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方向)建设成果与经验漫谈

2015-12-12 08:18:22许昌霍志红郑源
风能 2015年2期
关键词:河海大学风力机人才需求

文 | 许昌,霍志红,郑源

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水电为特色,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重点建设、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在近十年的学科和专业发展中,河海大学结合国家新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面向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依托传统优势学科,以风电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创建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风电)”专业,成为江苏最早建立该学科并招生的学校,其学科建设和招生质量及速度均位于全国前列。

风能专业是个全新的专业,其创建与实践几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经过近6年的建设,河海大学形成了完备的风电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全新的培养方案、本科教材、实践环节和基地,2011年成功申报江苏同类专业中唯一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至今在江苏同类专业中独占鳌头,2012年成为江苏省能源动力类重点专业的核心专业。该专业创建至今,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同行认可度高。本文总结我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风能)”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同类专业的创建和建设提供参考。

围绕发展战略,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创建风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建设的初期阶段,河海大学的学者、老师们分别到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以及如东新能源局、江苏龙源发电场、北京电力勘测设计院、福建电力勘测设计院、上海勘测设计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华锐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涉及人才培养、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企事业单位调研后,建立了风能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充分体现了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后期,每年专人参加国内风力发电人才教育研讨年会,对开设风能专业和人才需求进行了充分地研讨和论证,更加准确地把握了最新人才需求信息,明确了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方向。

二、结合学校特色,适应多产业领域的培养方案

依托我校的水力发电优势和特色,制定风能专业培养方案,并邀请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教授、水利部原总工高安泽教授、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主任许瑞林研究员、河海大学多位校友对风能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论证和审核。我校培养方案反映了我校水利学科特色和优势,侧重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育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太阳能、海洋能等相关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跟踪新能源学科发展前沿,整合多年研究成果,构建新能源专业课程体系

风能专业知识新,更新快。河海大学各学科都较早的开展了风能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实专业课程的内容,提升了专业课程的内涵。同时,跟踪国内外新能源发展趋势,开设了“近海风电场”的特色专业课程。目前,风能专业没有一套完整而统一的教材,市面的参考资料不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该专业教师在结合科研基础上,参阅大量国内外风电相关书籍基础上,编著了一套适合我校的风能专业教材和讲义达共计13本,其中《风力机》、《风力机组控制》、《风电场规划与设计》、《风力机塔柱与基础》、《近海风电场》、《专业英语》、《风电场并网技术》,《风力发电机》、《风电场建模与仿真》均出版,这套教材在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西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本科培养所采用。

依托工程中心进行创新能力训练,建设全方位的实践体系

一、依托工程中心进行创新能力训练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于2009年成功申请了可再生能源教育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为主要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平台。依托工程中心研发平台,针对本科实践教学的特点,新设计了均匀风速发生器、风-光-抽蓄多能互补、风电场规划与设计、风力机、风力机组控制5个实验平台,满足了“空气动力学”、“风电场规划与设计”、“风力机”、“风力发电机”和“风力机组控制”等主干课程的10余个实验,基于此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加深了理解,个人的实践能力得以很好的锻炼。

二、面向生产的实习基地

风能专业建设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已与“华锐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国内最大的风电制造商、世界第三大)、“上海电气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五大风电制造商之一)、“神华国华东台风电场”、“泰胜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国电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国电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如东县能源局”和“广东明阳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风电机组设备制造商、风电场和政府管理部门等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实习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

三、全面的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

风能专业建设的另一特点是加强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风电场规划与设计》、《风力机》、《风力机组控制》、《风力机塔柱与基础》、《近海风电场》和《风电场电气设备》等主干课程均设置了课程设计,让学生亲自做工程设计,加强了学生对主干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设立了风电场电气、空气动力、机组结构三大类70多个新的研究和设计主题,满足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总的来讲,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多元化实践环节的实施,提升了风能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对不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取得丰硕的建设成果

风能专业集中能源动力、电气、水电、海洋、土木、材料、机械等学科的优秀师资,培养和引进了多位国内外高水平教师,这些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源泉。此外,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国际交流、深造和使用机制,不断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目前,风能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该专业开办以来,转专业转出人数为0,转入该专业学生人数约10人。该专业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有如国电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华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福建省规划勘测设计院等诸多风电相关大型企业来学校招聘风能专业的毕业生。

我校风能专业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教材、实践教学培养方法,管理制度等建设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先后有江苏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江苏大学、长春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和济南大学等近二十所高校来学校调研和学习,部分成果被推广应用。

此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风能)”专业2011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以新能源为核心专业申报了能源动力类江苏省重点专业,2010年“面向国家低碳能源发展,构建多元化可再生能源专业群体系”获河海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2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兴产业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获河海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猜你喜欢
河海大学风力机人才需求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4期)2021-11-20 05:56:38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基于UIOs的风力机传动系统多故障诊断
测控技术(2018年5期)2018-12-09 09:04:38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留学(2015年10期)2015-12-16 12:35:06
大型风力机整机气动弹性响应计算
小型风力机叶片快速建模方法
太阳能(2015年6期)2015-02-28 17:09:35
河海大学迎来建校百年华诞
中国水利(2015年20期)2015-02-01 07: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