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报纸副刊的发展策略

2015-12-13 04:20崔云岚崔云鹏
科技传播 2015年14期
关键词:副刊宽度报纸

崔云岚,崔云鹏

1.长春日报社,吉林长春 130000 2.长春广播电视台,吉林长春 130000

新时代报纸副刊的发展策略

崔云岚1,崔云鹏2

1.长春日报社,吉林长春 130000 2.长春广播电视台,吉林长春 130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报纸副刊面临着发展的需要。在现阶段,人们谈及报纸副刊时,更多的仍然是从媒体生态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相关讨论与分析,就实际情况来看,从文学生态的角度审视当下报纸的副刊,也有很多问题来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新时代;报纸副刊;发展

进入媒体新时代,报纸面临着危机,也面临着转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加报纸阅读的“宽度”和“深度”,才可以给纸媒更大的读者空间。阅读市场目前已条分缕析了,我们不要祈求所有的读者都会关注阅读的宽度和深度,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的优势恰恰体现在这里。这些宽度和深度的表达,为副刊的表达提供了新作为的最大空间,而如何很好地体现其优势是值得探讨的内容。

1 要处理好报纸副刊内容的宽度

在文学生态视角下,人们不禁要报纸副刊工作者对报纸副刊的定位有新的见解,同时也要对报纸副刊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新的诊释。这就必须要处理好副刊内容的“宽度”。因此,我们的副刊作品就要从传统的“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等传统的“几大件”的定式思维中跳出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其实很多年前就意识到了副刊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在历年的年度评奖活动中进行了导向性引导,除了评选“散文”、“杂文”、“随笔”等比较纯粹的文学作品之外,特别注意对“文艺特写”、“文艺通讯”、“特稿”等“泛文艺性”副刊作品的好稿评定工作。遗憾的是很多副刊工作者并没有引起重视,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几大件”报送参评作品。

2 要处理好报纸副刊内容的深度

如果说没有“宽度”体现了副刊的定式思维,自甘画地为牢,不由自主地囿固了副刊的天地,让副刊失却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而我们副刊编辑们的选稿原则不期然间让我们的副刊作品丢失了最为宝贵的“深度”。这样说并没有贬低散文等传统文体的意思,而是长期以来我们一大批作者甚至作家,为了迎合副刊的价值取向,在按照传统副刊的表达方式为副刊精心量身定做副刊作品。在副刊两千字左右的表达空间里,我们的作品语言可能越来越精致了,那些花前月下的意境可能更加唯美了,那些被我们的作者反复表达过的物象可能花样翻新得斑斓无限了,但是绝大多数作品只能是“烂花渐欲迷人眼”,而支撑作品的深度却被忽视了,被“花样”或者庸俗的泡沫淹没掉了。

仅有“宽度”而缺乏“深度”,可能会流于宽泛肤浅。“深度”应当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在根深蒂固的乡愁里,在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信仰里,在脚踏实地勤勉耕作的凡人故事里!如果说在“宽度”的选择和把握上需要更多的机遇,比如事件的社会性,新闻的偶发性,存在的区域性等,那么“深度”则更需要纸媒经营者更深层次的智慧。

3 实现突破常规的表达

新形式下,报纸副刊的适时改变很有必要,而根据新闻热点走向“新闻副刊”是一大趋势。举例说明,三峡日报在近十年来,日益意识到一张报纸仅有“本报讯”或本报记者的通讯等传统表达方式,不足以形成对最广大读者的阅读关注了,因而先后推出“泛文化”性的大副刊“根在宜昌”、“宜昌之最”、“农民工进城打工线路图”、“草根奥运”等专栏,为平面媒体阅读空间的创造性突破,提供了样本。这些专栏用副刊的表达方式,以贴近读者关心、关注的日常生活事件为切人口,运用多种体例、体裁甚至多种修辞格等表达方式,展示生活呈现出的千姿百态。这些突破常规的表达,让读者阅读起来亲切而饶有趣味。

再比如关于农民工的进城务工择业等话题,三峡日报不是就一个新闻事件写出“本报讯”,而是汇聚了一般新闻处理方式所不可能聚集的新闻资源,不可能运用的新闻手段,不可能形成的新闻气场,设计出一张“农民工进城打工服务线路图”,用图表、贴士等方式加上提问、设问等修辞格的运用,把原本格式化毫无个性的新闻事件,表达得形式多样而又贴近读者的心思。“线路图”一经推出,迅速在读者群里、新闻界、社会高层、当地的各单位、各部门之间掀起了“路线图”热,达到了纸媒所需要的最佳“围观”效果。“草根奥运”这个专栏,更是别具一格地在2008年就推出了“人人都是媒体人”的概念,让最大范围的普通“草根”成为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记者”,用他们的眼睛和他们的纸笔、镜头去发现、记录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盛事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奥运这样的体育事项转化成一个重要的新闻事项。这样的宽度和深度不仅得到了专家的好评,而且让“草根”们有了“记者”的荣誉感、使命感,更让读者读到了清风扑面的见闻。

4 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

著名作家、全国“五个一奖”获得者甘茂华说:“许多被时间的迷雾遮蔽了的事物在这里显现出了清晰的轮廓,许多被铁幕的黑洞掩盖了的故事在这里采掘出曲折的脉络,许多被历史的陷阱扭曲了的人物在这里恢复了生命的光彩,许多被市井的流言混淆了的传说在这里解开了庐山真面目。”她很有一点点石成金的意味,也有一点正本清源的意味,还有一点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从而满足读者对神秘人事的了解欲望,因此在新闻服务中有了开拓创新的意味。”而《北京晨报》的一位副刊编辑则从专业的角度这样评说:“我们曾习惯于阅读快餐文化、信息集纳,而‘都市解密’像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显示出了她的威力。这类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每一次出笼都不是简单的,大量翔实的资料才会佐证历史的沉重与真实,才会看上去有一种X光片透视般的效果。”这样的解读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纸媒今天为什么需要“深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深度”,我们选择“深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长春晚报》“老长春”栏目推出九年,始终坚持立足本土,以开发历史文化为目的,在当地有很深远的影响。“口述实录”、“专家解读”、“溯源”、“踏查”等栏目遍寻本地史学家、历史爱好者、历史亲历者,他们和城市历史融为一体,共同完成了有内涵、有文化、有良好互动的副刊版面。而上文提到的“根在宜昌”专栏用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讲述家乡人的突出成就和社会影响力,从而调动乡情乡思乡愁,让读者更加热爱家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宽度和深度,已经超越了“新闻”概念本身而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

5 坚守传统副刊的阵地,大力发展创新

副刊究竟应该怎样在文学生态视角下有所作为,其实很多有识之士早有清醒认识和实践。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先生在接受一个关于副刊走向的访谈时,就发表过真知灼见。他说:“早在这个世纪初,《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发表过来自一些著名作家和读者的呼唤,希望我们能坚守传统副刊的阵地,我们本身也力图这样做过,而且我们的‘大地’目前也在这样做着。但是,我们坚守的同时丝毫也不反对人们对副刊进行一些适合我们时代特点的探索,其实大量的文化类的周刊,它们在继承传统副刊的同时有了很多的在写作、在题材的范围、在关注社会的宽广度上很有益的探索,而且有了广大的读者群。所以说这种探索我们应该积极地支持,并且希望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给我们在未来副刊的发展中提供借鉴。”今天的《人民日报》在品牌副刊“大地”上浓墨重彩地推出的“中国故事”,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状写一个个“俯身甘为孺子牛”的“平民英雄”,让人读来心生钦佩和豪情。这些题材宽广的“故事”接地气,也接人气。

此外,各报纸的副刊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专家学者库、作家库,以优厚的稿酬吸引“独家稿源”,形成稿件垄断,提高版权意识。

6 结论

总而言之,当文学以商品的形态来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时,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变成间接性的了,不过,就算如此,报纸的副刊也不能放弃文学,而是要进行更好地发展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一种坚韧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1]李远怡.论中国报纸副刊内涵的演变及发展前瞻[D].四川大学,2004.

[2]金星.当代报纸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3]周倩.报纸副刊现状研究[D].西北大学,2011.

G2

A

1674-6708(2015)143-0007-02

崔云岚,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

崔云鹏,高级记者,研究方向:新闻

猜你喜欢
副刊宽度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