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电视节目创新

2015-12-12 14:20:06马新安吉林电视台吉林长春30033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吉林长春30033
科技传播 2015年11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美食

马新安,杨 莉.吉林电视台,吉林长春  30033 .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吉林长春  30033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电视节目创新

马新安1,杨莉2
1.吉林电视台,吉林长春130033 2.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在娱乐心理和功利心理泛滥屏幕的背景下,《舌尖上的中国》没有从众跟风,而是一头扎进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里,于市井阡陌山川江河中,寻觅中华大地上有关饮食的文化神韵和精神脉络。片子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草根气息,深深引起观众的共鸣。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舌尖上的中国》所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并分析其成功因素。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创新;纪录片;美食

作为一部纪录片,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从收视习惯上我们都无法想象它最初的播出效应。可是该片一经播出,便犹如一匹黑马,刹那就受到无数观众和网友的热情追捧。“舌尖上的中国”这5个字,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最热门的词汇。究其原因,应该是作品本身融入了太多人文的因素,饮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交融并和,使该片受到有关味觉却也超越味觉的心灵共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该片成功的原因。

1 创作理念

平民化的创作理念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基础,也正是这一点让《舌尖上的中国》赢在了起跑线上。纵观已经播出的很多饮食节目,基本上是请专业的烹饪人员展示菜品的制作,甚至很多原料及调料普通百姓都没有见过,这无形中就与观众有了隔阂,这也是很多花了大气力的美食节目温而不火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则另辟蹊径,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制作美食节目。关于纪录片的这样定义的: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者电视艺术形式。恰恰是这看似朴素无华的创作形式抓住了观众的心。《舌尖上的中国》将传统意义上的厨房搬到了天南海北,从平原山林到冰原再到大海,美食处处可见。而片中所描述的美食又不是像传统美食节目中那样高不可攀,它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众的身边,一种不言而喻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了。

再看看节目本身,传统的美食节目总是要从菜系等等美食理论谈起,高谈阔论,美则美矣,却遥不可及。《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这一常规,很多的内容都是从一户人家的一天开始的,切入自然亲切。主人公的平凡的一天可能也正是缔造美食的一天,仿佛片中所描述的美食就在观众的身边,有多少人会抵触这样的艺术形式呢?

2 情感表达

不妨再回头看看传统的美食节目,无非是准备食材,下锅,出锅,结束,每一期都是一样的步骤,机械地让人没有期待。《舌尖上的中国》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巨大的创新,还从来没有一部美食电视作品能将人和食物这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许蕴含了故事的美食更吸引人吧。

通过阅读片中众多美食背后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来自社会生活底层劳动者的赞美,作者花费了浓重的笔墨讴歌了劳动的美好。比如很多吃过毛豆腐的观众可能根本不了解毛豆腐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通过观看节目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使观众对制作者有了深深的敬意。对劳动的尊敬,这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仅仅表现出对劳动者的敬意是不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的。试想一个旅居在外的游子在一个美食节目中居然看到了家乡的小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除了思念家乡的美食,恐怕还有那年迈的老母亲吧。家,在中国人心里永远是个沉重的字眼。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在这里,乡愁是一碗家乡的小吃。那童年的味道夹杂着乡愁迎面扑来,还有谁能抵御的了吗?

《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与其说是在拍一档美食节目,不如说是在通过食物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好的美食节目可能可以引起观众味觉上的共鸣,而《舌尖上的中国》在引起观众味觉共鸣的同时引起的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仿佛不是在看一档娱乐节目,而是在看一部大片。

3 作品内涵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是有好的内涵的,即使是美食节目也不例外。

《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美食讲述故事的同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采集、捕捞文化到牧业文化、农耕文化再到工业文化和饮食文化。

与西方“抗争自然、挑战自然”的理念不同,中国百姓更多的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自然的馈赠》一集中就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比如人们在捕鱼时都用网眼较大的渔网,就是为了放走较小的鱼,中国农民从来都懂得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

影片中各族人民各种各样获取食材的方法则体现了中国百姓充满智慧的头脑以及坚强有韧性的民族性格。而邻里乡亲聚集一起为一户人家制作年糕、制作泡菜的内容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和谐的邻里文化。蒙古族的劳动者将刚做好的新鲜的奶豆腐最先端给爷爷品尝也体现了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不

经意间就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文化的碎片。正是这样一部影片将中国的人文情怀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来。

4 推广制片策略

一部再好的片子也需要优秀的制片策略和推广策略。

首先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视觉是第一重要的。《舌尖上的中国》由专业的团队采用高清摄像头,甚至还使用了刚刚进入市场的SONY F3,拍摄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从微观的角度展现美食的细节,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另外在观众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舌尖上的中国》的听觉效果也制作得非常精良。仅仅是主题音乐就应用了琵琶、大提琴、钢琴、竹笛、小提琴等极易表现中国文化的乐器,一股中国风油然而生。剥竹笋的声音、捕鱼拉网的声音,都像特写一样给了非常清楚的效果,让人神清气爽,为观众提供了第一手的听觉体验。另外,《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比起传统美食节目中看似充满激情的主持,《舌尖上的中国》平淡写实的纪录片风格的旁白似乎更能走进观众的内心。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美食节目多从菜系的分类入手介绍,而《舌尖上的中国》独立成集,却没有从菜系、地域等角度分集,而是以“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主题讲述了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七集内容各有重点却又相辅相成,设计精妙。

《舌尖上的中国》摄制完成后,节目组花了大力气进行包装宣传,结果造就了商业化运作纪录片的一个传奇。《舌尖上的中国》除了在电视上加大宣传外,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各大门户网站造势,更是利用微博等社交软件让更多的人了解《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迎合了当下广大观众寻找心灵皈依,渴望精神净化的审美需求,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注入创作,紧扣时代。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在创作手法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是文化认同软传播的成功案例,对今后的国内影视作品如何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高度统一的创作理念具有指导意义和思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晓娟.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节目品格[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

[2]宋丹.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之道探讨[J].科技传播,2014(17).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40-0199-01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美食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美食大作战
儿童绘本(2017年10期)2017-07-05 18:38:01
美食
Coco薇(2017年6期)2017-06-24 23:29:55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9:23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电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