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进军 编译
越小越闪亮——立方体卫星
+ 刘进军 编译
这是一个自由幻想的结晶。
这是一个点石成金的妙法。
一颗极小而超越梦想的卫星,为智慧插上一双翅膀。课桌上诞生的小精灵们飞向各自轨道,展示科技、智慧和魅力,越小越闪亮!
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航天学教授霍尔迪·苏安里
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学教授鲍伯·特维格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市风光优美,葡萄酒令人陶醉,更让人陶醉的是这里有一座著名大学——加利福尼亚州州立理工大学。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座右铭是:从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与实验室练习、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在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有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航空航天工程学教授霍尔迪·苏安里。他在学校是道貌岸然的教授,出了校门就是捡破烂的破烂王。他夫人说:“他把什么破烂都捡回家,整个家就是个老鼠窝,一天到晚臭烘烘的。”苏安里爱动脑,也爱动手,曾用垃圾堆里捡来的破烂造了一架飞行机器人和一颗小卫星,让飞行机器人驮着小卫星进行飞行试验。学生们评价他是:用手指头爬上太空的航天专家。
当你进入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到处洋溢着学术的气氛。如果一位扫垃圾的清洁工用扫把在地面上计算线性代数,或一位保安讨论气动声学噪声的产生,请别大惊小怪。因为这儿有一所世界最杰出的大学之一——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校友创办了许多公司,包括谷歌、惠普、耐克、雅虎、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校友们创办的公司年收入超过27000亿美元,创造的财富相当于世界第10大经济体。斯坦福大学共诞生5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名亿万富翁,17名宇航员。在斯坦福大学,更重要的是,任何话题都是受欢迎的!斯坦福大学的格言:让自由之风劲吹!
“我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可以培养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学教授鲍伯·特维格说话慢腾腾,但思维比计算机还快。他常教导说:“请不要将科学砸在手背上,而要捏在手心里,用智慧解开未知的奥秘。”特维格一天到晚望着太空:怎样普及航天知识和卫星科学?
航天,需要激情。霍尔迪·苏安里教授和鲍伯·特维格教授相识于地球,梦想于太空。1999年初开始,两位教授认为:科学已经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射了微卫星、纳米卫星和皮卫星,大学生已经拥有研制卫星的可能性。苏安里教授认为:“大学生卫星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难,更不能太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卫星呢?这种卫星可能吗?
苏安里教授提出一个馊主意:“只要能飞上天,卫星可以长得像一朵鲜花。”特维格教授建议:“根据工程设计原理,必须为大学生卫星制定一个标准。大学生卫星都按照一个标准研制,体现标准、统一、公平的原则。”
什么模样的卫星,多大小的卫星,什么重量的卫星才是标准呢?一天,特维格教授来到一家商店,在大门口被一只宠物犬绊了一脚,跌跌闯闯地绕道走进超市。突然,他看见前方的展柜上正在展示豆豆娃,下面是一个立方体的塑料盒。他灵光乍现:立方体,正方形,具有稳定性和整体性。它恰好体现了大学生的卫星标准:结构简单,任意组合,变化万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维格教授认为:大于10厘米的立方体作为一种卫星概念。1999年夏天,特维格向苏安里教授提出了这一想法。苏安里教授提议:那就将大学生卫星命名为立方体卫星。立方体卫星为大学生研制卫星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
2U立方体卫星
3U立方体卫星
1U立方体卫星
1999年11月,在美日科学、技术和空间应用程序大会上,两位教授首先提出了立方体卫星的概念,并制定了一个立方体卫星的标准。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成为推广立方体卫星计划的先锋,掀起了全世界大学生研发立方体卫星,研究太空科学和发扬探索精神的潮流。
什么是立方体卫星呢?它的英文名字是CubeSat。Cube,是立方体的意思,Sat是Satellite的简写。这时,立方体卫星已经形成为一个卫星标准,又是一个卫星计划。立方体卫星也是一个教育计划。目的很明确:学生通过设计、研制立方体卫星,学习、理解、掌握世界先进的卫星技术和太空知识,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特维格教授介绍道:立方体卫星是指长宽高各10厘米,重量不超过1.33千克立方体形的卫星。立方体卫星通常采用现成的电子元件和零部件,研制费用控制在6.5~8万美元。卫星小,但功能齐全,比大卫星便宜多了。立方体卫星将帮助大学生完成太空科学和探索。
按规定,立方体卫星标准将10×10×10厘米的卫星作为一个Unit(单位),简称1U。立方体卫星共分为4个标准:1U立方体卫星为标准型,尺寸为10×10×10厘米;2U立方体卫星尺寸为20×10×10厘米;3U立方体卫星尺寸为30×10×10厘米,0.5U立方体卫星为0.5×0.5×0.5厘米。
立方体卫星相当于一个大魔方,可以2个或3个连接在一起,组成一颗卫星。近年来,更大的立方体卫星已经提出,如24×24×36厘米的立方体卫星,功能也扩展和超出了学术和技术验证卫星,成为更复杂的科学和国防科学为目标的卫星。
立方体卫星必须价廉物美,对体积和重量的要求苛刻,必定要采用微电子技术和微机械技术。因为体积和重量的限制,绝大多数立方体卫星都将太阳能帆板集成到卫星表面。根据主要任务,卫星装载了一种或二种科学仪器,执行一定或特定的任务。
立方体卫星运行轨道一般在250~1000千米的低轨道上。因为立方体卫星几乎不带燃料,设计寿命短的只有几天,长的几个月,最多的2~3年。大部分立方体卫星没有推进系统,靠火箭给它的初始速度飞行。现在,有的立方体卫星使用微型的离子调姿火箭,给卫星装上力量的翅膀。立方体卫星的技术和功能越来越接近大卫星。
在太空这个自由的空间玩高科技玩具,充分启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部分立方体卫星是科学试验卫星。卫星的种类也仿真大卫星,有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照相侦察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等。
卫星的零部件
卫星组装
在课桌上能造卫星吗?全世界上百所理工大学制订了立方体卫星计划。各大学一般招收理工科1~2年级学生,4~6人自主组成研发小组。第一年以教授太空知识、卫星系统工程学基础理论为主,及卫星系统设计概念;第二年重点是立方体卫星系统的总体设计,各分系统的细部设计;第三年制造卫星;第四年测试卫星,提高卫星理论和技术。
卫星结构与飞行原理
阿拉伯学生的立方体卫星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实验小卫星-11”号试验离子发动机
美国宇航局“萤火虫”立方体卫星观测闪电和γ射线反射
卫星飞行理想图
学生们必须了解和掌握天文学、太空环境学、太空动力学、轨道力学、光学、卫星通信学、卫星应用学、卫星设计理论、卫星的结构功能和系统原理等学科。学生们经过系统学习,再根据各自的专业,分别设计各分系统。一颗做梦也想象不到的卫星,从各自的大脑里集合到一张蓝图上。
立方体卫星虽小,但五脏俱全。卫星上的很多部件,如图像传感器、微波发射机、分析仪、激光光纤陀螺、电动机等都尽可能做得最小。它们集成在半导体基片上,构成立方体卫星的基本组成部分。
卫星功能元件和小型仪器,都集成到一个很小的半导体芯片上。一个由电池供电的微型芯片就可以完成一台仪器的作用,而不必再使用如太阳能电池阵,大大减轻部件的重量。当将各个分系统、小部件组装成卫星,经过分系统测试、综合测试、地面测试和太空环境测试,测试优秀后就可进入发射程序。一颗高科技的卫星在自己的手里诞生。
大学生们十分欣赏自己的作品,把它作为艺术品送给太空。2003年6月30日,世界上第一颗、丹麦奥尔堡大学的立方体卫星,在俄罗斯搭乘“呼啸”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到2013年底,全世界50多个国家大学生、公司和机构已发射113颗立方体卫星,其中一颗高中生立方体卫星。
最近几年,立方体卫星越早越大,越造越精,越造功能越多,研制费用提高到10万~12.5万美元。立方体卫星计划及知识在发达国家已经普及。随着时间推移,立方体卫星标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标准。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企业和政府组织愿意研发立方体卫星。立方体卫星标准被广泛采用,成为世界标准。
越小越闪亮——立方体卫星
美国冯·卡门研究所提出一个一箭发射50颗立方体卫星,组建太空卫星监测网的计划,由欧盟资助。欧洲19个国家大学提供35颗,美国大学10颗,加拿大大学2颗和日本大学3颗。2015年,50颗立方体卫星已经列入发射计划。立方体卫星技术全面蓬勃发展,提出许多新技术、新功能和新设想,如空间插件、活动结构、即插即用、功能变换、分形组合、虚拟卫星等概念。卫星真的可以长得像一朵鲜花。
立方体卫星属于纳米卫星,但有极高的军事价值。美国空军宣称:世界上先进的太空探测系统可以探测几百千米太空中10厘米的飞行体,但很难找到立方体卫星,更别说攻击和摧毁。立方体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在未来太空战中快速、大量部署。如果发射战斗立方体卫星,不是附在敌星上窃听秘密,就是给敌星钻个孔撒气,甚至将敌星打爆头。
目前,美国国防部、美国空军学院、美国空军技术学院、美国空军研究生学院、美国空军先进计划局、美国西点军校、美国海军学院、美国陆军太空与导弹防御司令部,以及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都研制发射了立方体卫星,试验各种可能性。
立方体卫星,激励着全世界的大学生们。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航天,能看见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