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以广西桂平西山为例

2015-12-12 06:21程芸燕文冬妮
广西民族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西山相关者

陈 炜 程芸燕 文冬妮

引言

佛教在我国长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这些佛教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察和社会教育价值,同时也是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以其迥异于世俗的氛围吸引着众多旅游者,成为我国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有效促进其活态传承,拓宽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但是随着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的盲目开发、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利益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破坏了佛教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而且也使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危机之中。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又因在佛教文化遗产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为参与佛教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不同目标载体,他们有着多样化的动机,当各自所需的利益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一些冲突和矛盾便随即产生。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明确提出,理解利益相关者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1]383-384因此,协调处理好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遗产旅游地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以我国华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广西桂平西山为例,在识别该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并剖析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相互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期为促进桂平西山及我国其他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一、桂平西山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

(一)桂平西山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桂平西山又称思灵山,是我国七大著名西山之一。西山景区总面积13.47 平方公里,景区内湖光山色钟灵神秀,寺庙楼阁错落有致,拥有佛教建筑、佛教音乐、佛教饮食、佛教传说等数量众多的佛教文化遗产。自二十世纪80年代进行旅游开发以来,历史悠久的西山逐渐成为游览胜地,受到大量信众、游客的高度青睐,近年来旅游人数更是持续稳步增长。桂平西山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不仅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场所,还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在其旅游实践活动中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因各自所追求的利、拥有的权与责各不相同,导致他们对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态度和行为决策存在一定差异,当具体诉求未能达成一致时,难免发生矛盾冲突,进而影响到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亟须界定桂平西山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构成,才能更为有效地明确其利益诉求,进而厘清相互间的关系。

国外学者率先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旅游研究中,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Robson J 和Robson I,他们指出股东、员工、居民、游客、国家和地方政府、旅游景区、宾馆、旅游交通等为旅游经营商的利益相关者[2]。而国内学者也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构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将其运用到了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中,本文列出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国内学者界定佛教旅游利益相关者类型统计

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本文通过专家评分法,采用匿名的方式向来自四川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12 位专家提供15 类利益相关者,请专家根据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实际情况,选出当地旅游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结果显示:游客、僧人、社区居民和景区管理处这4 类获得了绝大部分专家的认可,入选率达到了90%~100%;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佛教组织等的入选率也都超过了50%;而竞争者、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的入选率则相对较低。最终,通过对专家意见的整理、统计和分析,且经过多轮的专家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得出桂平西山主要利益相关者有8 类,详见图1。

图1 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图谱

(二)桂平西山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国外学者认为,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需要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诉求又不尽相同。因此,需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个明确的划分定位,以便利于对他们的管理。其中,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为国外划分利益相关者的主要方法[8]。1997年,米切尔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提出可从权力性、合法性、紧急性这三个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按照分值高低分为确定型、潜在型和预期型三类利益相关者。[9]陈宏辉(2004)根据主动性、重要性、紧急性三个维度,把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蛰伏和边缘利益相关者。[10]笔者在查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桂平西山利益相关者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评分进行分类。本次调查请专家根据桂平西山的实际情况,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这三个维度的轻重程度对上述所界定的8 类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分值范围为1-5 分。其中,两个或三个维度得4 分以上的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两个或三个维度得3 分以上,4 分以下的为蛰伏利益相关者;两个或三个维度得3 分以下的为边缘利益相关者。此外,为更明确地将8 类利益相关者依据三维度所得分值而归属于相应的类别,笔者将分值1~5 分划分为三段:1~3 分、3~4 分、4~5 分,具体调查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桂平西山8 类利益相关者三维度分类情况统计

根据表2 中桂平西山各利益相关者所得分值,游客、社区居民、僧人、桂平西山景区管理处、政府部门这5 类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他们在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与西山有着十分紧密的利益关系,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旅游地的发展;佛教组织、旅游企业这2类为蛰伏利益相关者,他们与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发展的密切程度稍弱于核心利益相关者,但对其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当其利益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也会表现出较为激烈的反应;行业协会为边缘利益相关者,他们对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在这三种类型中最弱,且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发展的影响。

二、桂平西山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为深入地了解桂平西山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相互间的关系,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设计游客、社区居民、僧人、桂平西山景区管理处、政府部门对于利益诉求重要性评价的调查问卷,并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分别对“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五个重要程度赋分“1、2、3、4、5”。本调查主要采用简单随机不重复抽样的方式,对上述5 类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300 份问卷,其中,游客发放130 份,回收有效问卷121 份,有效率达93.1%;社区居民发放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93 份,有效率达93%;僧人发放20 份,因进行“一对一”式的调查,有效回收率为100%;桂平西山景区管理处发放问卷30 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达90%;政府部门发放问卷20 份,全部有效回收。

(一)游客的利益诉求分析

游客是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最终体验者,是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主要经济来源。游客对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评价和口碑,无疑会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须关注游客的利益诉求。本文在问卷设计时,较多考虑了游客对西山的期望,包括对社区居民、景区管理处的希望。又因西山作为佛教景区,游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可分为佛教朝圣者、香客和观光游客,三种不同类型的游客对该景区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但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将这三种游客对景区利益诉求重要性的评价合并在一起进行统计,具体调查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游客利益诉求均值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上表3 可以看出,游客对桂平西山利益诉求较高的是希望欣赏西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体验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旅游活动,并且希望西山的门票价格、素食餐饮收费合理,甚至部分佛教朝圣者、香客希望能取消门票收费,而有序的景区管理则是确保游客安全的重要保障。尽管三类游客有着不同的旅游目的,但是他们都希望景区能提供独特的佛教文化体验、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相对而言,游客对于完善的景区设施、人性化的旅游服务、友好的社区居民要求并不是很高。

(二)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分析

社区居民不仅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提供了生产要素,其态度和行为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参与利益分配和旅游决策则是社区居民对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参与程度高低的主要体现。因此,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需满足社区居民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诉求,以获得其对旅游开发的参与和支持。为全面了解桂平西山社区居民的真实想法,笔者针对西山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社区居民利益诉求均值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上表4 社区居民利益诉求重要性评价的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对经济利益的诉求较为明显,他们认为应该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同时,基于社区居民自然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其特有的民俗习惯,他们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保护、当地风俗习惯尊重的要求相对较高。虽相较于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社区居民对佛教旅游管理的参与权、佛教旅游发展的决策权要求较低,但随着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不断发展,他们已开始逐步意识到只有通过参与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监督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行为,才能有效保护其生存环境、传承佛教文化,实现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僧人的利益诉求分析

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僧人的参与和支持密切相关。僧人是佛教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其参与旅游开发对保护佛教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僧人其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对其应有的利益诉求关注比较缺乏。因此,为全面了解桂平西山僧人的真实想法,笔者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对僧人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僧人利益诉求均值的描述性统计

由上表5 可知,僧人作为佛教活动的实施者、佛教文化的传播者,对于经济收益的获取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而更加倾向于旅游活动能否有效地改善寺院的基础设施、保护和传承佛教文化遗产。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僧人认为旅游开发可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佛教文化,同时也获得了对外开展佛教文化交流的机会,提高世人对佛教文化的认识。但对于游客的行为,大部分僧人都表示,希望景区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游客管理措施,防止和杜绝出现游客违反佛教禁忌、破坏文化遗产和周边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寺院的神圣氛围和佛教的神圣性,营造严肃清静的修行空间。

(四)景区管理处的利益诉求分析

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作为景区的直接管理者,不仅是旅游地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也是旅游地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追求提高景区知名度、为景区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等。但由于景区管理处作为特殊的利益组织,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当其迫于某种压力时,则会采取一些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寺院、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行为。因此,桂平西山景区管理处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其利益指向最不明确。为全面了解桂平西山景区管理处的利益诉求,笔者根据其工作职能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并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表6。

表6 景区管理处利益诉求均值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上表6 均值大小的比较,发现桂平西山景区管理处比较关注于高品质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遗产旅游地知名度的提高、遗产旅游地良好形象三方面,同时也较为关注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其次,景区管理处希望能获得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以此促进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景区管理处对高额经济收益获得的需求并不是很高,而是更多地注重于景区自身品质的提高。由此可见,随着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景区管理处意识到经济的长远回报依赖于景区的持续发展,其经营管理的理念已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单纯地重视经济利益的回报,而是更多考虑西山的长远发展。

(五)政府部门的利益诉求分析

在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扮演着调控者的角色,负责制定旅游地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利用政治、法律、经济手段管控和监督旅游地发展,及时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等。通过行政干预,对遗产旅游地进行宏观调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上和领导上的有力保障。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政府部门众多,以致出现分工不明确、管理重叠、责任划分不清等现象,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难以推进落实。因此,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健康持续发展,首先需明确界定各政府部门的共同利益诉求,以此协调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为全面了解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政府部门的真实想法,笔者针对西山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对该旅游地政府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表7。

表7 政府部门利益诉求均值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7 中可以看出,政府部门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利益诉求,即增加地方税收与财政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桂平市政府希望西山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健康、快速地发展,可有效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并且通过旅游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是资源和环境诉求,保护佛教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当地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政府部门日益重视的诉求内容。而宣传西山佛教文化、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诉求相对低于其他利益诉求。

三、桂平西山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5 类核心利益相关者体现出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因利益诉求间的差异导致了矛盾冲突的产生。因此,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全面厘清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点,并据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游客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冲突

在对游客的利益诉求调查中发现,欣赏西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体验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旅游活动,是游客的首要利益诉求。然而随着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在给该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冲击着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乱摆摊点兜售小商品、在景区公共区域私收费用等获取经济收入的行为,影响了游客正常旅游活动的开展,导致慕名而来的游客无法真正获得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影响到游客对旅游地的满意度评价。由此可知,游客希望获得最佳的自然风光和佛教活动体验,与社区居民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物质条件的诉求,是两者间存在的主要冲突。

(二)游客与景区管理处之间的冲突

优良旅游环境的享受与全面促进景区发展间的矛盾是游客与景区管理处之间存在的主要冲突。通过实地访谈可知,游客对于西山景区过度拥挤、生态环境破坏、门票价格等问题表示不满意。西山佛教活动空间过于狭小,洗石庵、龙华寺、观音岩的环境容量都十分有限,但为吸引游客、大力提高景区知名度,景区管理处仍大肆举办各类大型佛事活动。以2015年第九届浴佛泼水旅游文化节为例,在为期两天的节日期间,西山共接待了2 万多的游客,大大超出了西山景区的游客承载力,游人香客摩肩接踵,拥挤不堪,导致正常的朝拜与游览活动难以开展,甚至造成了秩序混乱,对游客的人身安全也带来了威胁。其次就是一些游览设施的建设损害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方便游客观光游览,景区修建了长达633 米的西山索道,但这一人工设施的修建不仅严重破坏了西山的自然景观,而且使游客无法体验到原生态、高质量的游览环境。在西山门票价格方面,景区希望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景区门票售价,但不少游客反映,景区现收取100 元/人的门票并没能获得质价相符的旅游体验,如在游览西山的佛教文化景点时,多为参观静态陈列式佛教景观,看建筑、观塑像,游览形式单调、项目重复,无法深入地了解和感悟西山佛教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僧人与游客之间的冲突

对于一般游客而言,他们到西山或是烧香拜佛、许愿还愿,或是瞻仰一番那深含佛教意蕴的佛寺、佛塔,或是抱着猎奇心理去了解那带有神秘色彩的僧人修行。对于僧人而言,他们希望西山是一块充满浓郁佛教文化气息的净土,旅游开发虽给寺院的修建、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资金支持,但也一定程度上给寺院日常活动、僧人正常修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佛教活动场所和佛教文化景点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同时正因为大量游客的到来,西山景区为开发旅游项目,而建造了与佛教文化氛围格格不入的现代化建筑,削弱了西山庄严、平和、肃穆的佛教文化氛围。因此,僧人对佛教文化及其氛围的保护与游客随心畅游是两者间的矛盾冲突所在。

(四)僧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冲突

僧人与政府部门的冲突主要体现在:1.僧人对佛教文化保护的诉求与政府部门对经济利益的诉求产生了冲突。僧人希望把佛教文化的保护放在首位,而政府部门则首先是考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次才是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甚至有时为吸引游客,将原本神圣的佛教文化舞台化、商业化。如2007年开始举办至今的浴佛泼水旅游文化节,为迎合商家、游客的需求,主办方在按照佛教规仪来举行佛事活动的同时,加入了歌舞表演、模特走秀等与佛教文化格格不入的演出内容。2.僧人与政府部门间经济诉求的冲突。僧人对经济收入的获得主要是为改善寺院的经济状况,以此维持寺院正常活动的开展、改善寺院基础设施建设等。而政府部门的首要经济诉求则是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这一诉求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西山寺院的生存发展需要。3.僧人对西山旅游管理参与权的诉求,与政府部门对西山全权调控之间的冲突。经实地走访可知,政府部门在制定西山旅游发展规划及有关决策上,往往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并通常将决策以通知的形式让僧人进行配合,忽略了僧人的利益诉求。

(五)景区管理处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冲突

收入分配问题是景区管理处与社区居民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在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景区管理处以自身的管理优势奠定了强势地位,使其在利益分配中,获得了绝大部分的旅游经济收益。而社区居民由于没有管理权与决策权,无法参与西山旅游利益分配与决策;同时景区管理处也并未制定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措施,导致他们没有得到预期的收入。另外,在景区员工的招聘方面,为便于管理,塑造西山良好的旅游形象,景区管理处希望聘用文化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旅游从业人员。而社区居民则希望景区能为其提供收入较为可观、且能真正参与到旅游管理的工作岗位。但因社区居民技术水平、文化水平有限,景区仅能为其提供诸如安保人员、保洁员、停车场收费员等收入较低的工作岗位。如此种种,一定程度上引发社区居民不满,容易造成两者间矛盾冲突。

(六)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冲突

最大程度上提高经济收入、获得当地旅游发展的决策权、参与当地旅游管理是社区居民在对政府这一层面上的利益诉求。绝大部分的社区居民认为,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给他们带来了契机,期望能搭上旅游这趟顺风车,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在西山的发展导向、资金支持、政策制定等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认为,社区居民大多以经济因素为导向,考虑问题不够综合全面,若让其参与深层次的管理与决策,会影响西山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当社区居民个人意愿与政府公职权力发生矛盾时,社区居民往往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从而为两者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四、桂平西山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利益表达机制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西山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多样化的交流渠道,尤其是社区居民、僧人等较为弱势的利益群体,每当其有利益诉求时,大都仅向村委会、寺院反映,与景区管理处接触较少,和政府部门甚至没有直接交流。不少社区居民反映,不知该通过何种方式表达诉求,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到采纳和解决。利益表达是利益相关者向外界表明自己利益诉求,并期望能得以实现利益要求的行为,是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存的重要前提。因此,西山景区需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得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诉求得以在相对完善、公平的体系下进行表达。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首先需开拓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定期召开民意征询会、重大决策征求会,开设专门的利益表达邮箱和网络论坛,实行民众听证制度、民主接待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利益表达、沟通交流的平台,避免或减少他们间的矛盾冲突;为社区居民、僧人等弱势群体保护、争取自身合法利益提供帮助,以实现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其次,为确保利益诉求表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且意见反馈结果能准确快速地传达给表达者,还需完善利益诉求表达结果反馈制度,如相关部门将意见反馈结果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公示,或通过定期召开信息公布会公开反馈结果等,以此形成长效机制,并贯穿在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始终。

(二)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各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焦点,若某一主体长期被动地接受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则最终会使其对旅游开发失去信心,甚至激起其不满的消极行为。因此,在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协调处理好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推动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桂平西山而言,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应先满足社区居民、僧人等被忽视群体的利益诉求,实现旅游收益共享。如,每年或定期从景区门票的总收入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返给社区居民及寺院,作为社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佛教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并协同社区管理部门及景区管理处共同管理,确保资金在公开的环境下运用到实处;为使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获得实际的经济收益,激发其参与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还应放开旅游项目经营权,允许社区居民用其土地资源、生产资料或旅游资源等资本参股经营,并根据其参股多少参与经济收益分配。而政府部门作为宏观调控者,应在利益分配机制构建过程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准则和制度,通过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平台,调节利益分配中的不和谐现象,促使利益得到合理的分配。

(三)利益补偿机制

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涉及的部门和主体众多,难以同时保障各方利益均享,甚至可能会出现为保障大部分利益主体获益,不得已损害某些主体正当利益的情况。因此,为维护利益主体的合法权利、化解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冲突,需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提供适当的补偿给利益受损的主体以弥补其损失。在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相关责任主体可通过现金、实物、技术等补偿方式,向利益受损主体进行适当的补偿。如,因旅游开发而遭受到经济负面影响的社区居民,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补偿额度,或通过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给予其经济补偿,以确保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因发展西山旅游而给当地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给佛教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坏、扭曲佛教文化等,给社区居民、寺院、僧人造成损失的,应由政府部门、景区管理处出资进行治理与恢复;因游客的随意烧香、乱丢垃圾、损毁佛教文化遗产等不文明行为,给当地社区、寺院造成破坏的,游客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并对社区居民、寺院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因社区居民、旅游企业的拉客、宰客等欺诈行为,给游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侵害的,需由责任人、政府管理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等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

(四)利益激励机制

桂平西山健康有序的发展还需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奖罚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行为,这不仅是对“责权利”中“利”的分配,还是增强利益相关者参与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动力。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其激励方法也应各不相同并有所侧重。对社区居民宜以物质激励为主,辅以精神激励和事业激励;对旅游企业应以物质激励为主;对游客、景区管理处、政府部门、佛教组织、行业协会应采用多种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方法;对僧人则以精神激励为主。利益相关者激励和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只有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实现对利益相关者的回报,激励利益相关者持续参与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对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而言,有效的利益激励才能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其参与的程度,为其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发展决策建言献策。

(五)利益监督机制

在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实际开发中,完善的利益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监督各利益相关者在开发过程中的行为,避免出现政府与企业相互勾结,忽视社区居民、僧人利益,肆意破坏佛教文化遗产、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行为。本文认为,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加强行政监控。政府是拥有行政权力及执法权力的官方机构,在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做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以及各执法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保证客观、公正地实施监控过程,确保佛教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合理、合法。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相关企业开发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杜绝开发过程中破坏资源情况的出现;加强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协调社区居民与景区管理处的利益冲突等。

加强公众舆论监督。在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公众舆论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监督作用。公众舆论监督所形成的无形舆论压力,能有效地制约政府部门权力的滥用;同时也能有效监督旅游企业和景区对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经营活动,对其不合理的行为进行曝光和监督。

建立第三方监督组织。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政府、景区管理处、旅游企业以及社区居民等的利益相互交织,如果仅以政府或者景区管理处作为西山发展监督小组的组织主体,可能会造成监督小组成员带有明显的行业色彩,有失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不利于对西山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监控。因此,应建立以第三方机构为主的监督机构,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其对遗产旅游地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作为调解机构,化解各利益相关者间产生的冲突和矛盾。监督机构成员应由相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媒体等组成,并建立一套自我监督与约束的机制,以保证监督的公正、客观以及权威性。

[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Robson J,Robson I.From shareholders to stakeholders:critical issues for tourism marketers[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7).

[3]明世法.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旅游开发与共赢理路[J].云南社会科学,2008(6).

[4]高科.我国宗教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协调机制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0(3).

[5]彭惠军,黄翅勤.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宗教名山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南岳衡山为例[J].市场论坛,2011(6).

[6]陈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佛教遗产旅游开发探讨——以南京市佛教遗产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2).

[7]邓玲珍.我国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初期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协调路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朱莲.宗教风景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以九华山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Mitchell A.&Wood 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4).

[10]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4).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西山相关者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观西山
西山闲笔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