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垦区河道成型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2015-12-12 06:00邓卫东
江苏水利 2015年8期
关键词:垦区滩涂河床

邓卫东

(海安县老坝港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局,江苏 南通 226634)

0 引言

海安滩涂垦区面积约为3333.33·hm2(5万亩),由1984年围垦的老垦区和2009年围垦的新垦区组成。整治前,垦区内水系紊乱,河床淤塞严重,与临近的如东、东台滩涂垦区上的河道状况基本一致,其典型特征就是:水面线以上的边坡相对稳定,水面线以下的边坡与河底没有明显的交线,坡度在1∶5~1∶10,水深较浅,不能按设计断面成型,过水断面严重不足。

河道成型宜“深淘滩、低作堰”,但历史以来滩涂上的河道断面都是浅滩型。要使规划的新水系得以成功实现,必须要有核心的技术方案支撑,即保证河床断面无论在施工还是运行阶段都必须成型稳定。整治之前,笔者对垦区内的河道、鱼塘进行了若干次踏勘、调查,基本摸清了河床难以成型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以土御土”的理念,形成了解决滩涂垦区河床断面难以成型的技术方案,并应用于滨海新区的河道整治工程中,成功解决了由来已久的问题。项目实施历时3年,基本形成了西引东排、水位可控的丰字形新水系,为海安滩涂垦区的防洪排涝、引淡济咸、生态补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保障。

1 河床断面难以成型的原因分析

1.1 地质因素

滩涂与内陆的显著区别就是成陆较晚,土体结构松散,孔隙比较大,含有大量的淤质土。在这样的自然地质条件下,即使开挖时河道较深,运行后也会变成浅滩。为什么设计阶段边坡能通过稳定性验算,而实际运行后水下边坡基本坍塌,甚至未放水之前就坍塌?关键是设计阶段对河床稳定性验算时,一般都采用条分法进行验算,忽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边界条件,即:土条为刚体与事实不符,亦即这种土条在有水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作为刚体,而是松散体或成流态,水下边坡的稳定坡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体的水下休止角。因此,会出现设计稳定的假象。这就是水上部位基本稳定而水下坍塌严重的主要原因。

1.2 水土保持因素

滩涂垦区土质以粉细砂为主,盐碱含量较高,土壤贫瘠,能够适宜生长的植物较少,植被覆盖率低,雨季的大量泥沙被雨水带到河床中,这就是河道“浚而不深”的原因之一。

1.3 河网缺乏动力

海堤以外的原始港汊,在一定时间内基本都能保持稳定的“V”字型,就是由于潮汐的拉动,使港汊断面能保持动态平衡而稳定。滩涂垦区内原有的河道多为断头河、耦段河,没有健全的水系,引排不畅,水流速度较低,缺乏河川动力,暴雨形成的沙泥无法搬运,河床边坡自然变缓、抬高。

综上所述,滩涂垦区要获得稳定的河床断面,必须采用工程措施;河道成型决定水系运行,而水系的稳定运行有利于维持河床的动态平衡;水系的正常运行能有效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后的生态环境对河床稳定起积极作用。

2 河床的成型要求

2.1 成型稳定

海安滩涂垦区,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海安县老坝港滨海新区,在滨海新区的新城区规划范围之内,首当其冲必须保证河床断面稳定,以达到足够的过水断面,满足新城区防洪排涝和生态补水的功能。

2.2 结构生态

生态环保是新城区的发展定位之一,河岸结构必须是生态结构,才能确保结构内外的水、气能自由交换,土不会流失,从而避免水质恶化,满足水生生物群落繁衍生息,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3 适应发展

能根据开发的进展和经济条件,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形式,使之景观协调。老垦区的河道要融入城市水利的理念,服务城市提高品位,服务城市功能布局,河道整治一步到位、景观协调;新垦区的河道先满足引排,再根据开发进程及产业布局,留足河道提档升级的空间,既要避免开发初期因经费紧张使项目实施不到位,又要避免后期升级改造形成不必要的浪费。

3 河床成型技术

确保河床稳定的工程措施,无论是采用挡墙结构,还是采用护坡结构,可选的方案范围较广,但基于滩涂垦区的特殊地质条件,结合河流服务区域的发展定位、生态要求、景观要求、经济条件,可选的方案并不多。

设计单位最初的方案是采用生态石笼。从环保及经济条件看是不错的方案;从实施的可操作性看,河道整治初期,没有水上运输条件,市政路网尚未实施,大量石料无法从滩涂软基上通过;从工程耐久性看,滩涂垦区水体中的盐碱含量较高,钢丝网容易锈蚀,一旦锈蚀边坡就会失去石笼的整体约束。

鉴于整个垦区的河道均处于新城区,属于城市河道,不允许运输船只通航,笔者提出“以土御土”的理念,充分利用滩涂盐碱土,辅以土工织物、生态砌块,设计了三种断面方案应用于垦区不同部位的河道。具体方案如下:

3.1 老垦区河道

断面方案:老垦区是滨海新城的主城区,在满足足够过水断面的前提条件下,注重生态环保、城市品位与景观协调,借鉴公路工程的加筋挡土墙,河道断面采用自嵌式植生挡土墙方案,如图1。其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土与土工格栅的摩擦力大小。

结构优点:近似矩形的过水断面占用土地的面积相对少;挡墙自重轻,为柔性结构,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适用于软土地基;墙体透水、透气,在满足岸坡稳定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不破坏生态;墙体植生孔可栽植适宜的水生植物,为水生生物群落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条件;造价与相同高度的混凝土或块石挡墙相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墙体自身结构断面小,消耗自然资源少。

3.2 新垦区河道

断面方案:新垦区中,龙港河以南规划为旅游用地,龙港河以北规划为新型工业区。考虑到这片区域目前景观要求不高,排盐降碱的要求迫切,以及建设期内存在许多变数,河道断面采用袋装冲填土与生态加筋土联合护坡,▽1.6 m 以下采用袋装冲填土护坡,▽1.6 m 以上采用生态加筋土护坡,护岸的主要材料是土,河道断面方案如图2。

▽1.6 m 以上采用生态加筋土护坡,是由生态袋护坡演变而来。在环港南河试验段施工时发现,装满土的生态袋重达85 kg 左右,袋体变形大,需两名工人在边坡上高位搀运才能就位,施工效率极为低下,不便于大面积施工。

针对生态袋施工存在的缺陷,我们对生态袋护坡进行了改进,采用加筋土护坡,加筋采用生态袋的同种生态布。具体施工工艺为:先铺底层加筋土的生态布,填土碾压后,按设计的边线和标高裁去多余的土体,撒布草籽,将生态布向上折叠;再铺上一层加筋土的生态布,填土碾压,工序循环直至设计标高。整个过程机械化程度高,便于大面积施工。

结构优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在水力开挖的同时即可完成袋装冲填土护坡施工,无需干槽作业,机械化程度高;满足挡土、透水、透气功能;工程前期造价低廉,后期升级改造不会造成过多的浪费。

3.3 贯穿新、老垦区的龙港河

断面方案:对于贯穿新、老垦区的龙港河,河道断面采用袋装冲填土与自嵌式植生挡土墙联合护坡,▽1.6 m 以下采用袋装冲填土护坡,水位变化区采用自嵌式植生挡土墙,断面如图3。

图1 老垦区河道断面方案图

图2 新垦区河道断面方案图

图3 龙港河断面方案示意图

结构优点:在竖向合理选取结构分界点,综合了袋装冲填土与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的优点;兼顾了主城区、工业区、旅游区的景观要求,权衡了区域的近期开发和远景定位;与单纯的袋装冲填土护坡断面相比,景观性更好,与纯粹的植生自嵌式挡土墙相比,造价更为低廉,水面更为开阔。

4 工程应用

自2011年起,滨海新区按计划有序推进滩涂垦区的河道整治工程。

在新垦区先后实施环港南河、富港河、安港河、宁港河、环港北河、定海河整治,总长度达27.96 km,工程总投资相比采用生态石笼护坡结构节约了2.2 亿元。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对▽1.6 m以上的植草护坡进行了优化。原方案是将草籽撒布在生态袋内,经过试验段的几次试验,均不理想,后来选用滩涂上生长的茅草直接铺设在生态布上获得成功。

在老垦区先后实施了分花河、拂柳河、抚琴河、中洋河、凌港河、天成南河整治,总长度11.3 km,造价相当于同类结构钢筋混凝土的40%,灌砌块石的65%。

贯穿新、老垦区的龙港河与老垦区的河道同步实施整治,总长度为11.6 km,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低廉的优点。

河道实施当年,河道内就生长了大量的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麻虾,足以证明此类结构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

5 结束语

工程实践表明,在滩涂垦区采用“以土御土”的理念是正确的,根据新、老垦区地块性质和开发进展,选取不同的河床成型方案是科学的。海安滩涂垦区河道整治工程所采用的断面结构,具有河床稳定、生态环保、景观协调、造价低廉、便于机械化作业的优点,值得在类似区域的河道整治工程中推广。

猜你喜欢
垦区滩涂河床
霞浦滩涂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海边滩涂软淤地基挡潮闸基础设计
沿海滩涂围垦施工的技术要点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
石河子垦区克瑞森无核葡萄适宜滴灌量筛选试验
伊犁垦区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ArcGIS在河床冲淤量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