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XISWAR的认知建构与解读

2015-12-11 03:39齐文茜刘海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期

齐文茜 刘海燕

摘要:依据相关理论分析概念隐喻X IS WAR的认知建构与解读过程发现,战争隐喻的建构者与解读者在认知条件、着眼点等方面有差异。认知主体的经验与百科知识在X IS WAR概念隐喻的建构与解读过程中始终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X IS WAR;认知建构;认知解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62-02

战争隐喻是人类熟悉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人们将战争用语应用到非战争语境,以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对特定目标域事物的阐释。长期以来,作为人类语言发展重要动力源的战争隐喻在国外倍受关注,我国的周大军等也曾作过较系统的研究,但已有成果多是对战争隐喻认知解读的论述,关于“为何会出现‘争论等是战争(X IS WAR)概念隐喻?”似乎是少有人涉及的课题。本文尝试就此进行概析,希望对学习者的隐喻认知有所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简述

隐喻处于交际和认知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也存在于人类思维和行动中。隐喻本质上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Lakoff等通过“争论是战争”例析了源域WAR与目标域ARGUMENT的隐喻关系及其派生隐喻的系统性等,指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是喻源域的抽象认知图与目标域相应成分的映射,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是深层的认知机制。人们选择并利用源域与目标域两个相异事物间的相似性不断认识世界的同时也丰富了语言。映射是常规的,是人们概念系统中那些固定下来的部分,是人对源域事物相互关系的概念化认知。映射过程中存在着本体对应和认识对应两种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源域与目标域所指事物本身的对应和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在人的认识中的对应。前者使战争用语可直接在非战争语境中替代某相关表达,而后者使表达可超出单纯替代,外在和内在的,事实上的和想象的,必然和偶然的。映射忽略两域间不对称的部分,这需基于经验。映射是部分的和有选择性的。他们多次示例强调隐喻概念与特定文化紧密相关,强调认知主体的经验渊源所在,为我们关注滋养认知主体的文化土壤提供了有力启示。Fauconnier认为人类的高阶认知能力都具有概念整合这同一来源。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是空间,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将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输入信息选取部分意义整合加工成全新的层创结构,进而产出恰当意义的系列认知活动。这使人类可超越即时即地尺度,形成抽象思维能力。此理论其实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扩展与细化,因为正是特定文化中的人根据已有经验和即时语境建构或解读特定隐喻的意义,尽管这过程瞬间完成难以觉察。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不断为人类探索自身认知冰山的八分之七水下部分的奥秘做出贡献。

二、概念隐喻X IS WAR的认知建构

我们借用Lakoff等对“争论是战争”概念隐喻的分析和概念整合理论框架来探讨X IS WAR概念隐喻的建构。战争概念隐喻统控呈一定系统性的相关派生隐喻表达,这保证人类对战争隐喻认知有序进行。对战争的直接或间接体验使人的认知图中深刻下战争暴力、残酷、不择手段等印记。战争概念域中“袭击敌人”、“打倒”等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早已融入人类各语言文化系统。这些熟悉、具体的概念成分与争论等非战争概念域的相应成分映射,经过归类整合、选择、完善,产出能够表达有关争论等相应概念域中即时隐喻意义的语言。如商场是战场、房企纷纷攻城略地、泰山队三战三捷等的恰当使用都基于作为认知主体的隐喻建构者对于源域战争和目标域争论等的经验,是人利用对源域战争的经验阐释目标域争论等。

周大军指出,背景知识框架决定战争用语心理空间和当前话语心理空间的认知连接。这与Lakoff等强调隐喻认知主体的文化背景与语境的观点一致。我们的认知机制中积淀着各类信息,而不同认知主体的经历与感悟不同,抽象认知图中刻下的印记不同,对同一世界物质形成的认知连接或隐喻映射自然有异,同一源域成分会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形成不同的隐喻映射,X IS WAR概念隐喻的道理是这样,人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连接也如此,认知结构图永远是动态的。家庭背景、邻里朋友等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各阶段所受的教育等不断影响着人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一般情况下,增一些经验,生一点儿感悟,加几个看待世界事物的角度,多几分得出正确结论的可能,正所谓认识开始于经验。战争隐喻的认知建构者对本体对应关系的熟悉度和认识对应关系的动态把握决定源域与目标域相应事物的相似性的恰当匹配与选择,决定相关派生战争隐喻表达能否正确体现争论等概念隐喻,也决定其能否得体地反映特定目的语社会文化规范。

特定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认知主体关于战场、将帅、战略战术、攻坚战、间谍战、战胜等的认知图与即时争论、经商等相应成分映射,经过归类、整合、选择等产生符合即时背景的“商场、赛场、情场、主帅、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价格战、舌战、唇枪舌剑、获胜”等对应的系统的战争隐喻概念与表达方式,这是认知主体根据自身经验和即时情境选择的结果,忽略两域间不对称的部分。如体育赛场提倡友谊第一,而处于战争状态的敌对双方无友谊可谈。战争隐喻的认知主体所关注的是两域间相似点,不管是常规的还是即兴的。这种相似点的建立是认知主体对两域间相关事物感知的结果,基于长期的心理积淀与经验,即时情境下的薄发得益于厚积。因此,战争用语在不同的非战争语境中的使用本身就是认知主体创造性的体现,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正所谓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侧重面不同,关注的目标域各具特色,因此而促生的隐喻映射自然也有异。X IS WAR概念隐喻正是不同认知主体通过同一源域“战争”来理解和体验不同目标域事物的产物。反之亦然,人们经常将同一目标域隐喻为不同的源域,体现了社会文化、即时话语情境、认知主体的经验等对隐喻选择的影响。

三、概念隐喻X IS WAR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重要之处在于其让受众把隐喻当作隐喻看待的效果。如果说X IS WAR概念隐喻的建构者是借用战争用语的语言形式来隐喻自身对争论、比赛等业已形成的概念或认识的话,解读者就是通过战争用语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其在相应非战争语境中的隐喻意义。既然隐喻本质上是通过对源域的经验来阐释目标域事物,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战争隐喻的解读者要验证建构者在源域“战争”与目标域“争论”等之间所建立的认知连接,首先能对源域战争作出充分阐释,以正确理解战争用语在即时特定非战争语境中的隐喻意义,尽管两域相应事物间的映射等认知活动瞬间即逝,人自身常难以意识。解读者利用建构者提供的战争用语及上下文背景知识,充分激活自身对战争域相关事物的认知图,根据相关非战争语境,发现建构者在即时语境中所建立的本体对应关系,即战争域事物成分与争论、经商、比赛等目标域相应成分的显著相似性,了解建构者对相关事物发展的认识及设喻意图,整合推理得出符合特定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即时战争隐喻意义。战争的目的(击败对手,己方取胜)、过程(分析敌情、派兵布阵、防御战、攻坚战、联合作战、间谍战、网络信息战等战略战术的运用)、结果(胜或败)等成分都可与争论、经商、比赛等概念域中的相应成分映射,忽略即时背景下两域间不对称的部分,如在阐释争论、比赛等目标域事物时所用的“重磅炮弹”等不会置伤于对方肉体等。在整合、推理、选择等过程中认知主体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经验起重要作用,可以说,战争隐喻的解读过程是解读者利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形式等与战争隐喻建构者心灵对话的过程,基于自身经验推理、判断并选择即时特定语境战争隐喻意义的过程。

四、结语

从概念隐喻X IS WAR的认知建构与解读过程可看出,认知主体基于相关社会文化的经验及百科知识起关键作用,但战争隐喻的建构者与解读者在认知建构条件、过程等方面有差异,施喻者的着眼点是隐喻对象,即对目标域的阐释,而受喻者的认知着眼点是隐喻本身,即对始源域的阐释。语境透明度对于建构者和解读者来说也不同,前者对于隐喻使用语境的高明确度不言而喻,而后者因经验等的欠缺则可能有不确定性,会因此而引起对即时战争隐喻意义的误释,导致交际或阅读理解失败。作为认知主体的战争隐喻建构者首先是源域与目标域的双经验者,明确战争用语在即时非战争语境中的使用动因才会根据语境正确利用不同的隐喻表达相应概念;解读者则需充分利用建构者提供的相关语言信息及文化背景知识,融身于他的设喻世界,基于经验自我调整、综合分析、选择,发现战争隐喻使用者在两域映射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跨域相似性等,才能正确理解即时战争隐喻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大军.泛化军语解读的认知过程[J].外国语,2009,(2):16-20.

[2]Lakoff,G..&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Fauconnier,G.& M.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