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2015-12-12 09:42曹万宝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曹万宝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08-01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才会有收益,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如何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及时进行心理换位法,可使教师和学生在思维和心理上达成共鸣,使化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得以优化。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心理换位。

一、想学生之所想

化学课堂上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是每个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把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到石灰水变浑而后又变清。同学们联想到二氧化碳也有类似现象,教师应随即令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是否一定是二氧化碳?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怎样检验二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硫?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二氧化硫性质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二、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在高二总复习中有一道习题是有关计算:PH值为10的氰化钠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H值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但我当时就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如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源于什么?PH=10的氰化钠溶液,氢氧根来源于什么?等等,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我们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高明的教师会立即意识到这一点,立即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在讲述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时,学生对盐类的双水解反应不甚理解。这时我们再和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的概念等知识方面综合思考,终于使学生认识到盐的双水解的程度既决定于相应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又决定于生成物的溶解性的大小,学生的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是想学生之所疑的重要性,这里,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

四、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例如,在讲过氯气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我在黑板上画装置图,有意从上面画起,而且神情严肃,态度一丝不苟。这时,就有不少学生在下面喊:“老师,这样画不对,应当从下向上,从左到右依次画”。这样,歪打正着,学生的印象就深了。

五、想学生之所乐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强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记得有一次,在讲授金属钠的活泼性时,我将磨碎的金属钠粒慢慢撒入集满氯气(越浓越好)的集气瓶中,同学们看到钠在氯气中金光闪烁,剧烈燃烧,简直是欢呼雀跃。这样既巩固了钠、氯气的化学性质、钠的焰色反应等等化学知识,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六、想学生之所忘

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显色法快速检测10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试方法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低浓度氯气综合利用的探讨
优化氯处理工艺,提高氯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