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不老石

2015-12-12 11:51撰文杨菊三
浙江林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缙云石柱缆车

□撰文/杨菊三

一柱石的豪气,我是在缙云仙都的鼎湖峰上读到的。鼎湖峰其实就是一块擎天巨石,一块在岁月中酝酿大风云大气息的不老石。它背依清瘦的缙云山,面朝痴情的缙云城,脚探清清浅浅的练江水,自成一体,让人顿感一块石的风景竟也可以如此描画。我是第一次来缙云寻梦,想不到这里的山水,会如此地给力!

江岸是鼎湖峰最强劲的群众基础。鼎湖峰就在江边踏歌而行,行走中揽进山地2468平方米,然后气宇轩昂地往上蹿,塑成了一个170.8米高的彪形大汉。

离得近,看得真。我们的双眼穿过那并不纠结的百米江面,与这个尤物用目光对接。

不是通体溜圆的显摆,但有圆润通达的意蕴;没有长形方形的规正,却有这些形态的步子。整条石柱的底色为暗红,似有丹霞在酝酿。其上满簪苔藓,蓬勃着青春的色彩;空白处的面目就显得有些灰褐、单调。这石,没有固定色彩的浑然一体,却有多种变数的斑驳陆离。石柱的肌体上,还有草的插花,藤的忸怩,枝的摇曳,但这些都是石的体毛,石在无意之中的一种功课。而在710平方米的峰顶就不同了,得了灵气的松树、青冈们情绪饱满地仿佛要将碧绿的风采一直粘贴到云天之上。

是的,这里应该有岚气氤氲,或者是云雾缭绕,可惜我们晚来了一步,又恰遇一个不缀一朵云絮的艳阳天。但我不后悔,因为许多事情早就在这里发生过了,比如说水浪拍崖的故事,比如说火山喷薄的故事。据传仙都这个名号也得道于天柱一般强健的鼎湖峰的奉献。那还是唐朝的天宝年间,也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最缠绵的那些时日,鼎湖峰上上下下紫气回旋,云霞飘荡。这时太阳出山了,一个柔美的转身,折射出万道霞光,山里山外,顿时五彩缤纷。有人将此事报到朝廷,唐玄宗听后十分惊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遂亲自提笔,写下了“仙都”二字。由是,仙都的脉息代代相传,一直颇有激荡地跳到了今日。

关于这块巨石的传说很多,有些居然是远古时期的。相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炼丹升天之地,与黄山庐山并称为他的三大行宫。黄帝本是传说中的人物,作为一种信仰的存在,在这里就有了名实俱符的注脚。于是金碧辉煌的黄帝祠宇,颇有威望地成了这方宝地的标识。从这里侧着看那鼎湖峰,也颇得意趣,前面的练江被屋舍祠庙遮蔽后,那石就有了向山上攀附的架势,山上依然有崖,依然有树,依然有百年草木的清清白白。我顺着山势往上看,见云空中有缆车的影子在晃动,一问,是可以上得前面的峰峦的索道。

我就有这么疯,非得乘一乘缆车去后山窥一窥鼎湖峰的背影不可。原本要用一个小时的脚力攀登,现在只需五分钟的时间。背景中的鼎湖峰,仅比我们脚下的山头矮了一截,手臂长一点的话,撩得着她的发辫。高石之上的“头发”一目了然,那些树的树干多数有海碗粗,每一株都容光焕发。这里没有一撮泥,也无一滴水,看到的都是石的嶙峋,生存条件如此恶劣,我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走向,而赢得世人的青睐的。

这么有灵气集聚的地方,这么有生命包容的地方,寻访者也纷至沓来。书圣王羲之来了,一阵龙飞凤舞后,幽幽墨迹久而弥香;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来了,一通放歌放怀的纵情后,带来的是利好多多;李白来了,白居易也来了,一个浪漫,一个现实,在这里都得到了最有张力的发挥;还有朱熹、袁枚等等才子,或舞文,或弄墨,都有自己的情感抒发。

我原以为这是一块最简单不过的石柱,肢体语言的表露就那么一竖,难成方圆,也不成气候。活得简单果然是人的一种生存法则,但山呢,水呢,树呢,草呢,太过简单就少了暖意,就没了情趣。而鼎湖峰就不同了,一石居然能够成景,她靠的并不是人们无聊的抬举,而靠的是自己的风骨,自己的豪迈,是自己那种大无大有的精气神,才能够撑起心中的那一方天地呀!

下了山后,我站在距鼎湖峰更远一点的一座石桥上,再一次地眺望她的风采。忽地,我在那柱石中竟也读出了人们惯常形容的一个词:天下第一笋!是呀,她确有笋的影像,笋的意气,笋的奇巧,蓬勃着,雄姿英发着,绘声绘色地演讲着。她分明是一块活着的石头,一块有生命张力的石头!我将其收进相机,存进脑海,让她成为我永远的挥之不去!

猜你喜欢
缙云石柱缆车
石柱迷宫
“缙云烧饼”火了
做精特色产业的探索和实践
乘坐缆车
蘑菇石柱
高空缆车
关于探讨电子政务融入招商引资模式的思考
缆车
巴勒贝克发现第三根超巨大石柱
丽水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