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义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70-02
当前,小学生仍然普遍害怕写作文,其原因是大多数小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小学生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师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作文教学中,能帮助小学生更好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写不同的感悟
作文没什么可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造成作文没有可写的素材,其次是不会去感悟生活。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知、思考,让作文具有真情实感。
1.写观察生活的感受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如“我为父母献孝心”“劳动我最棒”“欢乐的野炊”“我发现了春天的足迹”“谁说秋天不美丽”“给冬天添彩——雪”……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学生们看到或听到、想到什么,往往控制不住要找个对象“吹”一番。学生有了这种表达欲望,教师及时捕捉住这种时机加以引导,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就会想得广、写得好。
2.写体验生活的快乐
教师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懂得保护环境……学生在活动中,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3.写瞬间生活的灵感
“生活处处皆文章,身边时时有故事”。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所以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成,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教师应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自由写作,个性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这样就不怕写起文章来笔下没有人、事、景、物,也不怕写得不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了。
二、写不同的生活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习作资源,让他们体验、感受生活的滋味,为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储备。
1.写校园生活
学校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童真、童趣。比如校园集体舞、跳绳、踢毽比赛、运动会、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校园里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更是他们亲近自然、亲近生活、陶冶情操、锻炼能力的天地。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重点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猜测人物心理,学生在玩玩、看看、说说、写写中就能将作文“水到渠成”。
2.写社会生活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可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实践后,再尝试练笔。学生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交警”“清洁队跟班一日”“我是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升华学生热心助人的情感。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感有了积蓄,能很好激发习作动机,进入描绘社会生活情境作文中。
3.写自然生活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看祖国河山,听鸟兽虫鸣,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可让学生通过郊游的形式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参观、玩耍,获得大量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第一手材料。这种开放式作文教学不但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在体验中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
4.写家庭生活
学生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来自于家庭。学生常和父母一起参加家务劳动,这些劳动生活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和家庭成员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活动。活动中或活动后,让学生写些日记、感受、思考,不仅提高写作能力,还能提高综合素质。
5.写网络生活
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如此多姿多彩,只要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多一份心眼,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就会感受到生活的鲜活生动,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