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校对功能及角色刍议

2015-12-13 04:20:18李培勇
科技传播 2015年14期
关键词:文字编辑差错稿件

李培勇

海燕出版社,河南郑州 450008

新形势下校对功能及角色刍议

李培勇

海燕出版社,河南郑州 450008

从校对的功能演变、所面对的校对对象及当前的校对方式等角度予以浅析式解读,使读者对校对这一古老的职业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重视校对,使校对这一出版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得到加强。

校对;功能;处境;角色

自从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后,手写稿件已不多见,一般采用电子方式投稿,只有少数有手写偏好及不得不手写的作者,还在延续着原来的创作方式,而稿件在经三审和编辑加工后便进入校对流程,此环节便是电子稿或打印稿,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种,都已经不需要校对的校异同功能,进而直接进入校对的校是非阶段。

1 校对的功能由异同向是非转换后,其工作内容与文字编辑的工作内容有交叉重叠之处,使校对的文字加工功能更为突显,而文字编辑功能相对弱化

校是非对错,即勘误,是校对的本分,但编辑在文字加工过程中,也有一部分的纠错职责,比如消灭错别字、知识性错误、逻辑性差错等。但随着校对校是非功能的提升,就为编辑在此环节的懈怠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在出版社内部,这样分工职责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于此也无法进行量化的明晰职责划分,尽管在处理时各有侧重,但整体交叉的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根本无法达到泾渭分明的理想状态,而编校合一的趋势更使这样的状况较以往更甚。校对主要是纠错,编辑主要是润色,而纠错与润色的本质差别就是有无创新。在此层面上,编辑似乎比校对略高一筹,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出版界校对从地位、收入上均逊于编辑的现实状况。

校对纠错,如一个地名、人名中的用字差错,该由谁来负责?算知识性差错和错别字处理皆可,给人一种可人为操控的弹性尺度,而在尺度的把握上,似乎二者皆可以责无旁贷,亦可以袖手旁观(只以职责论,不以态度论)。若校对消除了上述差错,并且在用词不当、表述不通等诸多方面略施笔墨,就俨然是一位文字编辑了。难怪有人坦言:策划编辑加优秀的校对,就可以完美出书。当然,在当前形势下,似乎还远未成气候。此外,作者的行文风格、表述习惯都自成一家时,文字编辑的弱化程度将更为明显,也更突显了校对的校是非功能,若是责任校对加上格式把握、文字技术整理等,取代文字编辑也并非无稽之谈。故而在业界内部,优秀的专职校对十分抢手,而文字编辑则相对过剩,不那么受追捧。专职校对人员的稀缺和文字编辑功能的弱化,由此可见一斑。

2 各出版社单位面对双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一定程度上追求数量最大化,而其出版团队与其发发展规模不相称,尤其校对力量,在规模化的发展中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

笔者调查询问了6家兄弟出版社的校对情况,想发展外校资源,可至少有5家是超负荷运转,自己社内部的本职工作无法完成,接外校更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现象,据调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各出版社出书品类繁多,除正常品种外,为各种展览、活动、争取出版基金资助等项目不时涌入校对。

2)校对人员配备不足,尤其是稿件集中时,往往超负荷运转。按科学的编校比例,编辑与校对的人数比(抑或力量比)为3∶1,但所调查对象中,全部高出这一比值。

3)出书周期压减太短,到校对环节时间已相当紧张。一本10万字的图书,一月之内就完成从选题策划到印刷流程的并不罕见。

数据显示,我国图书年均增长达44.6万,跃居世界第二[1]。无论种类成千成万,无论程度难易繁简,无论折校、读校、点校等等校对方式千变万化,校对都要利用其职业独有的点性阅读逐字过目,才可能纠错,才可能防患于未然,所以当任务巨大而人手不足又限时出书时,校对的劳动强度便随之陡增。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校对在此种境况下,堪称出版界的劳力、脑力中的苦力。以件计报酬,长期伏案的隐患,咬文嚼字的单调,都在考验着每一个校对对于职业选择的回问与思考,而细心、耐心加责任心的多重职业操守也在时刻鞭策着坐而少动的校对大众。校对虽然有纸质(如图书、报纸、杂志)、电子介质(如电子稿件、互联网稿件、光盘稿件、影视)等工作对象,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必须逐字逐句用感官(眼、耳)来进行,而据统计,笔者所在省的校对费为每万字15~18元,其劳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校对在东汉时为官职,有拜校书郎一说[2]。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校对这一职业不但从官职沦为“平民化”,而且其收益和辛苦程度却较过去为甚。而校对作为“苦力”,恐怕也是从新时代正式开始。作为出版界的“苦力”,又担负着出版物质量的神圣使命,而薪酬却在编辑之下,使校对处于一个难言又劳苦的尴尬境地。(以上论述,以事实为依据,不带任何个人主观色彩与职业品评倾向。)

3 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推行和互联网出版的兴起,校对所面对的传统媒介正发生本质性转移,校对的身份更为多样化,其综合型人才倾向愈发明显

针对电子稿,校对需要把工作从白纸黑字搬到多彩屏幕上,演化成人机结合的新型校对方式。面对屏幕与面对纸质稿件的对差错的敏感度会受到挑战,而盯屏修改校样也是责任编辑的基本功之一,所以说校对扮演了文字编辑的部分角色似不为过;在互联网校对时,校对需要熟练利用网络手段,也需要准确检索和从浩若烟海的网络资料中筛选出所需信息;而盯屏时,对于排版的格式、方法以及替换、查找等功能的使用,也成为校对的基本功,所以校对也兼有排版制作的功能。[3]此外,白纸黑字对人眼的损伤远不及电脑屏幕大,这对本就易患职业病的校对来说,无疑会加大职业病风险(如颈椎病、腰椎病、视力下降等等)。校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是多查、多疑、勤思、慎改,而所有这些要素无疑是建立在眼到、心到、手到(与读书要诀“三到”暗合)的基础之上,而“三到”的前提就是久坐,而久坐成病也成为健康界的共识,成为导致各种疾病的一大诱因。这就对校对在应对潜在的职业风险时如何应对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如何应对的举措则考验着校对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

电子稿件、互联网稿件,虽有如黑马等校对软件的协助,但校对的独特视角和智能的大脑终究是无可替代的,况且比如的、地、得的用法以及汉字使用的灵活性,黑马常常“视而不见”,且其误判的情形屡有发生。举隅几例如下。

1)妈的嗓门很高(黑马称“妈的”是敏感词,可实际根本不是,曲解本意)。

2)他看到工人头上一盏盏的亮灯(黑马把“的”改为“地”,把“的亮”和“灯”分开校对,显然判断有误)。

3)他飞步跑到陈科家(黑马把“科家”改为“科学家”,错把人的姓与名拆开,然后置换以固定词语,属于机械拆裂式误判)。

在对软件的日常使用中,此类“以错判错”的情形不胜枚举,软件所起的负作用也不断出现,从而无端增加了编校人员的劳动强度,堪称一大遗憾。可能随着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会消除以上美中不足,但笔者或者说相当一部分人是坚信软件的配角地位的,因为再智能化的文明产品,也是人一手创造出来的。从这一层面来讲,校对又是智能软件的操控者与竞争者,他们独立存在,互为补充,合力将差错降至最低限度,而在此过程中,校对具有主动性和胜出一筹的鉴别力,是一个软件所无法比拟的。鉴于以上多重身份,加上校是非必须掌握诸如人文、历史、地理、数学、计算机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所以称校对为“杂家”倒也名副其实,而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也是新时代对校对的新要求。

校对工作自古都有,汉成帝时,诏刘向书于天禄阁,即始有雠校或校雠之称,治书方法基本奠定[3]。从校雠到校对,虽称呼有别,但本质无异,而对异同对错的侧重也由时代来决定。时代赋予了校对新的工作对象、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内涵,也赋予了校对新的历史使命。在此后的校对发展进程中,校对无论功用如何转换,无论处境如何改变,无论角色如何定位,都将是出版工作中不可断裂的重要一环。诚望校对这一神圣的古老职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重放光彩,继续发挥其独特而无可替代的功用。

[1]齐相潼.出版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讲座,2014.

[2]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7:470.

[3]黎洪波等编.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M].柳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8-579.

G2

A

1674-6708(2015)143-0147-02

猜你喜欢
文字编辑差错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新媒体时代新闻文字编辑的创新与实现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6
电视台新闻节目文字编辑技巧浅谈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10:08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新闻传播(2016年17期)2016-07-19 10:12:05
浅谈如何培养文字编辑的工作素养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25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试论数字出版环境下文字编辑的责任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