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涛 李蘋 潘恒健 付颖颖 王子尧 郭英
摘要:随着国内高校开始实施学分制,高校在学生管理和学生专业发展上面临一系列问题。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应进一步构建导师团队,强化服务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管理机制,真正将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制在高校学分制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业导师制;学分制;本科生;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07-02
一、引言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实行学分制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行学分制后,如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仍然是目前高校实行学分制背景下亟待解决和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学业导师制在国内外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学业导师制要求导师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树立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理念,自始至终对任何环节都不能放任自由。学业导师制的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与学生经常性地交流与互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与有效运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校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提高,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学分制背景下实施学业导师制的迫切性
1.学业导师制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推行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推行学分制改革,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转变。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对学分制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课等新模式有正确而科学的认识。如果学生出现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趋易避难、避重就轻,最终会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导师不仅具有教书的责任,还具有育人的义务,使导师在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外,把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业导师制是实行学分制的客观要求。学业导师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传统的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由科研和教学业务出色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学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道德品质和心理问题等进行具体指导,由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有分工有合作。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专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引导学生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和优势。近年来,国内一些学校也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它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提高本科生综合能力的新途径。
3.实行学业导师制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第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师生的比例不断扩大,但师资力量的发展不能适应办学规模,使得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只能以“面”为主,不能以“点”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学业导师制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学业导师的专业教师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易于引起学生的认可和敬佩,方便学校和教师在专业上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第二,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可以构建互动开放、创新融合的学习氛围,促进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施学业导师制,有利于优秀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专业爱好和研究兴趣,促使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三、学分制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有效模式的构建
遵循“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理念,侧重“实践取向”,突出“学用合一”,分层次、分阶段地实现对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分层分类培养,形成以激发鼓励为导向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管理体系。
1.学业导师工作目标和责任的确定。对于本科生导师来说,应该协助学生设计符合个人自身特点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帮助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改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素养教育,熟悉专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将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大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思想信念教育是专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二者相辅相成。实行学分制可以淡化传统学年制下的班级观念,实行学业导师制能够发挥学业导师团队新载体作用,有利于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学业导师队伍建设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方面。学业导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恪守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专业学习的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专业上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导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操、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及奉献精神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以聘请校外的优秀校友、企业家等充实导师队伍,发挥榜样育人作用。通过组织各种研讨课及科研组会等形式,活跃学术氛围,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集中学习、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方式定期举办导师队伍培训,提升学业导师的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和激励技巧,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学业导师的聘用、考核和评价机制建设。在学业导师聘用、考核和评价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学业导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将导师所带学生数与定期开展的活动记入正常的教学课时数,并与导师的个人绩效报酬结合。第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学生评教方面,导师所带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或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等,应给予学业导师一定奖励,体现对导师工作的肯定。第三,学业导师定期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奖惩、引导、调节等措施,使学业导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推动力,促使学生形成内在驱动力。
四、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所面临的问题
1.导师职责权限不明确。第一,学业导师的具体职责过于宽泛。学校对导师工作职责的定位,虽然比较具体,但在实际中往往难以做到。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注重学科建设,强调科研课题,而对教师在学生德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关心。本科生导师往往是院系的中坚力量,除去繁重的科研任务,难以分配更多的精力,这也导致许多教师注重教书,忙于科研,但忽视育人工作。第二,学业导师制度本身与辅导员制度存在冲突。由于辅导员制度与学业导师制在职能上重复,经常出现重复工作和工作盲区。加之生师比问题比较大,教育者又因为各自的理念不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合作的可能性很小。这就容易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大量重复和工作盲区的存在,势必造成学生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一定的浪费。
2.学业导师评价制度不健全。第一,学业导师评价主体不明确。目前的评价工作由学院管理部门结合导师日常工作考核和监督完成,学生和导师在评价工作中处于弱势的发言地位。第二,评价内容不具体。由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往往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具体的工作质量很难直接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将抽象的教育质量具体化,使其成为具体的、可测的、可操作的和行为化的指标,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依据。
3.导师激励措施不完善。目前本科生导师工作的激励机制更多的是通过院系来完善,以此来调动导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很多导师因为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紧,时间和精力有限,额外的指导任务对导师本身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大的挑战,而奖惩措施的不到位,让很多导师认为“做好做坏一个样”,这就使得部分原本对此项工作热情较高的教师慢慢失去热情,造成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总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学分制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积极性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正确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这一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等[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霞.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7-110.
[3]曾洪江,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4,(2):25-30.
[4]李俊霞.大学教育管理实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88-189.