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可谓是以小博大。
认识来磊起源于中国诗歌流派网,大概是彼此的文友,而后深入于他获得我们举办的首届元诗歌奖,他是获奖者之一。印象中他很少涉猎小说,算是今日才看到他的第一篇小说。我们这一代人经过教科书的洗礼之后,对于战争的感受一直停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了最终的胜利,而对于战争的细节甚至细节背后的故事始终处于一种蜻蜓点水的状态。那种惨烈和苍白在历史的尘封中越发陈旧,而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却对它一无所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短篇小说重在矛盾,这篇小说从题目的设定就很好的体现了矛盾。“逃兵”首选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读下去的欲望,我们一度试想这该是一个怎样的逃兵?他为什么会逃?他逃的后果是什么?小说从阅兵式说起,通过村长玉山的儿子金标诙谐的出场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四爷,很快我们就知道了这个逃兵是四爷。但是对于他为什么逃,他是怎么逃的却一无所知,本想着小说会极力铺陈而后引出四爷的出场,却未料到小说几笔勾勒便直奔主题,这种急速切入正题的写法,给小说增添了不少阅读趣味,它并没有停留进细节描写的窠臼里,而是按照故事的节奏叙述,来磊就是要告诉读者——我只是要讲一个故事而已。
最重要是小说很多地方全是运用当地的土语对话,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不管是小说中的“我”,还是村长,还是他的儿子“金标”通过土语的对话给小说注入了一股原汁原味,同时丰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围着一个人物转,而是以四爷为中心程辐射状散开,而“我”只是起到了一个串联作用,每一个人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这篇小说却不为过。
小说通篇没有正面描写主人公四爷,这也是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尽管四爷才是小说的核心,但是这并不妨碍全部侧面描写就失算了,而正是这些侧面描写将四爷从一个刚开始“逃兵”的形象转化为“英雄”的形象才这么入木三分,最后四爷敬礼的描写更是成为了小说结尾的高潮,读者不禁感动:如果英雄被误解这该是多么的令人遗憾,四爷这个英雄的形象在读者心中便是扎下了根,坐稳了江山。
唯一遗憾的是对四爷参加淮海战役到抗美援朝这个战斗的过程描写过于从简,几十年的历史描写有些过于仓促,而文章的重点也正在这里,通过村长的正面描写来彰显四爷的伟大,但是这个描述太短,既没有让读者读够,也没有使得文章更加丰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四爷被枪毙的过程中,各级首长求情的叙述起到了足够的分量,让四爷这个形象直抵人心。
我之所以说这篇小说以小博大是因为这篇小说用短篇幅、精炼的语言弘扬了大主题,这个主题可以延伸很多,比如爱国、珍惜等等不一而足。四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几千万参与斗争的普通的一员,他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战士都谱写出这种这么壮丽的篇章,可想而知,那些为了整个民族而战斗牺牲的战士,他们哪一个不是热血男儿,哪一个不是伟大的英雄?四爷不爱说话,他沉默是因为他感到内疚,内疚没有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死,内疚自己没有保住他们的命,内疚自己不能和他们一块活着,这种战友之间的情谊通过一个短短的叙述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不妨将文中的“我”想象成作者,他为什么对这种事情这么关心?作者通篇小说都在表达对于四爷的敬意,这种敬意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每一代人的出生都意味着“居安思危”的精神的颓落,那些战斗而牺牲的我们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慢慢的从我们的血液中滑落,他们牺牲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他们的牺牲,他们的牺牲在于他们的精神,战友之间的血脉相连、民族大义,这些精神都应该被我们时刻谨记和怀念,只因为每一个人担负的责任就是中华民族的责任。
我想,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的美好,或者我们的生活无论如何的痛苦,想想我们的前辈,一切都显的微不足道。我想记住今日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历史和我们的血液交融在一起。
向那些每一个平凡的伟大老兵们致敬,每一个战士都值得谨记。
责任编辑:李 东
◎牛冲,1991年生,河南省作协会员,有作品见于《延河》《中国诗歌》《飞天》等。曾参加2014《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创办元诗歌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