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义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的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耙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在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是难以招架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两字。那时候“朕”“寡人”还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选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