输、运行、报废等环节,都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核准颁发,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
三、科学控制施工成本
施工成本是指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生产资料和费用的总称,包括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人工成本以及与施工工程产生的其他相关费用,通常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四个部分组成。应当在事先所编制计划的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资和费用进行监督。
根据计划成本目标,开展全员成本管理制度,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人。做到开工前预算、施工中核算、完工后分析,实现工程的全过程控制,同时兼顾质量、进度、相关方利益等各方面的协调。合理规避来自于政策变化、宏观经济波动、政府投资导向转变、材料和人工费变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在勘察、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气候、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程度,避免导致施工成本的不确定性。
管理失误会造成无法预见的风险,在决策、报价、制定合同、工程施工等环节必须做到严格受控。落实责任成本管理制度、明确工程项目主管领导、技术负责人、预算人员、材料员、施工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做到各项开支有人负责。根据成本核算检查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考核。材料费是施工成本的最大支出,控制的成效对整个工程的成本起到决定性作用。对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的计划、采购、运输、存储、发放和使用,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损耗率、避免浪费。从而实现施工成本的科学控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小结:对于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科学管理,还涉及到管理经验、管理模式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资源配置,争创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周冠中,童爱平.浅谈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